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民+蒋婧文
摘要:以2006-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所辖的152个县的人均GDP为研究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Morans I指数并绘制出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经济空间格局热点演化图,分析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经济发展敛散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海西经济区各县市人均GDP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呈集聚态势。(2)Moran散点图中各象限的散点自2009年逐渐向中间聚拢,“海西”地区各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缩小,但考虑地理空间相关性之后进行σ收敛检验,发现σ收敛值显著降低,但是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表明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距又呈现出增长的趋势。(3)“海西”地区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冷点区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其中,厦门市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高于福州,在其带动下,形成了以三明市、明溪县为中心的次热点中心,有效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σ收敛;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4)01-0061-08
引言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经济腾飞的现实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基础存在诸多差异,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不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1]136-145。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已有研究多采用多元化的统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与测度工具(如基尼系数、锡尔系数、Theil指数、加权变异系数等)[2]53-67[3]11-15[4]4-8[5]39-42,对同一或不同水平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分析,所得成果也呈现纵深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多采用空间统计的方法,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剖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6]43-45[7]87-91[8]390-39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皖江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圈、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
为了进一步科学地指导经济区的发展,对海西经济发展的研究就变得愈发重要,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政策制度、教育等角度展开[9]45-46[10]24-25[11]98-101,基于空间视角探讨海西经济区发展特征及规律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的收敛性分析已引起学者更多的关注,但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直接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的文献相对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分析2006-2010年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继而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σ收敛进行了探讨,借此,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各地区经济共同增长,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抚州市、鹰潭市,共计20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3万亿元,海西经济区区位相邻,自然文化特征相似,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7-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海西经济区各省、市统计局官方网站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各县域人均GDP为研究对象,选用福建省及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中隶属于海西经济区部分的行政规划图为工作底图,通过ArcGIS93软件实现其屏幕数字化,并输入各县的人均GDP作为底图的属性值,得到最终数据。
二研究方法
1.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方法(ESDA)
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利用统计学等原理对事物或现象的空间性质进行分析,它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其空间分布的集聚或异常特征,对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8]390-395[9]45-46[10]24-25[11]98-101[12]222-227。按照其功用分全域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两类,前者主要用于描述某一现象或属性值在研究区域内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通常采用Morans I[13]17-23、Gearys C[14]115-145等测度;后者用于测量局部区域之间属性值的相关联程度,一般采用Moran散点图和LISA显著性水平图。
(1)Global Morans I
Global Morans I用于描述某一现象或属性值在研究区域内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集聚特性,其计算公式为:
I=Σn i=1Σn j=1(yi-)(yj-) s2Σn i=1Σn j=1wij(1)
式中,yi是区域i的属性值,=1 nΣn i=1yi,s2=1 nΣn i=1(yi-)2,wij为空间权重矩阵,当区域i和j相邻时,wij=1,否则wij=0。
通常采用标准化渐进正态统计量Z对Morans I指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计算公式为:
Z(I)=I-E(I) Var(I)(2)
其中,E(I)为Morans I的数学期望,Var(I)为Morans I的方差,其定义为:
E(I)=-1 n-1 (3)
Var(I)=n2w0-nw2+2w0 w0(n2-1)-Σ2 n(I) (4)
一般而言,若大于正态分布函数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Morans I指数位于-1和1之间,其意义在于:当I>0时,说明属性值相似的区域空间集聚,且值越接近1集聚程度越显著;当I<0时,说明属性值相异的区域空间分散,且值越接近-1,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越显著;当I=0时,则表示区域属性值相互独立,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呈随机分布。
