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互助”的微格教学模式研究①

2014-03-26 22:40郑士璟
关键词:同伴互助微格同伴

郑士璟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他们具备相当的年龄、认知,在一起学习,通过共同训练、示范教学、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与技能,改革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同伴作为一种可指导或帮助他们学习的重要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的窘境。但由于同伴的介入,必然会引起原有微格教学模式中各个要素关系的重新调整,以及微格教学工作流程的改变,进而重组构建成新的微格教学模式。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与特征

同伴互助,包括同伴互导、同伴示范、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反馈与同伴评价,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小组的方式根据一定程序和方法来组织训练的一种教学技能体系。作为学习生命形式存在的“同伴”,在“互助”这一训练过程中不断生成,建构起学习技能的意义和发展技能的价值,同伴互助学习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围绕共同的主体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问题解决等互动形式建构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1]。而同伴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起学习互动,包括外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内部“个体与自身的互动”。同时,个体学习技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互动中又为学习共同体的展开活动提供可能。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个体生命彼此互相学习与训练,共同发展,建立了互动关系。微格教学模式的革新,要求我们更应关注、实现和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与学生本体之间良性互动,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发展。

第二,交互训练。“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活动法则和活动方式。”[2]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的能力。教学技能的实现需要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设计教学行为,把陈述性知识和教学操作知识表征系统构建教学技能图式,再通过教学行为操作来表现。由于交互的形式是一种技能训练互动,它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人与物的活动,既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也涵盖外显的行为活动。交互训练活动力图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建立教学技能内化,从而迁移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其首先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其次,交互训练双方应掌握传达教学技能。这里的技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学生个体在教师指导下可与同伴交互训练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技能分类、教学设计理论、教学技巧技能,等等。学生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包括训练方式和途径,能有效促进同伴教学的进行。最后,此环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双向的融合与沟通。在交互训练的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这需要学习双方学会调适、宽容。

第三,评价多元化。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建构多样的指标评价、多样的主体评价、多样的方法评价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备条件。同伴互助学习中强调多元的评价,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好与坏,更为关注的学习态度、教案编写、创新精神等个性发展。评价的主体采用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他人能帮助学生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又能帮助学生自我监控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同伴互助学习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既注重量化评价,也注重形成性评价。力图通过多元评价,检验与促进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同伴互助”微格模式的设计范式

同伴互助学习对于自身、对于他人究竟有何价值,是个体最为重要的追问。这样的追问,实际上都沉淀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同伴互助”模式的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师范技能。师范技能的提升,首先应是学习者的提升,然后才是在教学环境和训练中的提升。

(一)初期准备

第一,同伴互助教学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理论辅导后,按照微格教学设计程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同伴互助教学设计。指导教师指定高年级素养较高的学生当“教师”,将自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情境等方面进行展示,目的是训练学生学习同伴“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第二,同伴互助编写教案。按照前期准备,选取班级典型的同伴“教师”教案作范例,让学生仿写“教师”教案结构,以同伴“教师”做示范指导,培养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

第三,同伴互助观摩示范。教育心理学认为,动作技能的操作是依据知觉的表象进行的。学生对技能的体验是通过观察、练习正确而典型的教学所获得的。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看同伴“教师”的教学片断,指导教师指定同伴“教师”进行片段教学,让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体验同伴“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同伴“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3]

以上的同伴教学设计、编写教案、观摩示范三个要素互相结合,为在实践阶段进行同伴互助训练提供有效的准备条件。

(二)中期实践

第一,同伴互助演练。这一环节是一种依据真实教学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进行初期准备之后,教师让学生拿好编写好的教案,以固定小组为单位,每组6~8人在微格教室里轮流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5~8分钟的单一教学片断的同伴互助教学演练,使学习者在真实教学环境中产生同伴互助教学的兴趣。

