王慧
菊花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进入了文人的视野。《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屈原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有许多文人也把菊花作为吟诗题材来作赋。
白菊可以说是后起之秀。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刘禹锡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
两首诗开头两句,都以“黄菊”的多来对比“白菊”的稀少。刘禹锡诗中的“白菊”只有“梁园”才有,而且是满园的白菊,营造出一种白菊独有的宁静、和谐的意境。并以“独”字写出白菊的难得。白居易诗中“白菊”是独自开在众多“黄菊”中的,白菊傲霜挺立、凌寒开放,营造出纯白、一尘不染的意境,并以“孤”字道出白菊的别致。
白居易诗接下来描写重阳节饮酒赏花的场景,但众多饮酒人当中,独有自己是“白头翁”。很显然这里的“白头翁”与上句的“色如霜”;“少年场”与“郁金黄”相互映。点出全诗的主题。
刘禹锡诗接下来则逐次描写,或喻或衬,着力于一个“白”字。“白菊”的“白”是晶莹,光亮的,似如“琪树、玉堂”,又如“仙人披雪髦,素女不红装”。“白菊”香气浓重不仅引来无数蝴蝶,也引来无数赏花之人。白菊与蝴蝶都身着“白衣”,无法分辨出哪个是白菊,哪个是蝴蝶。赏花之人缓缓走在白菊丛中,使菊的香味更加浓厚。白菊迎风摇曳,包含露珠的花蕊滚动着琼浆。在白菊的辉映下,园中的景泛出银光。茂密的枝叶犹如遮盖象牙床,精美透亮。以上是诗人描绘出的一个晶莹、恬静、生机勃勃“白”的世界。
最后,诗人从宁静的意境中,转向“羡慕、嫉妒”的意境。“桂花”没有勇气同白菊一起开放,“梅花”对白菊先开放出芳香而耿耿于怀,大有嫉妒之心。反衬出白菊“超凡脱俗”的品质。
据杨世明划分的白居易创作期来看,此诗作于第二个时期。在这期间白居易基本上在地方做官,除了有两年在京得意,他长期外放,心情是不太愉快的。
从题目上来看,诗人着重写“重阳节”时期的白菊。原因有二:(1)菊花的花期决定的。(2)文人雅士在“重阳节”自有赏花饮酒的习惯,所以易于对比,显示自己的优越。
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群,营造了特定的“人”抒发情感的有利环境。诗中“白菊”和“白头翁”正是处于逆境中白居易的形象;而“黄菊”则象征文人雅士及当朝的官僚。虽然“黄菊”们乐于各自的长处,但他们的长处叠加起来也不如“白菊”耀眼夺目。诗文中“满”“郁”与“孤”相对照,更能显示“白菊”的引人注目。虽然“黄菊”的数量众多,但只能作“白菊”的陪衬了。
在此出现一个问题,即“当时白居易有不满于‘文人雅士及官僚,为何还要以‘黄菊来象征他们呢?”
(1)白居易虽然不满于当时官僚对他的迫害,导致长期外放。但“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元气大伤、政治腐朽、经济下滑、文化低迷,难已回到盛唐时的局面。白居易力图想用自己的毕生力量来挽回唐朝的下滑,不过他本身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拯救一个王朝,需要同僚们与他共同奋斗才有所希望。“菊花”的迎风怒放、不畏艰辛的精神,正是白居易希望在同僚们身上看到的精神。爱国的心理压倒了他心中的不满,暂且把不满搁置一旁,从大局的利益考虑。(2)“白菊”特有的品质更能代表白居易的品性特征。重点在于“白”字中。①白色代表纯洁、正义、光明磊落。②诗人正处于中老年时期,头发开始发白,“白菊”的“白”或许与此有联系。(3)白菊的稀少,“物以稀为贵”。
据《刘禹锡评传》记载:“刘禹锡与令狐楚唱和频繁”中可以了解到,此诗作于刘禹锡的中老年时期。这时刘禹锡同样也处于外放的逆境当中,不满于当朝的同僚们。但与白居易诗相比,不满对象的范围更狭窄,主要是对令狐楚的不满,此观点从题目方可知晓。对不满的人仍以“菊”来象征的原因,大致与白居易相似。在此不加以重述。
刘禹锡的诗与白居易的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刘禹锡的诗中不仅有“白菊”和“黄菊”来充当中心意象,同时也出现了“琪树、玉堂、素女、桂花、梅花”等多种次要意象,接近现代的蒙太奇手法。次要意象与中心意象有何联系呢?这种手法又有何效果呢?
“琪树、玉堂、素女”等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或仙物或仙人所住之地。仙人所种植的、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世上难寻,珍贵至极。诗中把“琪树”的“直”“玉堂”的“明”都加在“白菊”的身上,更添白菊的美好品质。“桂花”梅花”象征嫉妒而迫害“白菊”的小人,但“白菊”并不畏惧他们,因为“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从整首诗中来看,诗人表达对令狐楚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仍想回到朝廷一展政治才干的抱负。
其后,还有司空图的《白菊三首》、许棠的《白菊》等。这些以白菊为中心意向的诗歌主要抓住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1.白菊开花的时期及开花的时间长。
2.白菊的颜色独特。“白”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晶莹、纯洁的感觉,可以联想到光明、正义以及崇高。中晚唐时期的文人身处朋党结盟、昏庸腐败的朝廷之下,极其渴望光明、正义的文化和政治氛围,白菊的品质正符合他们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心理。
3.白菊的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文人自命清高,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以为自己是世间最强的。白菊的稀少符合文人虚荣、清高自傲的心理。
总而言之,菊花一直是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已形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白菊的花期、颜色、用途以及数量上都是文人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植物。
參考文献:
[1]杨世明.唐诗史[M].重庆出版社,1996.
[2]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0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