(2)Local Morans I
Local Morans I是将Global Morans I分解到局部小区域单元上,用于度量区域内的空间关联程度,可以具体描述出空间聚集点和分散点所在区域,计算公式为:
Ii=(yi-) s2Σ jwij(yj-) (5)
式中,N,n,yi,y,wij含义同公式(1),LISA的Z检验为:
Z(Ii)=I-E(Ii) Var(Ii) (6)
当Ii显著为正时,表示一个高(低)值的区域单元被其他高(低)值区域单元所包围,即区域i与周边区域差异小,呈高高、低低相关;当Ii显著为负时,表示一个高(低)值的区域单元被其他低(高)值区域单元所包围,即区域i与周边区域差异大,呈高低、低高相关。
(3)Getis-Ord Gi*指数
Gi*(d)=Σn j=1wij(d)xj Σn j=1xj (7)
式中,d为空间单元的临界距离;wij(d)是空间权重矩阵;xj是研究区域j的观测值,Gi*(d)经标准化处理后得:
Z(Gi*)=Gi*-E(Gi*) Var(Gi*) (8)
E(Gi*)为Gi*的数学期望,Var(Gi*)为Gi*的变异数。当Z>0且较为显著,说明高值空间集聚即热点区;当Z<0且较为显著,说明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
2.σ收敛检验
σ收敛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单元之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是否趋于下降,如果趋于下降,则表现出σ收敛现象。本研究中,用yit表示第i个区域t时期人均GDP,σt则表示n个区域t时期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用方程表示如下:
σt=1 nΣn i=1Inyit-1 nΣn i=1Inyiti=1,2,……,N; t=1,2,……,T。(9)
如果σt+1<σt,则称这n个区域存在σ收敛现象。
具体操作中,参照林光平(2006)的处理办法(将各省区每一时期的对数形式表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常数(constant)回归即可方便求得上述σt值),若设zit=lnyit,zt=1 nΣn i=1lnyit,则回归方程可以写成:
zit=zt+εit (10)
得到残差εit的方差估计值可近似当作上式所要求的σt2。但是,这里我们有一个潜在的假定:各地区之间的均值和方差是相互独立的。当考虑空间因素时,我们引入一个n×n阶行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W。在一般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引入空间滞后项Wy,方程可以表示为:
zit=αt+β·W·zt+εit (11)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分析及σ收敛实证分析
1.全局空间差异分析
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2006-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152个县市的人均GDP的Moran值,见表1、图1。结果表明,Morans I的检验值Z远大于正态分布9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说明2006-2010年海西经济区各县市人均GDP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性,即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特征。2006-2010年期间,Morans I值均大于0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表明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且2008-2009年增长较为明显,并于2010年有所下降。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公共设施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合作,使海西经济区的规划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海西经济区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在研究区域整体同质的基础上,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以研究区域的空间异质为基础,常采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两种方法。
(1)Moran散点图
Moran散点图通过笛卡尔直角坐标系表达,对揭示研究区域局部空间异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图中4个象限对应着4种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即表现为均质性的高高集聚(第1象限)、低低集聚(第3象限)和表现为异质性的低高集聚(第2象限)、高低集聚(第4象限)。通过分析2006、2008、2010年Moran散点图,见图2可知,(1)海西经济区多数县域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内,约占总数的70%,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集聚性较强。其中,位于第三象限的点数最多,表明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二者的空间差异小。(2)第一象限内的县域扩散分布程度均大于其他象限县域分布,表明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快,且对其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明显,集聚性强,主要集中在温州、福州、晋江、石狮、泉州、厦门、潮州等东部沿海城市。(3)2006-2009年,各县域的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对比2008年的散点图分布,2010年各象限的散点明显向中间聚拢,表明自2008年开始,各县域经济个体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图2海西经济区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2)LISA集聚图
LISA是用来衡量研究区域单元属性与其周边单元的正、负相关程度的指标[15]130-135。LISA集聚图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各县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借助GeoDa软件,计算海西经济区各县域2006-2010年人均GDP的LISA值,并绘制出2006、2008、2010年份LISA集聚图,见图3。经分析可知,(1)海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低低相关区域始终位于西部地区,整体变化不大;位于西南地区的崇义县、大余县在2008年退出低低相关区后,又于2010年重新并入该区,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南部兴宁市及其周边的寻乌县、五华县也逐渐加入到低低相关区,使南部地区低低集聚范围不断扩大。(2)高高相关区域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并在明溪、永安、大田、漳平地区表现明显,形成了以三明为中心的经济快速发展集聚区。三明、龙岩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廉价的土地资源和相对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其重工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下,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3)汕头、温州、厦门、莆田等地区,经济总量大、发达程度高,但人口相对较多,在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与其形成低高集聚。
