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人格优化的理论思想支撑

2014-03-27 01:50庞跃辉
关键词:教育方针人格有机

庞跃辉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教师的岗位特征和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品位。教师必须树立塑造良好人格的主体意识,因为人格不仅是为人的基本品行的体现,更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和升华[1]。育人先立师,立师先树德。教师人格优化就是对教师进行良好教化,促进其人格优化。在对教师进行的良好教化中,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来指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是教师人格优化的理论思想支撑[2]。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是不断取得教师人格优化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师人格优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引教师人格优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及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的发展。教师人格优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人格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关系。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积极推动教师人格优化的根本保障,而积极推动教师人格优化,则是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推动教师人格优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从人的生命属性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物质性的生命存在体,更是精神性的生命存在体,这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丰富的物质需求,也离不开丰富的精神需求。因此,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保证。若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极其有限,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系,那就根本谈不上人的精神需求有丰富的满足,就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若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极其有限,不仅人的精神生活会出现饥渴,人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得到合理调节,甚至出现偏差,这必然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积极促进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坚实保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理论中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在推动教师人格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刻把握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有机统一关系,既要积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更要积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的教师,不能只是讲求物质利益,而应当有积极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理想。

(二)从人的社会关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活动既不能摆脱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也不能超脱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两者相互促进、互动整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式。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社会整体的发展也正是无数的个体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科学把握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关系,并积极依照这种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在积极促进个人素质和技能全面提升的同时,积极促进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全面改善。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理论中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在推动教师人格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关系,既要不断推进教师个人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又要不断推进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全面改善,在教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之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人格优化,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从人的自由和规范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充分自由,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规范。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充分自由的重要展示,也是符合必要社会规范的积极显现。因此,充分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一方面,人是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而人只有有了充分的自由,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具有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尽管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但个人终究不能游离于社会而存在,超越社会的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无法生存的,而只有植根于社会并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在有序的社会活动中得以积极显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取得积极成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规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理论中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在推动教师人格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人的自由和规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关系,既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彰显教师的个性自由,又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教师依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健全人格,塑造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

二、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与教师人格优化

党的教育方针主要是指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是党的教育思想的总概括。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这与教师人格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党的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新,从而使之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更加能够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积极指引教师人格优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刻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的丰厚思想内涵,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而加强教师人格优化教育就是打造良好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因此,促进教师人格优化,建设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把握教育目标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是逐步完善而形成的。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促进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应该是首次有“教育方针”一词的表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根据教育改革发展新实践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上增加了美育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教育方针的连续性,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我们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没直接对教师人格优化的语言表述,但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良好人格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是根本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因此,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深刻启示我们,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与教师人格优化是有机统一的。

(二)从党的教育方针丰厚内涵把握师资建设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深刻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所具有的丰厚思想内涵,提高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水平,进而在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促进教师人格优化。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十分强调“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目标不仅是对受教育者(学生)的规范要求,而且是对教育者(教师)的规范要求。要把学生教育成为“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首先就应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促进教师人格优化,十分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教师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具有高尚情操、良好品质的人,这对于优化教师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进行知识学习和更新的智力开发教育,其智育内容包括“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方面”[3],引导教师成为勤奋学习、开拓创新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勇于创造性实践的人,这对于优化教师人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进行体质健康锻炼的体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成为具有良好体质、精力充沛和勇敢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这对于优化教师人格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进行审美情趣教育,对教师进行“陶养感情”[4],引导教师成为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具有较高鉴别美丑能力的人,这对于优化教师人格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党的教育方针丰厚内涵启示我们,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对教师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优化教师人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师资建设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三)从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把握素质教育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思想,此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充分说明在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中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师人格优化亦是有机统一的,因为素质教育不仅是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也包括提升教师的素质,所以促进教师人格优化与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素质概念的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素质主要是指带有“遗传因素”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主要是指通过后天的良好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并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状态,又可称为“素养”或“涵养”。也有学者认为,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能力、行为所体现的基本状态。而素质教育则主要是指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深化”[5]。因此,无论是从素质的内涵还是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都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促进教师人格优化,既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把积极推动素质教育与促进教师人格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师人格优化的有机统一。

三、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促进教师人格优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是教师人格优化的理论思想支撑,是积极引导教师人格优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思想指针,是不断取得教师人格优化成效的重要思想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的丰厚内涵,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教师人格的现实状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促进教师人格优化,提升教师素质,塑造教师良好人格形象。

(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为理论思想支撑,正确引导教师人格优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及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这既是社会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整合、协同共进的发展成果。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还是从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来看,都蕴涵着健全人格的发展指向。因此,积极开展教师人格优化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基础上,增强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为不断取得教师人格优化成效而提供理论思想保障。

(二)正确把握教师人格的现实状态,清醒认识教师人格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从整体上看,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状态总体良好。但是,有的教师在人格认知和行为中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岗位,缺乏高尚职业认同感;二是有的教师为人处事缺乏诚信,没有信用和信誉;三是有的教师缺乏公正,不能客观公正对待学生;四是有的教师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素质教育;五是有的教师存在着科研浮躁虚假、讨厌学生甚至责骂学生的现象;六是有的教师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一些教师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与其人格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及时纠正,那么必然会发展成为教师人格中的突出问题,损害教师人格状态。当然,造成有的教师存在人格缺陷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内部和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来看,社会环境中所出现的价值观念冲突、道德评判碰撞、利益矛盾纠结、人际关系复杂等情状,对教师人格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环境能够给人以不同的刺激,让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6]。从学校内部来看,有的学校对教师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教师人格优化教育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有的学校对教师人格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强,没有科学把握教师人格教育对象的特点,目标不明、理路不清;有的学校进行的教师人格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感召力、说服力和亲和力,实效性较差。此外,从教师自身来看,有的教师缺乏良好的人格意识,忽视良好人格塑造,甚至自毁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7]。

(三)高度重视教师人格优化教育,切实推进教师人格优化工作

讲求良好人格是现代人的一种品行要求,更应当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自觉约束和行为取向。这一自觉约束和行为取向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积极的良好人格教育才能确立。因此,高度重视教师人格优化教育,切实推进教师人格优化工作,应当在如下方面抓出成效:一是充实教师品德教育内容,把人格优化融入教师品德教育体系,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知良好人格的内涵和表征,以不断提高教师加强人格修养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教师塑造良好人格的自觉性。二是改进教师品德教育方式,把教师人格优化教育从理论向行为实践延伸,与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开展良好人格养成教育与行为实践活动,以不断增强教师人格优化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典型示范引领,把树立教师人格典型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重视树立良好人格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重视引导教师加强人格自我教育。四是增强互动活力,把优化教师人格与培育学生人格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督促、相互分享、相互提升的教育教学新机制,增强教师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的互动关联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不断取得优化教师人格与优化学生人格的新成效。五是建立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行为结果等方面,建立教师人格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校考评—舆论导向—制度建设—学生评价—社会监督”五位一体、形成合力的教师人格优化工作系统和评价体系,有力督促教师自觉健全良好人格。

[1]许燕,王芳.教师健康人格促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45.

[2]武少侠.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教育[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3]潘银忠,唐征友,陈铁夫.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8.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5]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204.

[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人格的力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100.

[7]张胜军.关于教师人格问题的认知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1(1).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人格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1——重温抗大教育方针的启示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