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润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于1964年发表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意欲为自己的工厂寻找一位接班人,于是在全球的旺卡巧克力包装纸中放入了五张金奖券。获得奖券的五位幸运儿童可以偕同自己的家人参观巧克力工厂。在参观的过程中,五个孩子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的胜利者将有机会接管威利·旺卡先生庞大的巧克力王国。奖券的获得者是五个来自不同环境的个性迥异的儿童。前四位奖券得主在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他们或任性自私,或贪婪无礼,所以在旅途中,每过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孩子惨遭淘汰并受到相应的惩罚。最后一张奖券的获得者小查理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但他瘦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善良坚强的心,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在参观旺卡巧克力工厂的奇幻旅程中,他以同样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各种挑战,顺利地通过了威利·旺卡先生的各种考验,成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从此和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惩戒主题、作品所透露的理性内涵以及该作品所反映的饮食民俗研究方面。对作品中的五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部包含典型成长叙事的小说。通过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奇幻旅途,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长和新生。
成长是人生的必然阶段,关于成长的问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而成长类型的小说则深受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这样界定“成长小说”的内涵:“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1](P32)国内学者芮渝萍在其专著《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将成长小说定义为“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2](P7)该专著详尽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成长小说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包括女性成长问题、种族问题、家庭问题,等等。笔者着重从家庭问题的角度来探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所反映的教育启示。
小说围绕获得金奖券的五个儿童来展开故事情节。第一个获得金奖券的幸运儿是一个非常肥胖的男孩奥古斯特斯·格卢普。吃东西是他最大的嗜好,他的嘴巴无时无刻不在吃东西。父母对于他贪吃的毛病一直持纵容的态度。他妈妈认为,“他不停地吃东西是因为营养的需要。”[3](P6)与其让他胡闹哭泣,不如满足他吃东西的欲望。在参观仙境般的巧克力工厂时,威利·旺卡先生介绍说那里的巧克力都是用巧克力瀑布混合而成,此外,房间里的每样东西都是由巧克力制成的,非常美味。奥古斯特斯看到这一切的时候,贪婪地吞噬着他身边那些巧克力制成的物品。不幸的是,他在喝巧克力河里的溶液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结果被吸进了一根巨型的管子里。玻璃管中的这一劫难与遭遇彻底改变了奥古斯特斯贪吃的恶习。当他从管子那端出来时已完全改头换面,肥胖的身材也变得苗条了。
第二张金奖券的获得者是一个叫维露卡·索尔特的女孩。她是一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个性蛮横,张扬跋扈,只要她想要什么东西,就非要弄到手不可。她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经营了一家专门给花生去壳的工厂。为了满足女儿要金奖券的愿望,他买了几卡车的旺卡牌巧克力并命令工厂的工人停止剥花生,改剥巧克力的包装纸。终于有位工人发现了金奖券,索尔特先生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维露卡成了第二个持有金奖券可以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幸运儿。当他们乘船参观巧克力工厂时,维露卡对父亲说她想要一艘和旺卡先生一模一样的船。接下来,当他们参观坚果车间时,维露卡又对母亲说她想要一只松鼠。母亲答应她会尽快帮她弄一只。但维露卡说她只想要旺卡先生那些受过训练,用来分辨好坏坚果的松鼠。为了再次满足女儿的愿望,索尔特先生便提出向旺卡先生购买一只松鼠的请求,但是被拒绝了。于是,维露卡冲进了车间亲自去捉松鼠,旺卡先生大声呵斥加以阻止,但为时已晚。那些松鼠突然朝维露卡扑来并在她身上敲来敲去,把她当成一颗坏坚果扔到垃圾道里去了。在故事的结尾,满身垃圾的维露卡和父母走出工厂,与之前那个飞扬跋扈的形象判若两人。
酷爱嚼口香糖的维奥莱特·博雷加德幸运地获得了第三张金奖券。嚼口香糖打破世界纪录,是她梦寐以求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为此,她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不停地嚼着口香糖。她还经常令人讨厌地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电梯按钮上用来捉弄其他乘坐电梯的人。在参观工厂时,出于对口香糖的狂热喜爱,她吃掉了一颗旺卡先生还没有完全配制好的口香糖,于是变成了一颗巨大的蓝色浆果。在被榨干身体里的果汁后离开工厂时,她的脸还是紫色的,正如她名字维奥莱特的寓意(voilet在英语中是紫色的意思),可她的内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四个获得金奖券的是麦克·蒂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玩游戏和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他声称通过他的计算,只需要购买一块巧克力就能知道金奖券的所在。他其实并不真正地喜欢巧克力,和其他几位金奖券的得主比起来,麦克·蒂维看起来要略显聪明成熟。但是对电视的过度热爱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结果。参观巧克力工厂的电视车间时,威利·旺卡先生让大家观看了用电视机传送巧克力的过程。麦克·蒂维于是自作主张地站在摄影机前,希望自己像巧克力那样被传送到电视的另一端,结果使自己变成了手指一样大小的小人儿。当他从工厂走出来时,他变得又高又瘦,他父母发誓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电视机扔掉。
