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斌
阿莫西林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
顾志斌
阿莫西林为一种较为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详细讲解阿莫西林药理作用机制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以分析,分析其用药注意事项,同时对阿莫西林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使用情况及应用进行分析,为该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阿莫西林;药理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药剂在临床上具有抗菌谱广、耐酸性强及疗效确切等特点,本文针对该药剂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为其在临床上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提供保障。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半衰期在61.3 min左右。该药剂的杀菌效果及穿透细胞壁能力较强。患者口服后其内酰胺基即刻水解生成肽键,迅速同菌中的转肽酶相结合,并使之失活,切断了菌体依靠转肽酶合成糖肽用来建造细胞壁的唯一途径,促使细菌细胞迅速成为球形体破裂溶解,最终菌体因细胞壁损失、水分不断渗透而胀裂死亡。阿莫西林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具有强大的抑制及杀灭作用,可有效抑制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淋病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幽门螺杆菌活性[1]。
2.1 阿莫西林适应症 阿莫西林对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及伤寒带菌等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治疗敏感细菌不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导致的尿路感染。一般情况下,患者单次口服3 g便可得到较好治疗效果。同时,该种药剂对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不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造成的耳鼻喉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均具有显著效果。
2.2 阿莫西林用法用量
2.2.1 口服 小儿每8 h服用1次阿莫西林,20~40 mg/次;成人每6~8 h服用1次,0.5 g/次,每次剂量≤4 g;新生儿及早产儿每12 h口服1次,50 mg/次;严重感染患者每8 h服用1次;治疗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急性尿路感染患者单次服用3 g,在10~12 h后增加1次,药剂量为3 g;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服用本药剂的半衰期为5~20 h;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后给予1 g阿莫西林[2]。
2.2.2 肌内注射或是静脉滴注 成人患者注射或是静脉滴注阿莫西林3~4次/d,0.5~1 g/次;小儿注射或是静脉滴注阿莫西林3~4次/d,50~100 mg/次。
3.1 阿莫西林同果胶铋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果胶铋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其中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穿透细胞壁及杀菌能力[3],其可迅速同病菌中的转肽酶结合起来,进而促使菌体细胞壁损伤及水分渗透,移植炎症反应,快速、有效治疗炎症。果胶铋在患者胃黏膜上形成一种保护性的薄膜,刺激分泌上皮细胞黏液,有效消除幽门螺旋杆菌。因此,阿莫西林连同果胶铋药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具有显著效果[4]。
3.2 阿莫西林同梭甲半肤氨酸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梭甲半肤氨酸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具有显著效果[5]。阿莫西林联合甲半胱氨酸中的支气管分泌物浓度高于单独使用阿莫西林的。羧甲半胱氨酸可使阿莫西林更加容易透过血气屏障,提高阿莫西林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药物浓度,便于在短时间内消灭细菌[6]。综上所述,阿莫西林联合梭甲半肤氨酸可有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
3.3 阿莫西林同雷尼替丁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雷尼替丁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该疾病同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直接关系。雷尼替丁为一种选择性的H2受体拮抗剂,其对组胺、五肽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后出现的胃酸分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胃酶及胃酸活性,但不影响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其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显著效果[7]。在该药剂治疗基础上,指引患者服用适量的阿莫西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4 阿莫西林同蒙脱石散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蒙脱石散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疾病,其中,阿莫西林可有效抑制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蒙脱石散药剂对消化道致病菌、病毒及其出现的毒素具有一定的固定抑制作用,可有效覆盖消化道黏膜,有效恢复肠蠕动功能、维护肠道输送、吸收等。综上所述,阿莫西林联合蒙脱石散可有效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疾病,且不良反应较少。
在临床上,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左右[8],约有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为过敏不良反应症状、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症状、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症状、皮肤粘膜不良反应症状、肝肾功能紊乱不良症状及其他不良反应症状[9]。
4.1 过敏不良反应症状 药物热、皮疹、荨麻疹及哮喘等为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主要出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者群体中,少数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
4.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症状 恶心、腹泻及呕吐为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少数出现假膜性结肠炎等胃肠道反应。
4.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贫血等不良反应症状。
4.4 皮肤粘膜不良反应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斑丘疹、剥脱性皮炎及Lyell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4.5 肝肾功能紊乱不良症状 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不良反应症状。
[1] 余旭红.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 9(47):145-146.
[2] 李红霞.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18):483-484.
[3] 王艳秋.西药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 9(16):67-68.
[4] 高贵平.浅析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 5(24):150-151.
[5] 刘春妮.关于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8(4):326-327.
[6] 付丽佳.浅谈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584.
[7] 李成彬.阿莫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9(4):43-43.
[8] 郭慧.阿莫西林的药理学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2):628-629.
[9] 张艳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J].当代医学,2014,20(2):144-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91
江西 336400 江西上高县农医局(顾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