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编辑部
“上海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Industry Three-Year Action Plan” Start
撰文:本刊编辑部
2014年9月13日,《上海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并启动,这一关乎上海工艺美术转型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牵动了上海与工艺美术有着直接、间接关联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地区产业、企业机构、高校、民间组织乃至市民的心。隆冬时节,本刊编辑部先后采访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市产业处处长刘波英、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沈国臣、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姜鸣,听他们阐述自己对“三年行动计划”的理解和行动方略,深深感受到上海工艺美术蓄势待发的勃勃春意。
进入新经济时期,政府首先希望有机会提升公民对工艺美术的认知度。
工艺美术是手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仍将工艺美术简单归类为手工艺势必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希望借助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府对本区域工艺美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趋势分析,行业对工艺美术发展的路径设计,从业者、企业、市场的自组织,启动新一轮对工艺美术理念的再认识。
其次,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工艺美术也在焕发青春。“三年行动计划”希望推进这个领域健康、向上发展(不是简单地快速发展,不是简单地做大);工艺美术要做强、做精,做专,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新面貌。
具体地,我们有如下几个想法:
第一, 提升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
一件产品,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仅有使用功能,就难以具备高附加值。如何定义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就上海工艺美术而言,我觉得首先就是海派文化的传承。海派文化传统中有很多好东西,比如技艺方面的“精细”:无论日用还是欣赏用的工艺品,都精雕细刻,处处用心,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品质形态。比如创造性方面的“包容性”:海派文化从来就以“海纳百川”著称,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世界的,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潮流来到上海,便有机会落地、重组、重新融合。
上海工艺美术的发展,在强调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在同领域中的“认知特征”,那就是相对鲜明的海派特征。
第二,倡导工艺美术的工匠精神。
我希望整个社会都能认识并且推崇工艺美术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首先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其次是“耐得住寂寞”,根本是“务实创新”。
工艺美术是一个特殊行业,其行业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需要发扬上述四大精神。上海的工艺美术产品要精雕细作、千锤百炼,具有上海特质;上海的工艺美术从业者,要有良好的知识和文化储备,要具备高超的技艺,更要有为工艺美术的真正繁荣“耐得住寂寞”的认识和品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不缺工程师,缺的是优秀工匠。我们希望“三年行动计划”能影响人才培养定位、从业人员定位、企业定位和产业定位,在整个社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
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有非常正确的实践。
在工业4.0时代,工艺美术有生存的需要,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其最大优势是适合中国这个广阔地域和人口大国的产业链。政府的工作,是根据对宏观经济面的判断,进行社会发展规划定位,提供需求信息和引导信息。政府希望上海的工艺美术做实,接地气;政府投入一块,撬动三块到五块,把政策的放大效应做出来。这两年是关键,新技术与转型期的工艺美术高相关,小型装备、3D打印、精细加工、软件技术,我们要积极应对新技术形势,促进产业重组,将工艺美术扎扎实实地做上来。
21世纪,世界经济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重要特征,作为经济细胞之一,工艺美术行业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上海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为本地工艺美术转型发展提供了及时的全市联动平台。
第一,加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导向。
目前而言,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首先要加强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导向。
随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与传统概念相比,当代工艺美术行业的外延扩大。“三年行动计划”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大战略;响应 “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要站在审视全局的角度,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变化现状,在变动中积极探索行业新特征,以形成新一代与时俱进的行业核心凝聚力。我们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工艺美术行业及创意主体的发展潜力,做好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和特色区域集群发展规划,将建立“创意个体、机构”与“产业、市场”的新价值链,将满足原住民需求、向世界传递中国上海工艺美术精神特质,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第二,大力推动“海派”工艺美术产业创新。
上海开埠,随各地手工技艺传入,上海的工艺美术从业者曾穿针引线,融合开拓,为推出海上手工艺新业态、锤炼海派手工艺新风格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经济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民对工艺美术品提出了新的文化内涵体验需求,另一方面,增材制造等新的产品成型技术令传统工艺美术面临无法回避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的任务,第一,要比以前更多投入地保护好濒临失传或具备唯一性的手艺,更潜心地做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珍品、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传承海派工艺美术传统精髓;第二,要比以前更大力度地在工艺美术中融入中国文化尤其海派文化的厚度,逐渐将本地域工艺美术培育成世界工艺大系中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文化工艺载体;第三,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更进一步提高工艺美术创意者“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第四,要积极并稳妥地引进工业新技术,处理好传统手工艺精品创制与智能化量产的关系、传统技艺传承与当代技艺拓展的关系;第五,要进一步鼓励工艺美术产业与建筑环境、家具休闲、生活装饰等领域的跨界融合,通过生活工艺化、工艺生活化,打造大工艺美术产业链。
第三,抓好市场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工艺美术特色企业的集聚;加快品牌培育;吸引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源;在工艺美术的研发、加工、流通和配套服务方面形成有力的支撑。要进一步搭建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打破条块,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加快全国融通和国际交流,推动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继土山湾之后本土出现最早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学校,我们将《上海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看作学院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力。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国家示范性学校,我们有责任在如下几个方面为实现“三年行动计划”做出贡献。
第一,积成厚实的学术理论支撑
工艺美术发端于劳动工具,曾经是古代贵族的赏玩,又曾是人民身边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活用品。随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模式的翻天覆地变化,今天的工艺美术,尤其是上海工艺美术,应该以怎样的面貌与浸润海派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文化需求匹配?这不仅需要创意实践探索,更需要厚实的学术理论研究支撑。
历史上,莫里斯、柳宗悦、雷那托·德福斯科等人的理论研究先后开一代工艺美术新风,影响至深至远。今天,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当口,我们需要“基础理论研究”,以梳理主体既有优势和发展潜力;需要“应用理论研究”,以促进主体更好地适应工业4.0时代的产业背景和市场需求;需要“开发理论研究”,以创新适应本土的产业发展模式。工艺美院将投入比以前任何时候多的精力,立足应用,潜心学术,攻坚理论,有所建树,为奠基上海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高地贡献力量。
第二, 培养充满朝气、具备能力的人才梯队
与其他领域人才相比,工艺美术人才的基础素质和创意能力从来就具备特殊性。新经济时期,这种素质模式正因新材料、新技术、新文化体验需求、新手艺价值回归等新发展环境而生发新意。大学是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未来人才的实践智慧;激发未来人才善于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并创意多元化产品的潜质;养成未来人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变动中审时度势,确定稳态为主、活态兼济的新时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
上海工艺美术事业要发展,必须保有可持续、充满朝气、具备能力的后备人才队伍。工艺美院肩有使命,通过前所未有的教学模式设计,依托有能力创造激励环境的教学团队,为上海工艺美术发展创造一个创新型人才培育氛围,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创新催化。我们任重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
第三, 融入文化创意各领域各门类的协同创新
上海工艺美术是创意城市的经济细胞,更是设计之都的地域文化细胞。上海工艺美术要发展,必须有政府、行业、创意机构、创意个人以及人才培养院校各领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从某种意义言,只有协同,才能实现上海工艺美术的创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已设立手工艺研究院,已开展“3+1”高端工艺美术专门人才培养,已起步工艺美术为引领的其他相关设计门类创新教学。学校期望借“三年行动计划”更紧密地联系行业、产业和市场,走进创新第一线,承诺使命,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