图32006年、2008年、2010年海西经济区县域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
(3)经济热点区空间格局
借由公式(7)、(8),以海西经济区152个县的人均GDP为变量,计算2006年、2008年、2010年各县域的Getis-OrdGi*指数,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自然断裂法实现Gi*值的划分,并得到可视化的空间格局热点演化图。由图4可知,(1)经济热点区域以闽东南沿海的福州、泉州、厦门及东北区域的温州、永嘉、乐清为中心,北部热点圈层逐年缩小,而闽东南地带的热点范围则不断扩大。(2)经济冷点区域在空间上呈块状分布,主要以江西省南城县、宁都县、寻乌县为中心,集中在西部地区,2008年之后,其范围逐渐缩小,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由经济热点区的空间演化可知,厦门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福州,从2006年至2008年,厦门市的热点辐射范围已推进至内陆地区,并于2010年形成了以三明市、明溪县为中心的次热点中心,带动了周边永安、沙县、连城、漳平等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福州市的辐射范围仅局限于其所辖县市,形成的热点圈层相对较小。
图42006,2008,2010年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热点区和冷点区
(4)σ收敛实证检验
从上述分析可知,各县市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说明我们在衡量各县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时不能忽略空间关系。为了便于比较,首先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10)进行常数回归,从而得到148个县市的5年的标准差。然后再利用opengeoda软件,图5海西经济区各县市人均GDP的
σ值时序图对模型(11)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得到经过修正后的标准差,最后将两者的时序图画在同一个图形上,即可清晰地看出他们的差别。
由图5可知,考虑空间关系后的标准差σ与未考虑空间关系的标准差,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考虑地理空间相关性之后,标准差σ大大降低,这说明各县市的趋异性下降;2006-2007年表现更明显的σ收敛趋势;但是2009年以后二者的σ系数均呈现增大趋势,可能与2009下半年开始发生的欧债危机有关系。以上分析表明,海峡西岸148个县市经济增长差距并未明显缩小,反而呈现扩大迹象。
四海西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1.区域经济内部差异较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且集聚特征显著,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是整个研究区域的经济带动点,尤其以闽东南地区最为显著,而江西省的发展则较为滞后,从海陆分布看,内陆经济与沿海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为此,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以丽水—南平—三明—龙岩—梅州为中心形成中部经济集中发展区,以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为中心形成西部经济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矿产开发等,在政策上加强对落后县域的扶持和引导,培育县级特色产业,做大县域经济[16]。
2.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小
缺乏具有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城市或城市群是海西经济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温州、汕头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因此,应不断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北部以温州为依托,在发达的民营经济基础上加快制造业、物流业基地建设,带动丽水、衢州和宁德的发展;南部以汕头为中心推进与潮州、揭阳的同城化发展,建设以制造业、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工业基地;东部地区推进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布局,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扩大其综合服务能力及对区域整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中西部地区则做大三明、龙岩、上饶、抚州、鹰潭等城市规模,加强彼此分共合作,支持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
3.经济增长缺乏人才、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对海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很多关键产业技术依赖于国外引进,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使海西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不足[17]45-46。为此,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才集聚[18]21-24;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整合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等海西高校教育资源,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完善中小城镇及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升级,为“海西”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结论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9]1435-1438。本文以2006-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所辖的152个县为研究对象,在GIS、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增长表现出集聚的特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区的带动下,部分中西部县域(如三明、明溪)经济水平逐步进入较高经济水平行列;自2009年开始,Moran散点图中各象限的散点向中间聚拢,“海西”地区各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考虑地理空间相关性之后进行σ收敛检验,发现各县市经济增长在2009年之前表现微弱的收敛趋势,但是2010年后呈现发散趋势,即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距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本文对于海峡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人均GDP作为单一的研究指标,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将尝试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权重矩阵,做进一步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
[2]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
[3]白如山,戴其文,蔡朝双.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3).
