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语“卧薪尝胆”差异探源
——从语言世界观谈起

2014-03-26 22:40陈彪
关键词:夫差日语民族

陈彪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41)

汉日语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同形词语。这既为两国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设下了不小的语言陷阱:人们容易忽略隐藏在汉字背后的细微差别。而这种细微差别,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心理烙印。本文以汉日同形词语“卧薪尝胆”为例,从语言世界观的角度着重分析其似是而非的一面,勾勒出隐藏在其后的巨大民族心理差异。

一、汉日同形语“卧薪尝胆”的语义差异

抛开繁简书写的区别,人们往往将汉日语的“卧薪尝胆”混为一谈。其实,仔细比较中日相关辞书的解释,不难发现,同一个“卧薪尝胆”,在关键情节上已经存在明显差异。先看《汉语大词典》(第六版)中的解释:

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1](P725)*本文所涉日语文献皆由笔者自译为汉语,篇幅所限,原文恕不列出。

再来看『日本国語大辞典』的解释:

中国春秋时代,吴王阖庐在与越国的战争中战败身死,其子夫差不忘复仇之志,卧于薪中,终将越王勾践打败。而勾践在被赦免后,常舔舐悬挂在室中的苦胆,不忘败战之恨,终击破夫差,一雪前耻。出自《十八史略-春秋战国·吴》。经历艰难困苦而报仇雪恨、达成目的之意。[2](P628)

经对比可以看出,日语中的“卧薪尝胆”虽然和汉语同形,但已产生微妙的变化,具体如下:

第一,汉语中,“尝胆”典出《史记》,而“卧薪”不知所出;日语中,“卧薪”、“尝胆”则统一出自《十八史略》。

第二,汉语中,“卧薪”、“尝胆”为一人所为,即越王勾践;日语中,“卧薪”、“尝胆”则分别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所为。

汉语的“卧薪”、“尝胆”并非出自一处,“卧薪”还不知所出,有些出人意料。在《史记》中,确实找不到有关“卧薪”的记载,只有“尝胆”可查: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3](P3234)

文中虽然提及了“坐卧即仰胆”,但显然和“卧薪”存在一定的距离。事实上,已有学者对“卧薪”、“尝胆”的来源进行过详细考证[4],指出其演变过程相当复杂,但普遍认为,“卧薪尝胆”第一次结合在一起使用是在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5](P1209)

可见,“卧薪尝胆”作为一个统一的成语现身,已延迟到宋代。

而日文中,“卧薪尝胆”的出典更让人觉得陌生:《十八史略》这本书,似乎不在大多数人的知识范围内。事实上,《十八史略》乃是元代曾先之所撰史书,该书在中国现已散失,而日本尚存有完本。《四库全书》中有关于《十八史略》的记载:“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曾先之撰。先之字从野,庐陵人,自称曰前进士。”[6](P700)笔者在日本现存的《十八史略》中找到和卧薪尝胆相关的段落:

吴伐越。阖庐伤而死。子夫差立。(中略)夫差志复雠,朝夕卧薪中,出入使人呼曰:“夫差,而忘越人之杀而父邪。”周敬王二十六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以余兵栖会稽山,请为臣妻为妾。(略)勾践反国,悬胆于坐卧,即仰胆尝之曰:“女忘会稽之耻邪。”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与范蠡治兵,事谋吴。[7](P126)

这段引文和『日本国語大辞典』的解释可以相互印证。从中可以看到,在《十八史略》中,“卧薪”、“尝胆”已同时出现,而且分别为夫差、勾践所为,这和人们印象中的勾践一人“卧薪尝胆”拉开了距离,呈现出奇妙的偏差。《十八史略》在14世纪上半叶传入日本,后逐渐流行[7](P19),日本人心中的“卧薪尝胆”就成为夫差“卧薪”、勾践“尝胆”的故事了。

至此,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中日两国对“卧薪尝胆”故事的不同诠释,源自出典的差异。但是,深究下去,还有以下疑问:

在日本,“卧薪尝胆”讲述的是两个人“相互复仇”的故事——这种“相互复仇”的情景颠覆了汉语语境下夫差的负面形象,他和勾践平等地处在天平的两端,不带孰善孰恶的价值判断。这种差异难道仅仅是由出典不同导致的?《四库全书》对《十八史略》的评价为“乡塾课蒙之本”[6],在日本引入汉籍甚多、汉学家亦为数不少的情况下,为何作为“童蒙读物”的《十八史略》却广为流传?另外,在引申意义上,汉语重“刻苦自励”之意,“复仇”并未提起;而日文方面,除上文提到的『日本国語大辞典』,其他权威辞书如『広辞苑』[8]、『大辞林』[9]中亦特意强调了“复仇”二字,这种差异又做何解,和日文语境下夫差、勾践的平等地位又有何关联?

