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浩歌秦东门

2014-03-27 01:35彭云
雨花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门徐福船队

◎彭云

沧海浩歌秦东门

◎彭云

我站在孔望山巅向东方眺望,看着那连绵的云台山和曾经是浩渺沧海的无垠良田,很自然地便想起了始皇东巡、秦东门立石和徐福入海求仙等神话般的历史。

秦王朝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就拿立石秦东门来说,今年正巧2200周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湮没了,遗迹消失了。本来便已残缺不全的史实,再由好事者揉和进去许多真假难辨的传说,然后夸张、渲染、延伸,以致许多事件都好像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迷雾,使后人扑朔迷离,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理解。

迷雾最终能够揭开吗?专家们正都辛勤地做着这方面的研究,平凡的家乡人自然也不甘寂寞,想帮上一把劲,在旁边闲话几句,纵然说错了,我想也不会遭到怪罪的,这个问题毕竟太渺茫了。

迷雾之一:秦东门在哪里?什么样子?

有人说它在秦山岛上,就是那海边耸立的将军石;有人说在云台山中;有人甚至直指孔望山下的象石便是由残存的秦东门植石雕凿而成。

《史记》上对秦东门立石的地点倒是记得很肯定:“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但对其形象却没有描述。还好,汉末人崔季珪,在泛舟去郁州(今云台山)时,曾亲眼在船上看到过它,并写入《述初赋》,虽然只才两句话,却还传神。原文是:“倚高舻以周盼兮,观秦东门之将将。”意思是说,他在船上向四方瞭望,看到了秦东门那“将将”的风貌。我们只要弄清楚“将将”的含义,便可对秦东门有个大略的印象了。

“将将”是个古老的词汇,意为高大、雄伟,并且主要用以形容门阙之类的建筑物。《诗经·绵》中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应门是王宫的正门,十分壮观。另有一例,是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极好,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请他替自己写一篇解愁的文章。司马相如为此作了《长门赋》,皇帝阅后很受感动,与陈皇后和好如初。这篇文章中描写长门宫的建筑也用了“将将”:“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

名家用“将将”形容宫门,崔季珪自不会例外,如果猜想秦东门仅是一块天然的巨石,怕就不太确切了。我想这秦东门应该类似于法国凯旋门式的雄伟建筑,在远处的海峡中遥望方才能给人以“将将”的印象。

秦东门究竟仅只是一个边界的标志,还是指的这个港口,这一片区域?看来后者是主要的。秦帝国筑起了万里长城,坚固的程度直到今天它还屹然挺立;海边上也是禁令森严,不准偷渡和远航。在这种极端封闭的情况下,却于朐界中设立了秦东门——中国漫长海岸线上唯一的东大门。它是秦帝国控制下的对外开放门户,是我国第一个见于文字的海运关卡。许

多学者一直在寻觅徐福东渡的出海口,恐怕最有希望的莫过于古朐县的孔望山附近了。既然设立了秦东门,海船便很难在其它地方越“墙“而过。

迷雾之二:徐福是干什么的?今天,提到徐福,人们都喜欢冠以“方士”的头衔,这也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方士本周代分管刑律的官名,到了秦代成了方术士的简称。方术士是求仙炼丹自言长生不死的,后来又用以泛称医卜星相一流的人物。徐福始由方术士发迹,但他后来却不同于一般的方术士。三十五年秦始皇发怒曾点了方术士卢生等人的名,也点了徐福的名,并叫御史审判诸生,案定后在咸阳一次坑了四百六十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方术士,虽然后来人们都讲“焚书坑儒”,可最早记载此事的《史记》却清楚地写着“杀术士”,而不是“坑儒生”。

徐福不仅未被当作方术士的头面人物杀掉,两年之后反而受到重用,令其带船队出海,可见秦始皇并没有把他看作一般靠邪门歪道骗饭吃的方术士,推想他应该有一个较高的官职,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下来。

