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飞, 张忠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茂名 525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1]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平发展道路,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以和为贵”的文化,渴望和平、讲求和合、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无论是儒家主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宣扬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还是墨家倡导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兵家强调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以及其他先贤提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都积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热爱和平、反对滥用武力、善待他人的精神品质。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在中国人所有的道德品质中,我最推崇他们平和的气质,这种气质使他们在寻求解决争端时更多地是讲究平等公正,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喜欢仰仗实力。”[3]中国和平文化传统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得中国人民在任何压力、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屈服,都不会把自己的问题转嫁于他人,而是始终立足于自身的艰苦奋斗。中华文化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却从来没有贬低、干涉过其他文明,相反,求同存异、友好交流,极大促进了世界其他文明的进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和平友好之路、互利合作之路。郑和七下西洋传播的是中国灿烂文明和先进科技,留下的是和平与友谊。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军事武力屠杀掠夺亚非拉人民的血腥之路全然不同。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精神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学习吸收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各国人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因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4]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包括后来通过侵略中国实现崛起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疯狂抢夺中国领土和财富,任意操控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大肆鼓吹“民族优劣论”,以论证“侵华有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加之国内封建统治、独裁统治的腐朽昏庸,国家战乱不已,积贫积弱,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了罕见的巨大苦难。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2]。中国人民注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仅倍加珍惜自己的和平安定,也更加珍惜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绝不会侵略别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从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4]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欺凌,中国人民遭遇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和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下,我们党和国家高举和平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我们曾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做出过严峻的判断,对世界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因而将过多的精力用于阶级斗争和备战,超出能力地支援过世界革命,以至于和平稳定不够,发展富裕不够,成为新中国成立30年来错失发展机遇,延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教训。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也从没有搞过军事扩张,从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他国,并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冷战终结的国际格局,站稳阵脚,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2005年和2011年,中国政府两次发表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志,转化为国家大政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4]从历史方面来看,传统大国的崛起都与侵略扩张、争霸战争紧密相连,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2]。建立在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血泪基础上的“日不落帝国”,最终在20世纪中叶分崩离析。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引发的人间悲剧,最终玩火者自焚。20世纪中后期,美苏世界争霸的结局是苏联全面解体,美国相对衰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从现实方面来看,进入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世界人民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人类越来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党和国家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等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的根本利益。要实现这些伟大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征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中国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天下也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国际上一些人身体进入了21世纪,但是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还停留在冷战思维、博弈的老框框内,对于中国加快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他们始终难以适应和接受,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转变、“将强还未强”的关键时期,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动的重要因素,从而牵动了全球各方利益的神经[7]。当前国际形势的新情况,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迫切要求中国国际战略必须要有新的回应。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做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是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发展决不是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宝贵机遇和广阔空间。”[8]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着眼于本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按照责任、权利、能力相一致的原则,在合作中与各国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做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9]因此,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事实证明,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0]113,必然摒弃“那种为追求罪恶的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的对外政策”[10]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也不允许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邪路。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11]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2]和平发展道路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对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理论与中国面临的世情、国情相结合,艰苦探索、不断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战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新成果。和平发展道路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道路、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等方面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保证了中国特色对外战略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在中国处于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阶段,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妥善处理对外关系,是我们党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战略新命题。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处境作了新的战略性思考和判断,对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对外政策进行了战略统筹和策略优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郑重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路径,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历史周期律”。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任何理由不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和谐世界观,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的均势和平论、霸权稳定论、文明冲突论等理论陷阱,是增强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理论自信、应对复杂国际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使得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得人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的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榨取和对他国财富的无限贪婪,决定了对内剥削压迫、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消除了阶级压迫和战争的根源,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才实现的发展目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打破了西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神话,必然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正在并继续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同时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入发展与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重点构建中美相互尊重、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做当代国际体系的建设者而不是挑战者,努力消除美国的战略疑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支持发达国家的繁荣稳定,向国际金融危机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以及周边困难国家及时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机遇。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和平发展,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系,积极扩大军事互信对话、人文交流合作和人民外交,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理性对待中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支撑”和“软助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9.
[2]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北京:人民日报,2013-01-30.
[3] 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50.
[4]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北京:人民日报,2011-09-02.
[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09.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07-10-25.
[7] 韩美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反思与理性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8-43.
[8] 习近平.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N].北京:人民日报,2012-12-06.
[9]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2-09-10.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1.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