[4]谢守红,何家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
[5]孙丽萍.云南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及优化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6]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
[7]赵玉芝,董平.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12,(1).
[8]李建豹,白永平,罗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
[9]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0]林昌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5).
[11]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2008,(1).
[12]徐丽华,岳文泽.上海市人口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空间统计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3).
[13]Moran P A P. 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J]. Biometrika,1950,37(1/2).
[14]Geary R C. The Contiguity Ratio and Statistical Mapping[J]. The Incorporated Statistician, 1954,5(3).
[15]连健,李小娟,宫辉力,等.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
[16]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1-04-12)[2012-09-25].http:∥news.xmnn.cn/hxxw/201104/t20110412_1772524.htm.
[17]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8]赵小芳,耿建忠,宋金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19]任家强,董琳瑛,汪景宽,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
收稿日期:2013-01-13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020S);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A790049)
作者简介: 黄安民(1965-),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促进海西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结论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9]1435-1438。本文以2006-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所辖的152个县为研究对象,在GIS、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增长表现出集聚的特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区的带动下,部分中西部县域(如三明、明溪)经济水平逐步进入较高经济水平行列;自2009年开始,Moran散点图中各象限的散点向中间聚拢,“海西”地区各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考虑地理空间相关性之后进行σ收敛检验,发现各县市经济增长在2009年之前表现微弱的收敛趋势,但是2010年后呈现发散趋势,即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距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本文对于海峡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人均GDP作为单一的研究指标,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将尝试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权重矩阵,做进一步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
[2]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
[3]白如山,戴其文,蔡朝双.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3).
[4]谢守红,何家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
[5]孙丽萍.云南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及优化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6]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
[7]赵玉芝,董平.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12,(1).
[8]李建豹,白永平,罗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
[9]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0]林昌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5).
[11]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2008,(1).
[12]徐丽华,岳文泽.上海市人口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空间统计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3).
[13]Moran P A P. 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J]. Biometrika,1950,37(1/2).
[14]Geary R C. The Contiguity Ratio and Statistical Mapping[J]. The Incorporated Statistician, 1954,5(3).
[15]连健,李小娟,宫辉力,等.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
[16]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1-04-12)[2012-09-25].http:∥news.xmnn.cn/hxxw/201104/t20110412_1772524.htm.
[17]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8]赵小芳,耿建忠,宋金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19]任家强,董琳瑛,汪景宽,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
收稿日期:2013-01-13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020S);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A790049)
作者简介: 黄安民(1965-),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促进海西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结论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9]1435-1438。本文以2006-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所辖的152个县为研究对象,在GIS、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增长表现出集聚的特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区的带动下,部分中西部县域(如三明、明溪)经济水平逐步进入较高经济水平行列;自2009年开始,Moran散点图中各象限的散点向中间聚拢,“海西”地区各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考虑地理空间相关性之后进行σ收敛检验,发现各县市经济增长在2009年之前表现微弱的收敛趋势,但是2010年后呈现发散趋势,即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距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本文对于海峡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人均GDP作为单一的研究指标,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将尝试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权重矩阵,做进一步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
[2]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
[3]白如山,戴其文,蔡朝双.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3).
[4]谢守红,何家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
[5]孙丽萍.云南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及优化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6]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
[7]赵玉芝,董平.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12,(1).
[8]李建豹,白永平,罗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
[9]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0]林昌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5).
[11]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2008,(1).
[12]徐丽华,岳文泽.上海市人口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空间统计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3).
[13]Moran P A P. 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J]. Biometrika,1950,37(1/2).
[14]Geary R C. The Contiguity Ratio and Statistical Mapping[J]. The Incorporated Statistician, 1954,5(3).
[15]连健,李小娟,宫辉力,等.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
[16]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1-04-12)[2012-09-25].http:∥news.xmnn.cn/hxxw/201104/t20110412_1772524.htm.
[17]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2).
[18]赵小芳,耿建忠,宋金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19]任家强,董琳瑛,汪景宽,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
收稿日期:2013-01-13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020S);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A790049)
作者简介: 黄安民(1965-),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促进海西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