即以徐福所率领的“求仙”船队来说,也非一般人物所能驾驭得了的。据记载,船队中有童男女三千人,还有百工、弓弩手,还有百谷种种。后两种人虽无确数,但估计亦应在千人左右。根据当时的造船条件,每船除辎重、食物、淡水外,最多亦只能容纳七八十人,得需用五十条以上的大海船。试想,一个由五十条船组成的,上面载满了兵丁、百工和童男女的远航船队(这样的队伍直到一千六百年后的三保太监下南洋才遇上第二回),作为船队的首领、皇帝的特使,依然呼之为“方士”,在当时那是不合乎道理的。

迷雾之三:秦始皇派徐福出海的目的是什么?习惯的说法,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其实恰恰相反,不是求仙药,而应该说是去向一个新的国度寻求友谊。

秦始皇早年曾经相信过神仙之术,也冀图长生不老。但晚年他似乎已被屡屡发生的骗局唤醒,所以才郑重声明:“(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意思是我把这些人召来,目的是想把国家治理好,天下太平,而他们却热衷于求长生不老之药。后来秦始皇对那些妄言长生之术的人施法极严,“不验辄死”,这便是觉醒以后的报复手法。

同时,秦始皇也知道海外并没有三神山,他知道那里的人也和这里的人一样有生有死。当时海外已能和内地信息相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伍被的话:“(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徐福到了海外某个地方,做了王,决心不回来,这么详细的情况,不久便传回大陆,引起了出海人员亲属的悲痛相思,这说明两岸间的信息传递虽然不甚方便迅速,但却是相通的。既然如此,秦始皇也未必会那么傻乎乎地一再派人去求仙药。

徐福的船队满载着生活必需品、百工、童男女、庄稼种子、武装力量,这哪像是求仙,分明是在移民。如果不是秦始皇的精心安排,而由徐福提出要这要那,果断而善疑的秦始皇当即便会识破逃脱的诡计而将他杀掉。

秦始皇得了天下以后,他的疆域观念很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琅邪台石刻上也明确刻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晚年,秦始皇的统治虽很严酷,但对国界以外的民族却不似早年那样动辄征伐。这时一是闭关自守,筑起令人无法逾越的万里长城;二是在东方朐县开辟秦东门,通过这个小小的门户,试图与海外诸国建立联系,发展科学文化交流。徐福的船队真正的目的应在于此,他们是执行这一任务的使团,这还可以从船队的组成情况得到证明。

船队的核心是“百工”,即各种各样的技术人员,其中应该有冶金、制陶、蚕桑、种树、稼禾、技艺、医药等代表着秦帝国生产技术水平的专家。

三千童男女是数量最多的成员,他们可能都是熟练的操作工人。“百工”们虽有技术,没有助手也发挥不起来的。例如冶金,要有人升火,有人鼓风,有人做模,有人翻砂,有人浇铸,缺一则不可。再如蚕桑,要有人种树,有人采叶,有人饲养,有人缫丝,有人织素,也是缺一不可。所以有了“百工”,便必须有相应的辅助工,才形成如此庞大的队伍。

至于那“善射者”的弓弩手,数量虽不会多,却是必不可少的自卫力量。船队远涉重洋,到一个情况不明、语言不通的新世界去,没有武装,随时都有被土著民族或野兽伤害的可能。若是虔诚求仙,何需武装保卫?

我还没有来得及对秦代的历史进行认真地梳理,这只是站在山头上自然产生的一些遐想,或许说是对过去历史上的某些记载发生的怀疑,希望人们能以更贴近当时的史实来认识秦始皇,认识徐福,认识秦东门。并且让那座比法国凯旋门还早两千多年的人工巨制,重新在后代人的心目中耸立起它那壮丽的形象!

(原载中国文化出版社《彭云文集》)

猜你喜欢
东门徐福船队
徐福山绘画作品
东门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徐福,中韩间两千年不衰的传说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东门老街
当国歌响起
我要吃冰淇淋
东门街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