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美学研究所,重庆400074)
历史视阈下的中外道路绿化及其启示
谢怀建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美学研究所,重庆400074)
以历史的视角来分析世界道路绿化,它最初的功能是“表道”护路与防晒,具有改善人工环境的初步生态意义。工业文明的兴起后,城市道路绿化被赋予了景观园林意义。生态文明的兴起,促使道路生态学成为后交通时代发达国家道路研究新增长点。道路绿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追求的是不同的绿化价值,不同的绿化价值观推动下,产生了不同的道路绿化技术,形成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在生态文明时期的道路绿化,理当以道路生态价值为重要标志,并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道路绿化工程。
道路绿化历史;生态文明;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翠云廊;罗马军用大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路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历史。路是人走出来的,最初的路源于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的活动。人的足迹反复所及,逐渐形成了道路。这时的人类,还没有形成不同的精神文化,因此,无论东方或西方,其道路的形态都是一样的——在丛林、山间或草原里的羊肠小道。
1.1 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绿化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其精神文化开始形成,反映在由人所兴建的道路上,其空间形态就发生变化——不同的文化与制度形成的道路格局与空间各有特点。以城市道路为例,中国的城市道路受王尊民卑思想影响和井田制生产方式制约,城市中心是皇宫,道路围绕皇宫呈方格网状:城市道路“九经九纬”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凡直接通往皇宫的道路都宽广平直,如历史记载中的周王城、古长安城、明清首都北京城等都是这样。西方的城市建设受四种力量牵制:教会、国王、贵族、工商业者,教会力量最大,国王与领主次之,工商业者政治地位不高但有钱,无论教会还是国王,均需要他们的税钱,因此只能支持他们合法推行工商业场地。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城市格局是:中心地段是教堂,围绕教堂是绵延的工商业街道,王宫则偏居一隅自成一系,贵族住在郊外的庄园与城堡中。所以宗教神权时代形成的西方城市道路是不规则的网络状,通往大教堂的道路都更宽阔平顺。维也纳、布拉格、克拉科夫(古代波兰首都)这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城市的老城区的道路都是这样的布局。可见人类进入文明史后,由于其思想文化的不同,由此而建造的城市和城市道路布局与形态就出现了区别。
道路绿化也是如此,同样要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现有文本的资料查询,我国最早推动道路绿化的时间是周代的周道。这时的道路绿化价值倾向于保护道路、调节气候。《周礼·秋官·司寇·第五》记载有:“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郑玄对井和树的注释是“井共饮食,树为蕃蔽”[1],井代指提供饮食,树的作用则有两个方面,一是蕃,即道路的蕃篱,作为道路的界标保护道路;二是蔽,即它的遮荫蔽日调节气候的作用。就是说,野庐氏这种官职的职责是掌管国都通向四畿的道路畅通无阻,考察近郊、远郊及野地的道路状况,保障驿店饮食,确保行道树状况良好。《国语·周语(中)》有“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2]。意即指周朝的法制规定,驿道边种植成排的树木作为道路的标志,每隔一定的距离建立驿馆以供来往的旅客食宿与守护道路之人居住。
中国古代道路绿化中保存较好且留传至今的是古蜀道中的“翠云廊”。据考证,这条道路形成于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当时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四通八达的驰道。“翠云廊”即是通向四川驰道的一条道路,后经历代修葺保留至今。据资料书籍《翠云廊大观》记载:“1977年普查,翠云廊现有古树9233株,其中北段1903株(剑阁1722株、元坝181株),南段4291株(剑阁圈龙以南没树),西段3039株(其中剑阁1992株、梓潼1047株)……北段剑阁至昭化古城130华里,南段剑阁至阆中160华里,西段剑阁至梓潼石牛170华里。”[3]翠云廊的树种植时间分布于秦、汉、东汉、北周、唐、北宋、明、清等不同时期,古柏王、帅大柏类的特老树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就笔者2011的实地考察来看,剑阁境内翠云廊的古柏大多应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推算起来也应在明代种植。可见,在道路两旁植树绿化在我国有悠远的历史。
1.2 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城市空间与道路绿化
西方道路的绿化也有悠远的历史。据记载,早在2700多年前,古罗马的街道两旁就种植了树木了[4]。罗马军用大道兴建稍晚些,但最初的罗马军用大道是不植树的,但随着军事行动的增加,为了调兵遣将过程中士兵不受太阳的曝晒,统治者“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5]今天,沿着古罗马大道遗迹,道路沿途两侧常常会发现绿盖如云的罗马松高高耸起。因此,古罗马大道的道路绿化所取价值与古代中国相近,主要是为了防晒蔽雨调节气候。
近代以来,欧洲国家有意识地在城市道路上连续的种植成排成行的行道树应是16世纪中期才有的事。1552年法国颁布法令,要求在各主要道路上种植树木,至1600年前后,巴黎的主要大街形成了林荫道[6]。17世纪20年代,英国伦敦出现了花园式的城市林荫道[7],这时的道路绿化已具有园林化的意义,其价值更多地倾向于为城市增色添彩,使城市道路景观更加美观。
