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园”画中游
顾孟潮
潜园是坐落在德国鲁尔大学植物园内的一座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庭园,建成于1990年。该园的设计构思充满了“桃花源记”中诗意栖居的理想,既有优美的文学意境,又有现代感的庭园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美。
图1 潜园的诞生
《画谈潜园》为潜园设计者张振山教授所著,该书所述均系作者亲历亲为,它是真实的,也是珍贵的,潜园也是我的故知。当年曾从文字和照片上欣赏过它既脱古又创新的倩影,几年前我去欧洲时还想去探望它,却因故失之交臂,深感遗憾。前几天竟意外地收到张教授惠赠的《画谈潜园》。
我看到,25年,即1/4世纪后的潜园保护良好,非常具有活力,完全不像国内有些也是25龄建筑物那垂垂老矣的样子。
而且,25年来德国朋友对潜园的热情一直不减当年,他们又再次邀请张振山教授赴德筹划潜园的二期工程。
书中旁征博引、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融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一切大大提高了《画谈潜园》的可读性、可视性。
德国建筑大师科劳斯·科斯通先生一语点破,道出了潜园设计成功的奥秘,他说:“这个地道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很自然地融入了一些德国元素,使我更有了亲切感!”
“在一个小小天地中,能借助诗意寄情于过去的历史空间,我体会这应该是中国园林的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美。”
设计成功的出路取决于恰当的思路。在鲁尔大学高楼林立、众多现代建筑群之中,只有“一亩三分地”(37m×25m)的潜园以何为题立意是设计成败的关键。
图2 门与园墙的诗情画意美
潜园巧妙地借助了文学经典《桃花源记》中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学力量。这一立意不仅为设计提供了思想依据,增添了故事性,而且给使用者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用“潜园”二字命名,也名副其实。
而使用者——鲁尔大学东亚系,是中外汉学家聚集的场所。他们通汉语、善诗词、懂戏曲,张教授也因此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在知音众多的文化环境之中,此立意得以实现。其实,设计和建造过程内外的争论也不少,如建议摆上中国石狮子、金鱼缸或在20m白墙上做花窗等主张,设计师认为这些不符合“桃花源记”也就作罢了。试想,如果在国内很可能则是另一种结局。
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施工公司对建筑艺术作品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精神。在进行石头基础施工时,他们竟然将手绘的石头组合的图纸,按照1∶1的实际尺寸放大,由工厂逐块切割、逐个编号,再运到现场“对号入座”。
因此,25年来潜园不仅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经常造访的旅游点,也是青年学生散步与交谈的理想场地,是德国学术活动和艺术聚会的“香格里拉”,潜园真正被德国民众视为珍宝啦!
图3 园中一隅
图5 屋舍俨然
《园冶》是我国造园名著之一,系明崇祯时吴江计成总结造园经验写成。共三卷。其中兴造论、园说、相地、借景等篇,对于造园的理论和技术,都有详细阐述,被公认为世界园林史上第一部园林学理论专著。
潜园的设计成功,再一次证实了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园林和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表现一种文化,是运用工程技术,以艺术手段来演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两者相比,其文化属性园林更甚。
《画谈潜园》或许可以作为园冶读本的补充读物。如果说“园冶读本是诗意栖居的入门教材”,那么是否也可以说,《画谈潜园》是中国传统优秀园林的现代版的一个例子呢?这一实践经历了25年的检验,它确实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书中多处可以见其踪迹。
“即兴小景”一节中,作者深有体会的讲,园林不单要靠设计,也需要靠“经营”。经营得好方可“点石成金”。缘此,他不同意把这里的主人仅仅解读为“设计人”,他认为“设计人只能算半个主人”。中国园林自古以来,使用者在长期享用的过程中反复斟酌,不断改动,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享誉中外的园林瑰宝。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计人岂能包揽全局?