笔者认为,在古代日本频繁学习中国文化、引入汉文典籍的背景下,汉字成语在日语中的渗透不可能仅仅由某一著作单线完成。出现在评价不甚高的《十八史略》中的、经过改造的“卧薪尝胆”能被日本民族广泛接受,必然有精神上的深层原因。

二、貌合神离:语言世界观审视下的“卧薪尝胆”

从语言世界观的角度看,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联系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话,是难以深入的。洪堡特说:“即使在纯语法研究的领域里,我们也决不能把语言与人、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大地、人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10](P118)他还指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11](P50),“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11](P70)。可见,语言和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语言世界观一旦形成,则是根深蒂固的,其不仅反映在本民族语言的运用上,也动态地表现在已经融入到本民族语言中的、由翻译引进的外民族的语言文字上。笔者认为,“卧薪尝胆”出现的微小变化,乃是语言世界观对外来成语的“本土化”改造,反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复仇观。

大和民族的复仇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仇必报,不问是非。

首先,和报恩相比,日本人更喜欢复仇。日本曾发生过“三大复仇事件”:“元禄赤穗事件”、“曾我兄弟复仇事件”和“键屋之辻决斗事件”。其中元禄赤穗事件影响最大。江户时代元禄年间,赤穗藩藩主因得罪幕府礼仪官吉良义央而被迫切腹谢罪,其47名家臣夜袭吉良宅邸,取其首级报仇雪恨,震惊朝野。幕府以维护国法为名,下令参与复仇的家臣全部剖腹自杀,但又同时大肆赞扬其“忠君大义”,并将其奉为武士楷模。直至今日,取材于该事件的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不断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也正是在江户时代,复仇风气达到了高潮。据统计,江户时代的元和元年到元禄时期(约为公元1615~1703年),复仇事件共发生108起[12](P156~157),可以用“蔚然成风”来形容。大和民族喜欢报仇的性格在国际关系上也有所表现。唐朝曾在百济大败日军,千年之后,他们在同一片海域复了仇,即甲午海战。欧洲列强不满日本过分介入中国,发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屈服,同时也记下俄国的仇。结果,在日俄战争中一举打败沙俄,出了心中怨气。2009~2011年,司马辽太郎描写近代日本崛起的小说『坂の上の雲』被搬上荧屏,该剧中大量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描写使其深受欢迎,无数观众沉浸在当年复仇的快感或未来的意淫中(涉及目前和俄罗斯争夺北方四岛的冲突)。回到本文讨论的成语上来,不难发现,日语的“卧薪尝胆”之所以强调“复仇”,实乃其民族性在语言文字中的具化表现。反观中国,“卧薪尝胆”多用于激励上进,如蒲松龄的著名自励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乃典型的激励自我发奋苦读之语。

其次,日本人复仇不问是非。这一点则更是与中国人具有实质性差异。在中国,最高统治者很早就开始用法律来调节复仇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出现了禁止报仇的律令。秦时商鞅变法,“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魏文帝下诏曰“今海内初定,敢有复仇者,皆族之”;唐朝则规定“不受诛者,罪不当诛”,凡按国法应死罪的,不允许子孙复仇;宋代则由国家统一处理复仇案件,法禁复仇。在日本则是另一番景象:法律不仅不禁止复仇,甚至还鼓励复仇。江户时代的第一任将军德川家康说道:“主夫怨寇,不共戴天,必须报仇。如圣贤所云:将仇记于书面,记于明月,必遂其志。”公然鼓励和支持复仇。[12](P156~157)这一时期,复仇行为光明正大,虽然有对复仇地点、复仇者的身份的限制,但并不禁止复仇,甚至还有人由于放弃复仇而遭受惩罚。如19世纪中叶,富山藩重臣山田胜摩被藩士砍杀,其两个儿子认为错在父亲,没为其复仇。藩府却认为,纵使其父乃咎由自取,但儿子不复仇也太不成体统,于是将二人驱逐出境。[13](P11)而中国的复仇故事则要在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前提下展开,除却私人恩怨,还必须笼罩上一层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道德光环:“赵氏孤儿”中,赵武是忠臣之后,屠岸贾则居心叵测、心狠手辣,死不足惜;“眉间尺”的故事里,晋王残暴杀害干将,才有了眉间尺长大成人后的报复。在本文讨论的“卧薪尝胆”这一典故中,勾践是忍辱负重、爱民如子的君子,夫差是贪恋财色、轻信谗言的昏君,勾践复仇顺应民意、理所当然。

