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均
在著名的美国纽约建筑中心,“中国建筑BuildingChina”展览正在展出,5位中国顶尖建筑师及建筑机构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关注。从观展者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交流的热点话题。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也因此而有更多机会登临国际建筑舞台,并获取着更强有力的话语权。
崔恺、都市实践、王澍、刘家琨、张雷等的作品,以及北京的德胜尚城、深圳的大芬美术馆、杭州的象山校区、四川大邑文革之钟博物馆、南京的砖房子等都可以让人们从城市的角度,关注一座建筑给周边地区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因地制宜”被作为展览的主题,从材料切入设计,本土精神、当代表达,通过本土化基本材料表现本土化、当代性、国际化,阐释着各自对本土文化和当代建造。尊重场地文脉本土化趋势,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是在超越了试验性建筑之后的一种退守和回归。正是这种回归,吸引了国际建筑界的关注。迎合东方主义的土特产得到了西方认同,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现代主义建筑,在这一点上近似于其它艺术,张艺谋电影、蔡国强之类的美式,这本质是一种媚俗。
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始于1980年代,当时主要受思想文化界,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八五新潮”的影响,但受制于社会生活状态和国家主义设计模式/体制的阈限,实验性建筑尚处于话语层面。
1996年,留学归国的张永和的北京席殊书屋建成,标志着中国实验性建筑的诞生。王澍、刘家琨都曾是实验性建筑的重要代表。
实验性建筑师从前卫姿态转换为文化上的退守,重新面对本土文化资源。都市实践、张雷等留学海外的建筑师归国,加入到实验性建筑崩解后的众声喧哗,而对本土资源和现实的关注是他们与王澍、刘家琨、崔恺等人的共同特征。对他们而言,这种“本土性”(因地制宜)与“中国性”无关,他们的设计有着更为多元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