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我们都知道,作为演员每一次成功的表演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精彩的演技、良好的心态、共同的配合,以及表演中的节奏掌控,而在表演中的“停顿”则成为很重要的手段。
表演过程中的“停顿”有很多种形式,有演员表演过程中语言的停顿,即刻意保留一定时间的沉默来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有表演过程中动作的停顿,制造出一种动作的凝固起到强调剧情和人物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诸如:利用音乐、灯光、音效创造的停顿,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表演的最佳效果。
一、表演中的“停顿”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很多精彩的表演,往往把观众吸引到演员的表演当中,被表演的变化和戏剧的矛盾而带动。嬉、笑、怒、骂,如同与舞台的表演融为一体,很多时候就会利用停顿来创造效果。
生活中停顿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人和别人讲话一口气说完,中间不做任何停顿的,那样会让人受不了,而且听不明白。舞台上的演员往往也是这样,为了表达的更清楚,并且能把所表演的角色的思想和情感都表现出来,有时候必须要做适当的停顿。可是有些没有经验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得很着急,生怕停顿会让观众着急,或者是认为停顿下来没事干。为此,就不管舞台上要表现什么,总是急急忙忙地把自己背的台词说完,唯恐停顿了别人会抢了他的话。
还有人认为表演就要“一气呵成”,不能停顿。其实这种一气呵成和一口气把话说完是两码事,表演的一气呵成是对感情语气连贯的一种形容,一口气把话说完是生理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话剧表演中台词的停顿,是台词艺术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技艺。他对揭示人物的思想,抒发人物的情感,准确地传达台词的寓意和展示台词中所表达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是增加舞台艺术效果的必要手段。
如话剧中演员的台词,经常会出现停顿,并且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正是话剧演员运用这些停顿,把角色的台词讲出来让人物有了思想、情感和个性。例如:话剧《雷雨》中的鲁侍萍与周朴园的一段对话就是利用停顿揭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周朴园:三十年前这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有个年轻的小姐,很贤惠,也有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的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我倒是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 梅,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说错了吧?
鲁侍萍:这个姓梅的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投了河,可不是她一个,她手里还抱着一个刚刚出生三天的男孩。
周朴园:哦?
鲁侍萍: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她不是什么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 萍。
周朴园: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侍萍……侍萍,(思索片刻,停顿)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着她的坟在哪儿吗?
这一段对话,两个人的台词都是在语法、逻辑、情感、结构的停顿中进行的,表现了两个人在对话中各自的心里活动和对过去的回忆。在缓慢的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让观众对每一句台词都感到很沉重,牵动人心,这就是停顿在表演中起到的效果。
另外,在舞台表演中经常会看到演员的动作在表演时突然做一下停顿,让戏剧突然升华了。如:小品《芙蓉树下》最后的那一段。男主人公在听完三妹儿说她为了绣带有芙蓉花的红兜兜,把手都磨出了泡时,先是停顿了一下,然后急忙跑的三妹儿身边,拉住了三妹儿的手,又停顿了一下,充满情感地对三妹儿说:“我错喽,我错喽……”让戏剧的人物故事更加生动,这时候两个恋人的内心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二、表演中的“停顿”可以起到强调剧情和人物的作用
在演员表演的舞台上,其实有很多方式的停顿,都为表演创造了奇效。有些停顿还为强调剧情和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只知道,在我国的很多戏剧表演当中,演员一出场的亮相和收场的定型,都是利用停顿的手段来实现表演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陌生人时,你的第一眼印象特别重要,而日后这个人成为了你的朋友,你的第一眼印象总是会让你不容易忘记。它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先给观察者留下了主要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特征,也就是这个人的体格、相貌、举止、言谈。或是端正文静、清雅秀丽、威武雄壮,或是贼眉鼠眼、卑劣庸俗。都是通过长相“神情”风度的存在,给对方留下了一个综合的初步感受和大概的了解。而一个演员虽然可以通过化妆、头饰道具来显示其身份、年龄、气质,然而,给观众的恰恰是第一眼印象,也就是在舞台上那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停顿,也就是出场的“亮相”。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一出场手握一只驳壳枪站在舞台上的造型动作,就是一个暂短的停顿,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正气凌然,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的印象。而昆曲《十五贯》中娄阿鼠的出场,则被设计成架起肘臂一步一颠向前挪动,然后做一个造型的停顿,一个市井泼赖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一眼就知道他是一个坏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停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话剧《报童》中扮演周总理的演员,为了“表演”总理而不是“再现”总理,很好地利用出场的亮相和表演中的停顿,让观众很快就找到了周总理日常熟悉的身影,加上演员在台词中采用淮安口音,语速适中,一举手一投足恰到好处,更加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功地塑造一个和蔼可亲的伟人形象。
参考文献:
[1]郭溥澜.话剧台词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1982.
[2]钱英郁.演技七講[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