最后一张金奖券的获得者是查理·巴克特。查理来自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住在一间非常狭小的房子里,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有机会得到一块巧克力作为生日礼物。他用从雪地里捡来的一块钱买了他最喜欢的旺卡巧克力,成了最后一张金奖券的得主。在参观工厂的整个过程中,他显露出温顺、谦恭、善良的性格特点,并通过重重考验,终于得到了旺卡先生的青睐,顺利地成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2](P125)这些人成为主人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贫穷的查理·巴克特之所以能够成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点,这与他成长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爷爷和父母都是引导他健康成长的重要人物。约瑟夫爷爷在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对查理影响最深的人,也是查理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他的睿智乐观使他成为查理最好的朋友。每当夜幕降临全家聚在一起时,约瑟夫爷爷总会讲故事哄查理开心,爷爷的故事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美好而温馨的夜晚。每当查理遇到困难或遭受失望的打击时,约瑟夫爷爷总是鼓励他、安慰他。虽然他们一家生活非常贫穷,但是,巴克特先生一直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巴克特太太竭尽全力地悉心照顾四位老人,他们对生活从不抱怨,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尽管贫穷,他们仍然会在查理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送他一块旺卡牌巧克力作为生日礼物,使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使查理健康成长并塑造了他温顺善良的性格特点,最终查理被旺卡先生选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
旺卡先生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在他的巧克力帝国里,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孩子们参观工厂的过程中,因为身上具有的恶习,他们遭受了来自旺卡先生的惩罚。对此,旺卡先生没有表现出半点怜悯和同情,总是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每当有孩子遭受惩罚时,工厂里的奥帕-伦帕人总会通过歌曲和舞蹈向孩子们及其家长进行大肆说教,批评他们的恶习。家长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是一种过度的溺爱,只会纵容孩子。从表面上看,旺卡先生是一个反面引路人。事实上,正是这种略显残酷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自身的坏毛病,也让他们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这就是成长道路上的顿悟。
“成长小说中的顿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发产生的感悟。另一种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的精神上触发的感悟,这种震撼性事件通常是可怕的悲剧性事件。”[3](P144)毫无疑问,小说中其他四个孩子都遭遇了这种“震撼性事件”。在参观工厂前,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毛病。参观工厂时,每个人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皮肉之苦”[4]。离开工厂时,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顿悟。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故事中四个孩子的身上暴露了不同的恶习,家长对孩子这些缺点的形成难辞其咎。家长不应该对孩子的恶习放任自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Marcus,Mordecai.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A].William Coyle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C].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9.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英)罗尔德·达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M].任溶溶,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4.
[4]王婧.《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惩戒主题[J].电影文学,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