1.3 现代西方国家的道路生态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始,欧洲和北美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道路建设对植物种群产生的影响,如:导致植物死亡和生境丧失、生态环境物理化学变化、路侧植被改变;对动物种群产生的生态影响,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道路回避巢区转移、迁移路线改变及障碍作用导致生境和种群的破碎化;道路生态学影响的定量化测度指数(包括道路密度、道路位置和道路影响区域)[8]。2000年4月召开的美国第十五届景观生态学会议上,专家们就把公路和公路网的生态效应作为新出现的学科领域之一。2003年,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T.T.Forman等14位交通工程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出版的《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s》,标志着道路生态学的形成。[10]这时,道路绿化已由过去改善环境、美化景观转向生态化研究:在野外,是为减少道路造成的对地域生态环境的碎片化而给动植物生长环境带来的破坏,通过模拟自然,在道路的上下空间为动物留下迁徙的通道,同时减少道路污染,使道路区域内的生态整体得以较好地保持延续;在城镇,则重在让道路环境近自然化,让城镇融入自然之中而不是追求道路绿化景观的对称性图案与色彩光鲜的形式美感。这时的道路绿化,从思想到价值观念来看已产生了划时代的变迁,即:要通过绿化降低道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度,通过交通生态工程的科学技术运用,使道路融入自然,让城市更宜居。与此相应,景观生态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在许多专家的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而道路景观的标准也开始推陈出新,产生了新的道路景观生态评价标准。
从上述东西方道路绿化的历史来分析,促使人们对道路进行植树绿化主要源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标志道路界域(这主要在古代中国);二是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三是使城市街道(道路)更为美观;四是改善道路路域生态环境,使道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建筑的形制总要受建筑思想的支配。而城市建设总是受城市建设思想所支配的。绿化作为人工性的植被再造当然也不例外。
2.1 不同时代的道路绿化分析
从上述道路绿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道路绿化思想或观念的变化。即:最初是将树木作为一种路域标志来考虑的,后来发展到通过植行道树来改善环境——这已经有了最初级的生态意义,这时的道路绿化,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开发,但其价值取向决定了道路绿化的树种;后来,是将道路的绿化纳入了园林的范畴,使其成为城市园林的一个构成部分,这时的道路绿化技术是让道路绿化景观修剪得如同城市园林景观一般;最后,是将人工的道路视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更多地意识到了它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通过道路生态工程的方式降低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了道路生态学和道路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如果我们将这种道路绿化的时代做一个划分不难发现: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路界标志与调节气候环境的时代是农业文明期;将道路绿化作为景观打造的时代则开始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前期,并贯穿了整个工业文明时期;而将道路视作自然环境一部分,着力降低它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道路生态学产生的当前,恰恰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由此,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影响人类高度集中居住的区域——城市建设与道路绿化。
2.2 生态文明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启示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划时代的根本性转变。以生态文明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必然包括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大方面。所谓形而上,是指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伦理秩序与生态的审美、生态的情感;所谓形而下,是指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的道德行为和生态的技术。正如思想情感支配行为,伦理观念决定道德行为一样,生态文明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必将起到开启一代新风的引领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城市道路绿化。生态文明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启示也应是全方位的,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道路绿化理念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工业文明时期的城市道路绿化相比,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道路绿化,其绿化的境界不在于图案对称、四季有花、符合人的理性精神的城市园林景观——以美(好看)为最高目标,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要求城市道路绿化要充分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不仅要降低污染、净化空气,还应为适宜本地生活的自然动禽类创造良好的生境。
(2)在城市道路绿化审美上,更注重以生态美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艺术审美。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绿化中不仅只注重所谓点线面、图案对称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在确保交通畅通安全情况下的近自然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境景观——鸟语花香,蝶舞蜂鸣,四季分明。
(3)使城市融入自然,而不是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割裂,让城市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而是让城市绿化得更“好看”,是生态文明时期城市道路绿化的主题。这个主题向人们提出了城市道路绿化工程需要适应新的文明时代与时俱进。在科学技术上,道路绿化品种的培育,绿化植被的生态性配置都需成为研究的方向;在制度层面上,道路绿化标准的生态化变革应成为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交通文化中的道路文化应融入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思想内涵,在传统道路景观强调的所谓点、线、面视觉审美基础上丰富内容,强化注重自然生境再现的景观生态美。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12.