“亦石亦画”一节中,作者认为,这里表达出一种语言,会给人远近不同的感受。游人至此看到的是山石与粉墙的相互交错,建筑与自然的彼此汇融。借助《园冶》中的话:“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妙在因借”一节中,作者谈到,《园冶》首创“因借”理念和手法是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大贡献。《园冶》一书出于明代,但此前在先人的诗歌中都有借景的含意和雏形,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园冶》总结前人的诗歌和造园实践形成的设计理论更应称其为“妙”。
潜园的设计以“桃花源记”为依据的蓝本,这一路线图,大大减轻了编剧的负担,使设计有了出路。
全园总的结构布局分三部分:
(1)中间部分是园林的主体,小院之内占地1亩,园内以水面居中,游廊、厅舍与自然山岩参差围合,环水面而建。
(2)主院以南是入口的前奏,它是由进厅、大门、长墙组合而成。这部分是园林内外的过渡景观。
(3)主院北侧是二期,待建,拟辟为中国茶室。
图6 水中画影
图7 游园如梦
图8 瓦的故事
作者的导游目录依次是:
序曲——20m长的大墙和水池西北端影壁。
入口——从东入口通过石板桥到达潜园正门,步入进厅。
升堂入室——看到进厅的匾额和楹联。
拐入游廊——可以见到屋舍俨然、主厅参差、砖雕似古。
进入幽境——看到即兴小景和野渡。
从“草棚风雨”开始,设计师进入“编剧”人角色,对景点细部和构思手法等都进行了解读。这里我们更容易理解设计者多处创新的深意,如“草棚风雨”追求表达北方园林的雄野,显示出两种不同文化交融后达到认同的过程,如“亦石亦画”现场即兴的创新,又如“风月亭记”讲因柱子直径粗细的确定导致出现五角亭,形成挺拔俊秀的建筑造型,“学术乐园”显示了使用者乐在其中的盛况。
总之,在设计师是称职的编剧和导游的情况下,方能使园主和游人得到眼、耳、鼻、舌、身、心——“全频道”享用。
最后我要说的是,张振山教授的书体现了他令人尊敬的为人处事风格,他尊重合作者,这也是他能够和各类
各方人才精诚合作的原因。
[1]张振山.画谈潜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
[2]张振山.德国波鸿潜园[J].建筑学报,1991(9):52-55.
[3][明]计成.园冶读本[M].王绍增,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顾孟潮.诗意栖居建筑学的入门教材——《园冶读本》[J].中国园林,2014(4).
责任编辑:黄定坤
敬赠莫老[1]
足迹硕果遍九州,[2]实践创作六五年。
擎旗岭南奔“三忘”[3],追随先贤史无前。[4]
顾孟潮2000年3月2日草于北京寓所[5]
注:
[1]赞莫伯治院士(1913-2002)自撰《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一文,刊于《建筑学报》2002年第5期。莫老此文言简意深,讲述了一位炉火纯青境界的建筑设计创作艺术大师成长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对我辈中青年后继者颇有启示教育作用,值得认真研读。
莫老年届八七仍孜孜不倦创作实践,坚持著书立说,而且创作生涯如此恒长,作品水平如此高深丰富的建筑师,在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史上恐难得第二人。
[2]莫老主要的设计作品有:广州北园酒家(1958年,受到梁思成表扬);广州矿泉别墅(1974年,园林式宾馆代表作,载入弗莱彻《世界建筑史》);广州白云宾馆(1976年,中国第一个超高层,33层);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中国第一个引进外资的五星级宾馆);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1999年,新表现主义代表作);澳门新竹苑(1998年);沈阳嘉阳协和广场(2000年);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珠海软件开发中心(1998年)。
[3]“三忘”:指明代学者文文震亨(1581-1645)《长物志》“室庐”中对居室的描述,“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境界。
[4]莫老曾师从夏昌世教授(1903-2002),并参与过夏老的岭南庭园的调查协作过程,学习前辈理论实践获益良多。
[5]今年逢莫伯治诞辰100周年,《莫伯治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一书隆重推出发布会未能到场祝贺,特重检旧作以示纪念。
责任编辑:黄定坤
2014-06-07
顾孟潮,男,北京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召集人,长于建筑理论和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主要译著有《建筑构图概论》、《外国当代村镇建设》、《世界艺术建筑史》(合著)、《现代艺术辞典》(建筑卷)等。发表有论文《从香山饭店探讨贝聿铭的设计思想》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