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玲
为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服务好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人才需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1]。基于此,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为例,阐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试点专业,自2006年广东商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酒店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才起步。直到2012年,教育部才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纳入到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截止2013年8月,全国开设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35所。由于全国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现有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尚未构建起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契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酒店管理专业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将是中国。目前,我国酒店业发展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的趋势,人才需求逐年增长。酒店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酒店专业人才的紧缺。根据迈点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其中2011年酒店专业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2012年同比增长64.3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求职人才数量增长缓慢,2011年同比上年增幅仅为12.23%,2012年增长幅度也只有27.92%。显然,酒店专业人才需求量要大于人才求职数[2],供求矛盾显著。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酒店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培养符合酒店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酒店管理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酒店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需要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职业能力精的专门人才。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这种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与酒店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为此,客观上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目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源于原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或者从酒店管理专科、旅游管理专科发展起来,或者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转办而来。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成熟,在体现学科特色、紧扣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虽然部分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与酒店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但长效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比如“教师经理化”和“经理教师化”是校企合作中人员深度合作的重要表现和标志。但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和酒店的管理现状约束了双方的深度合作,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得到院校和酒店管理方共同支持的长效合作机制。
从全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的师资队伍状况来看,一些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面临以下问题。多数老师是从原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转入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队伍中。虽然部分老师有在酒店实习或工作的经验,但缺乏酒店管理经验。部分高校开始探索让教师团队成员到酒店兼职或者担任一些见习经理领班职务,但由于难以参与到酒店的经营决策管理,对高星级酒店经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依然不够深入。此外,酒店管理专业的外籍教师很少,即使有外籍教师,也往往只从事一些语言类教学,专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不多。
目前,虽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3],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国际认证和专业标准建设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尤其是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
目前,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模拟法等,但总体而言还是偏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对于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实际操作、解决问题、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重庆科技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点实施“1538”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指培养具有企业家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五种素养”包括人文科学素养、健康心理素养、理性思维素养、公民道德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三大能力”指学习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知识的能力;“八项技能”指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信息处理、英语交流、管理创新、资源整合和体育技能。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遵循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规律,针对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岗位实际需求,充分调研市场和酒店行业发展行情,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共设计了基础课程、专业必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能力提升课程四大板块。学校注重各教学板块之间的有机衔接,力求使四大教学板块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第一,构建战略协作型实习就业基地。学校与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重庆喜来登酒店和重庆万达艾美酒店签订战略协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实习与就业的学生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第二,巩固拓展紧密合作型实习就业基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紧密合作型实习就业基地主要包括重庆市内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如重庆维景国际酒店、重庆君豪大酒店、重庆澳维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和有关单位。在紧密合作型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尤其注重合作单位的教学参与,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到学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并邀请合作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讲师,讲授酒店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开办过程中,坚持校企合推“双主体”。在校内,重点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大力实施“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等,建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取得酒店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星级酒店评定员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目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90%的专任教师有校外进修学习经历,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超过60%,具有酒店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超过80%,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超过60%。一些专业教师还担任重庆市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检查员,参加重庆市星级饭店评定复核工作。通过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国家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和全国旅游服务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优秀 “双师型”教学团队表彰称号。在校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先后邀请美国喜达屋集团大中华地区人力资源副总裁、重庆金源大酒店总经理、喜来登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等校外导师举行了十期酒店管理高层论坛讲座。
为了切实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在课程设计上融入校企“工学交替”的思路,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进行1-2周的专业课程实习。同时,在学生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两个阶段的酒店企业实习。通过专业课程实习和酒店集中实习,形成了“工学交替”的格局。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领悟、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再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深化。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使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更加直观,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其理论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应变处理能力等都得到较大地提升。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从进校开始,学院就安排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在大学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先后聘请了重庆澳维酒店、重庆维景国际酒店、重庆天星两江假日酒店、重庆恒大酒店、仙女山学府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的总经理、部门总监担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实践学习。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强调国内与国际相结合,重点引入国外先进职教经验。2011年9月,学校与喜达屋旗下重庆喜来登酒店、重庆万达艾美酒店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组建“喜达屋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还与英国艾伯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瑞士HTMi酒店管理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硕士。另外,学校还与泰国理工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两校互派交换生学习。瑞士SEG(酒店教育管理集团)、荷兰斯坦德大学、美国万豪国际酒店集团也与学校达成初步合作办学协议,国际化合作办学正在不断深入。
在应用技术大学建立的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坚持分层次培养的思路,形成职高-高职-应用本科教育-应用硕士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并且使各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有机衔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不同层次之间的招生考试制度,从而贯通整个职业教育体系,适应酒店业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适应旅游酒店行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一是要夯实国际合作平台。继续巩固和深化学校与瑞士、荷兰等院校和国外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较为成熟的专业进行合作办学。二是要加大学生交流力度。通过互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学生跨国实训实习等途径,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力度。三是加强教师国际交流。通过互派教师,加大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等途径,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加强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坚持学校和企业互为培养主体,构建起“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发挥学校的主体培养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教学、强化学生管理、深化实习实训、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产学融合度等举措,发挥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培养酒店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激发和调动酒店企业的主动性,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酒店企业直接参与学生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核心能力提升,探索建立起目标统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实现教学资源、行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学科特色,突破学科界限,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可按照国际化酒店人才培养标准和酒店行业职业标准等要求创新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需求和市场需要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开设《国际营销策略》、《跨学科案件研究》、《国际连锁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就是很好的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大力推行项目式、模块化、案例式、职业能力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努力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尤其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环节要和学生内在需要有机结合,教学活动要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鼓励和支持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企业管理、专业培训的多面手。其次,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要加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以酒店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兼职教师和校外教师为依托,加大行业专家和学术专家的聘请力度,逐步引入外籍师资,最终形成和构建起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过程控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酒店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团队配置、实习实训条件配置、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配置、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学生的评价制度、专业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监督机制等,切实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建构起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和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过程保障体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
[2]叶燕朋.罗钦:2012年度中国酒店业人才供求分析报告[EB/OL].[2013-12-2].http://info.meadin.com/fh_jckd/85169_1.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