[2]左丘明.国语·周语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61.
[3]朱开天,邓光志.翠云廊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8.
[4]马军山,胡坚强,钱琪霞.西方古代城市绿化概况与手法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2004(4):46-48.
[5]冯定雄.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道路建设[J].古代文明,2009(3):38-46.
[6]Henry F.Amold.Trees in Urban Design[M].Pennsylvania: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7]Gordon A.Bradley.Urban Forest Landscapes: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s[M].Washington: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1995.
[8]Geneletti.D.Using spatial indications and value functions to assess ecosystem fragmentation caused by linear infrastruc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04(5):1-15.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西藏拉萨至林芝公路将建成绿色生态公路
西藏拉萨市环保局和墨竹工卡县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相关要求,多措并举,确保拉林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把拉林高等级公路建成一条绿色公路和生态公路。
据拉萨市环保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拉林高等级公路正处在紧张的施工当中,第一合同段墨竹工卡县境内东起该县东郊、西至曲尼帕特大桥,全长16.4km。拉萨市环保局和墨竹工卡县环保局及当地政府通过划定施工范围,征地范围内修筑便道,确保了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在便道内行驶,避免破坏便道外生态环境。
要求施工方将生活区垃圾集中堆放,实行定期清运,禁止流入外环境。根据环保部门要求,施工方也采取了降噪防尘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和振动,避免高噪音和高振动机械在夜间施工,对容易引起扬尘的路段,施工方安排了3台洒水车,每隔半小时洒水一次,保障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及出行安全。同时,环保部门要求禁止垂直开采,做好排水措施,防止雨季山体滑坡或泥石流,且按照规范做好后期的生态恢复工作。
拉林高等级公路(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全长约409.2公里,估算静态总投资380亿元。拉林高等级公路等级为一级,设计速度每小时80公里,双向4车道,工程建成后,拉萨至林芝通行时间至少节约2个小时以上。
(摘自:中国公路网)
On Road Greening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Inspiration from History Perspective
The road greening around the world is analyzed form the aspect of history,and its original function is to protect road surface and prevent sunshine,so it has the primal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rtifici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With the rising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urban road greening is given landscape significance.The ris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nders road ecology a new research point for the post traffic developed countries.The history of road greening shows that different eras seek different greening values,under whose push,various greening technologies are invented and various road greening landscapes emerge.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iod,road ecological value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ign and served as the standard for road greening project.
road greening history;ecological civilization;urban road;greening ecology;Cuiyun corridor;Roman military road
A
1671-9107(2014)07-0008-03
基金论文:该论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生态文明与城市道路绿化”(编号:2012HQZZ06)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文视野下的中国道路景观文化研究”(编号:10BZX80)论文。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7.008
2014-05-27
谢怀建(1955-),男,重庆人,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景观文化、政治学等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十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