大和民族独特的复仇观,可能与其“耻感文化”有关。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他们认为,只要受到的侮辱、毁谤及失败未得到报复,或者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稳。”[14](P101)既然雪耻是第一位的,出现不问是非的复仇则是自然而然的了。另外,“不问是非”和日本持续多年的政治结构亦有关联。在漫长的幕府时代里,各藩武士直接效忠于藩主,和藩主有直接利益关系,对将军和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效忠。在这种政治结构下,将军只有宣扬并维持各藩武士对藩主的“忠”,才能维持各藩主对自己的“忠”,至于是非问题,则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1873年,日本明确颁布禁止复仇令,复仇风潮才告一段落。

三、日语语境下“卧薪尝胆”的具体应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复仇嗜好开始以国家武士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国际关系中成为“有仇必报、不问是非”的典型。一次次对外战争,皆是如此。战争是否正义,与己无关,一旦利益索求得不到满足,则立刻将干涉者拉入黑名单,作为下一个复仇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运用,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三国还辽”事件背景下呈井喷之势。报纸及文艺作品上出现了大量的“卧薪尝胆”的标题及口号,鼓吹全民积蓄力量,和俄国一决雌雄。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在其小说『或る女』中曾有如下描写:

当时的日俄关系也好,日美关系也好,都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卧薪尝胆”这样的口号,充斥了舆论界,不绝于耳。[15](P157)

另一位作家大杉荣在『自叙伝』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情景:

这次聚会谈的最多的,是(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的事。我把被《少年世界》采用的投稿《卧薪尝胆论》原封不动地演讲了一遍。大家都流泪起誓,发誓要卧薪尝胆。

我提议大家把天皇发布的归还谕令背下来,并决定每天早上起来都要高声朗读一遍。[16]

无产阶级作家黑岛传治在『明治の戦争文学』中也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了三国还辽事件。“卧薪尝胆”的标语让国内大众把意识集中到下一场战争上。隐忍十年后,日俄战争爆发。[17]

日本人的“卧薪尝胆”情结一直持续到当代。在2010年中日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迫于压力释放中国船长后,日本政界人士及民众也大量使用「臥薪嘗胆」来描述此次事件。在搜索引擎Google中检索「臥薪嘗胆尖閣」,可检索到36600条相关用例。引人注意的是,以吉良州司、长岛昭久为首的近40名民主党国会议员给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发出联名信,不足2500字的正文中两次提到了“卧薪尝胆”:发生在冲绳县钓鱼岛海域的中国渔船冲撞事件之结局,乃可与日清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相提并论的国难。身为日本的政治家,不,身为日本国民,真是痛恨之至……以本次教训为卧薪尝胆之机,吾等向政府建言,列政府应优先考虑课题如下……此非对政府之无端指责,乃是欲以卧薪尝胆为旨,使吾国成凛然自立之国家;而今正是发启民论,付诸行动之时。[18]

可以看出,日本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至今仍念念不忘,并将其和时事联系了起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复仇意识是何等的强烈,且一脉相承;不问是非的倾向也相当明显,阻碍其国家利益实现的事件,都成为激励其全体国民隐忍上进的节点。至此,我们知道了“卧薪尝胆”能在日本流行的原因——精彩的复仇故事充满了励志和鼓动效果,契合了其有仇必报的复仇观;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相互复仇”版的“卧薪尝胆”能在日本流行的原因——不管夫差和勾践孰是孰非,只要复仇目的达到,就是英雄,就值得颂扬。相对于中国把勾践树立为正面形象,把夫差打成反派,竖立道德标杆的做法,在日本,勾践则被从道德宝座上拉了下来,与夫差平起平坐,两人皆成为值得赞扬的对象,恰好契合了其“不问是非”的复仇观。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第八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2]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三卷)[Z].東京:小学館,200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陆精康.卧薪尝胆语源考[J].语文建设,2002(2).

[5]仇正伟,等.唐宋十大家书信全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6]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日)竹内弘行.十八史略[M].東京:講談社,2008.

[8]広辞苑(第六版)[Z].東京:岩波書店,2008.

[9]大辞林(第三版)[Z].東京:三省堂,2006.

[10]姚小平.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11](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徐晓光.中日古代复仇问题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4(2).

[13]李长声.哈,日本:二十年零距离观察[M].北京:中国书店,2010.

[1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田伟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日)有島武郎.有島武郎集[M].東京:筑摩書房,1970.

[16]大杉荣.自叙伝[EB/OL].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169/files/1273.html.

[17]黑岛传治.明治の戦争文学[EB/OL].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037/files/45454_35421.html.

[18]尖閣諸島沖合事件に関する緊急提言[EB/OL].http://www.jfss.gr.jp/news/20101001/20101001-01.htm.

猜你喜欢
夫差日语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卧薪尝胆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