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其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颈性眩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均可出现[2]。
自2013年4月以来我们根据老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采用2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重点运用耳廓穴位刺激这一传统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并运用一些量表结合疗效观察来评价治疗效果。
1.1 研究对象 观察对象为江苏省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入选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耳廓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30例;最终完成57例,分别为治疗组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58~77岁,平均(65.4±6.5)岁,病程(4.2±3.1)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9~79岁,平均(64.5±3.4)岁,病程(4.1±2.6)年。共退出3例,退出率为5.0%。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组对象均排除眼、耳、脑及相关内科疾病所致眩晕;装金属颅骨支架及重症心脏病使用心脏起搏器者;患有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者。入组对象颈性眩晕发病特点为一过性、频繁发作性,常在颈部变换体位时诱发,颈部在某一特定位置诱发眩晕者48例。另12例眩晕的诱发无特定的颈部位置。伴头部胀痛43例,恶心呕吐26例,耳鸣37例,视物疲劳、雾状、涩沉等视物障碍27例,颈肩痛34例,心悸、心前区隐痛2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4],标准如下:(1)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甚至猝倒,旋转时可诱发症状出现;(2)具有颈椎退变的一般临床表现包括颈痛、颈部僵硬、颈椎活动障碍,颈肌痉挛或压痛,压头试验阳性;(3)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动力位照片有颈椎失稳征象,脑血流检查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能排除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排除外脑内病变如肿瘤或单纯精神性神经官能症以及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者。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基本选穴处方:颈椎、皮质下、神门、枕、颈后三角。辩证取穴:肝阳上亢加取耳尖、肝;气血亏虚加取脾、胃、交感;肝肾阴虚加取肝、肾、内分泌。操作方法:均采用耳穴探测棒,以轻、慢、均匀的手法找出上述疼痛敏感点。耳压方法:75%酒精常规消毒耳穴后,将磁珠贴附于0.6 cm2×0.6 cm2大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以单手拇食指间歇性按压磁珠,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耳廓产生酸胀、疼痛、灼热感,尔后,嘱患者自行按压,3次/d,2 d更换1次磁珠,左右耳交替贴附。(2)对照组:给予药物盐酸氟桂立嗪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10 mg,1次/d,睡前服用;颈复康颗粒(承德颈复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冀卫药准字1995 第080193 号)5 g,2次/d,餐后服用。
颈性眩晕患者常合并颈椎不稳[5]。2组中如颈椎动力位X线片符合颈椎不稳者,则均戴颈围制动。以上2组患者,均以2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1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疗效评定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基础自拟疗效标准:①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除,日常生活不受影响;②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③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2)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该量表包括5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全表满分为30 分,每项均分为5 个等级(0分为最低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轻)。(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TCD来测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可获得可靠的血流动力学资料[6]。TCD检查是目前诊断颈性眩晕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操作方便,可重复性强。TCD可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功能状况,是值得应用的检查手段[7]。平均血流速度(Vm)由于很少受心率、心收缩率、外周阻力和主动脉顺应性等心血管因素的影响, 且能代表搏动性血液的供应强度, 生理意义最大, 故选择为治疗参数。
2.1 2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结果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的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92.86%,好转率为67.8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好转率为44.44%,2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ESCV积分变化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等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改善,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也有好转,治疗组ESCV积分治疗前为(15.21±2.88)分,治疗后为(24.82±3.47)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0.05)。对照组治疗前为(15.33±2.27)分,治疗后为(21.15±4.50)分,经药物治疗,其积分也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2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TCD评定 2组病例Vm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 05), 说明2组治疗方法均有改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供血状况。组间比较:血流减慢患者中,治疗组Vm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见表2。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不同疾患引起的一组眩晕综合征[8]。颈性眩晕虽然较为常见,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9], 但较可靠的观点是: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并且机械压迫和交感神经受刺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10]。
表2 2组治疗前后颅底动脉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按现代医学机理,颈性眩晕属后循环缺血范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应以增加后循环供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脑组织供氧,促进脑功能恢复为原则,同时应积极对症处理头晕、眩晕症状[11]。通过研究发现,耳廓穴位刺激可以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症状。
现代耳穴疗法是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结合[12], 一方面, 耳穴疗法作为古老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累积和发展。另一方面从现代解剖学分析, 耳廓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 有与脊髓颈2-颈4节段相连的躯体神经, 又有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还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 沿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12[13]。第7、9、10对脑神经是具有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在耳廓上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的纤维为躯体感觉纤维,其中枢端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耳穴刺激的作用途径包括:(1)通过脊髓灰质后角的初级整合,完成脊髓节内或节间的反射;(2)通过脑干内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核的整合,完成体表-内脏相关反射;(3)通过脑干内网状结构中网状核之间的整合,完成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14]。本研究采用耳穴皮质下、枕、神门相配,能镇静安神止晕,并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颈椎对应区、颈后三角,改善颈椎局部供血,消肿止痛;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故取肾点、肝点、脾点,健脾益肾,荣筋平肝,熄风止眩、强壮筋骨,以上诸穴以磁珠贴压,保持刺激量,共奏活血通络、醒脑定眩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耳廓穴位刺激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而且本治疗方法无创、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晓美,孙志诚.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4):308-309.
[2] 黄素芳,王朝亮,葛庆玲,等.颈性眩晕与颈椎椎体旋转及椎动脉血流变化的关系[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42-944.
[3] 孙宇,陈琪.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 472-47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刘忠瑞,郑长军,邵国喜,等.颈性眩晕合并下颈椎不稳56例的外科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2748-2749.
[6] 林诗彬,张建辉,王小龙,等.超声与CT在老年人颈性眩晕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31-2832.
[7] 李柏相.老年眩晕59例临床及经颅多普勒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4):219-220.
[8] 周铮,蔡树河,连晓文,等.太极拳改善颈性眩晕的研究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198-200.
[9] 杨星,乔俊霞,付芳侠,等.寰枢关节不对称、钩突增生与中青年颈性眩晕的相关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1):1696-1698.
[10] 王峰,张佐伦,刘立成,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2):149-151.
[11] 李辉,陈兆耀,吴明华,等.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2):1010-1011.
[12] 张红, 钱拉拉, 李敏燕,等.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 1064-1066.
[13] 黄丽春.耳穴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4.
[14] 张慧兰,仲远明,彭国民,等.耳针加体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0):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