第二,同伴互助讨论指导。教育心理学认为,外部语言的同伴互相指导,对动作技能的正确形成有特殊重要意义。在教学演练基础上,扮演“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者一同观看录像,参与讨论并互相指导。此环节讨论的内容围绕技能运用和教学内容来开展。最后让扮演“教师”的学生利用3分钟对自己是否达到训练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自我总结。此环节既能提高言语的自我调节能力,又能提高元认知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三,同伴互助反馈重教。根据同伴互助与指导的结果,指出“教师”存在实际教学问题,如课堂上没有足够关注学生、过分看着预设、不能进行有效提问、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等等。经过互助讨论和自我总结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共同制订方案,“教师”对教案进行重新修改,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进行二次重教。这是对技能的二次重构,是重复改进教学行为和心理完善的过程,也是对同伴互助指导的检验。[4]

(三)后期反馈

教学后期反馈阶段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评议的过程,又是同伴行使教师职能主导评价活动的阶段。

第一,同伴互助反馈评价。在实际进入课堂观察之前,同伴互助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分工,如两位学生主要负责指导“教师”依据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设计,重点解决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等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以及进入课堂后主要观察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内容;另外两位同学主要负责指导“教师”教学语言方面问题;还专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教师”与学生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等。每位学习者都带着任务和自己设计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实施观察,重点提出2条表扬性意见和2条改进性建议,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出2条表扬性意见和2条改进性建议。这样,有利于改进关键的教学行为。

第二,同伴互助技能竞赛反馈。在师范生训练技能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技能竞赛,既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措施,又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状况的一次综合检验。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再训练的机会。通过竞赛,一方面可以反馈学生训练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完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提供了合适内容及评价时机。

经过组织同伴互助学习后,我们发现,在初期准备上同伴之间合作意识较为强烈,组内、组间对于“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观摩示范都能够有效参与,能够做到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中期阶段,学习者能够主动要求参与教学演练,演练后同伴之间的讨论逐渐增多,并且可以认真倾听,积极反馈,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提出有效的建议。在后期反馈阶段,小组内同学能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能对上课“教师”进行客观评分,并能提出评分理由和改进建议。整个训练过程中,同伴之间沟通多,合作精神强,逐渐增强“你观察我教学,我观察你教学”的学习意识,在轻松的氛围下互帮互学,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同伴互助”模式实施的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5]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反馈才能帮助学习者强化正确、改正错误。微格教学的反馈行为能提升学生教学技能水平。在反馈评价过程中,同伴适当的打分,给予授课“教师”量化评定,有利于“教师”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6]在训练过程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参与同伴互助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从中分析同伴互助的效果以及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有超过97.94%的学生认为,同伴互助学习对提高他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以及技能提升效果明显。此外,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反馈评价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但是对教学实施能力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明显,但在具体实践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伴互助讨论时一些同伴之间交流太少,或交流多与实际训练无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同伴互助学习达到应有的效果,可以借助小组训练的形式来实现同步、异步的训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应该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实时监控,防止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同伴的自我反思,是“同伴互助”模式的核心因素。学习同伴作为支撑学习者发展能力、增长知识的重要学习资源,其助学作用的发挥更多处于一种自发或自组织的状态,同伴互助模式的实施使学习从自发走向自觉、由自组织转向他组织而更富有成效。此外,微格教学中典型课例教学的自我反思,既包含着“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包含同伴互助性的训练式反思。同伴个体的自我反思应让同伴在互助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学训练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审视分析。只有真正进行这样自我批判型的反思,通过“教师”技能训练档案,实现自我成长的记录,达到实现同伴互助,提升教学技能发展的双赢效果。

当然,由于同伴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微格教学模式的固定程序,并滋生了更为复杂的学习关系网络,因此,对该模式的操作性、监控模式以及教学效能等方面,仍需要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际数据,进行更深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2]李庆华,张景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训练模式重构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3]崔允漷.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同伴互导[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4]苏继红.谈微格教学中反馈与评价对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7(3).

[5]叶立军.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4).

[6]李庆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训练模式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同伴互助微格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寻找失散的同伴
同伴互助学习在英语诵读中的应用研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微格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同伴互助”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探索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微格教学法在《军事医学地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