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华,金伟华,赵 涛,蒲志强,邓 佳,鞠 楷
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对其进行规范的抗酸治疗是该类疾病治愈的关建步骤之一。抗酸药物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抑制胃酸分泌与直接中和胃酸的药物,其中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按其作用机理不同,临床常用的又可分为两类,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H+-K+-ATP酶的PPI,作用于组胺H2受体的H2受体拮抗剂(H2RA);而直接中和胃酸的药物主要是一些碱性化合物。为了解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口服抗酸药物的使用情况,现将我院2011~2013年3年间相关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用药和药品管理提供参考。
1.1资料来源 药品使用数据来源于我院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回顾性调取我院门诊、住院2011~2013年口服抗酸药的相关数据信息,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销售金额等。
1.2方法 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排序法[1],对我院门诊、住院2011~2013年口服抗酸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1)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某药的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2)日均费用(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越重。(3)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即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2]、药品说明书,并结合我院临床实际用量情况确定。(4)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统计和排序分析。
2.1口服抗酸药与全部药品销售情况对比分析 我院2011~2013年度全部药品销售金额、口服抗酸药销售金额、年增长率及构成比情况见表1。3年中口服抗酸药与全部药品销售金额均持续增长,口服抗酸药年增长率大于同期全部药品年增长率;同时口服抗酸药占同年全部药品构成比也逐年增长。
2.2各类口服抗酸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分析 我院临床各类常用的口服抗酸药主要分为3类11个品种,其中PPI 4个,H2RA 3个,碱性中和胃酸药4个。PPI销售金额最大,占口服抗酸药构成比也最大,且逐年增加,3年中分别达到92.92%、95.43%和95.44%。H2RA与碱性中和胃酸药3年中的构成比均未超过5%,除H2RA构成比稍有波动外,该两类药的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2.3单品种口服抗酸药销售金额、DDDs及DDC对比分析 各单品种口服抗酸药销售金额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3年中其排名均未发生改变,说明PPI在口服抗酸药中占具主导地位。DDDs排列前3位分别是泮托拉唑、碳酸氢钠和埃索美拉唑;碳酸氢钠DDDs排列第2位是因为碳酸氢钠除了用于中和胃酸外,更多时用于治疗痛风和服用磺胺等药物时对尿液的碱化。DDC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埃索美拉唑、磷酸铝凝胶和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作为阿斯利康原研的新一代PPI,其疗效好、副作少于第一代PPI[3-4],3年中其销售金额和DDC均排名第1位,说明其价格较高但同时临床对其亦有较高的选择性。见表3。
表1 2011~2013年口服抗酸药与全部药品销售金额比值
表2 2011~2013各类口服抗酸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万元(%)]
表3 2011~2013单品种口服抗酸药物销售金额、DDDs及DDC
3年来我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口服抗酸药的销售金额不断增加,其年增长率均超过了同期全院药品的年增长率,其中PPI 3年中销售金额和DDDs均一直高居首位。PPI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其主要作用于壁细胞分泌胃酸的终末步骤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从而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抑酸作用较之H2RA更强、更持久,疗效明显优于H2RA[5]。
PPI主要分为两代,第一代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等;新一代PPI包括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与第一代PPI相比,埃索美拉唑起效更快,抑酸效果更好[6-7],没有明显的夜间酸突破现象,能24 h持续抑酸,个体差异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等[8]。正因为有上述优势,在临床使用中,医师明显更趋向于新一代PPI埃索美拉唑。
H2RA是通过与组胺可逆性竞争壁细胞基底膜上的H2受体来抑制胃酸的分泌,临床常用的3个品种其作用性质比较如下: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相对效价比值为1∶5~10∶32,对P450活性的影响比值为1∶0.1∶0[9],治疗作用大约持续时间比值为5∶8∶12[10]。从中可以看出,法莫替丁各方面明显优于前两者。法莫替丁DDDs明显高于其他两个H2RA,但与PPI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是因其近期治愈率低于PPI,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因而H2RA临床使用相对受限。
直接中和胃酸的药物为一类弱碱性化合物。铝碳酸镁属强力抗酸剂,可中和胃内99%的胃酸及使80%的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将胃中的pH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另外,铝碳酸镁还能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快速有效止痛,从而较好地缓解症状[11]。磷酸铝凝胶是一种兼具抗酸与黏膜保护双重作用药物,能迅速、持续地中和胃酸,在胃内构成缓冲体系,减少胃肠黏膜反复损伤,从而得以较快修复,在体内基本不吸收,几乎以原形排出,所以不会引起铝中毒和磷缺乏,安全性较好[12]。碳酸氢钠与复方氢氧化铝每日使胃内pH大于4的时间平均仅为4 h,而H2RA为8 h,PPI为18 h。经临床了解与处方查证分析,碳酸氢钠已不作为常规的治疗消化系统抗酸药使用,而更多地应用于碱化尿液。
综上所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抗酸药更新换代迅速,从最初的碱性中和胃酸药、H2RA发展到PPI,且后者已占具主导地位,说明临床更加趋向于疗效好、作用时间长、依从性好、副作用小的PPI。就科学合理用药所提倡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这几点来说,PPI价格仍然较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保的普及,患者也逐步接受该类药物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范开华,米婷婷.2010~2012年我院住院药房糖皮质激素类药使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6):3175-3179.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1-472.
[3] 杨玉巧,高社光,郭皓,等.3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127-128.
[4] 徐杲.不同质子泵抑制剂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差异[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6):336-338.
[5] Chiba N,De Gara CJ,Wilkinson JM,et al.Speed of healing and symptom relief in grade Ⅱ to Ⅵ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meta-analysis[J].Gastroenterology,1997,112(6):1798-1810.
[6] Miner P Jr,Katz PO,Chen Y,et al.Gastric acid control with esomeprazole,lansoprazole,omeprazole,pantoprazole,and rabeprazole:a five-way crossover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3,98(12):2616-2620.
[7] 夏春生,刘华蓉,达世平,等.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18):1778-1780.
[8] Hassan-Alin M,Andersson T,Bredberg E,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esomeprazole after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ingle and repeated dose to healthy subjects[J].Eur J Clin Pharmacol,2000,56(9-10):665-670.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与生物品卷)[M].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5-363.
[10] 刘惠,金满文主译.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05.
[11] 栗映泉.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性胃炎46例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6):68-69.
[12] 陈健,严衍伟,甘少光.磷酸铝凝胶治疗急性胃肠炎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