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波 王平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作为高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学生评教已广泛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评教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探讨高校学生评教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着评教指标体系不完善、评教方法不科学、评教过程不规范和评教结果的使用不恰当等问题。
评教指标体系不完善。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学生评教的前提。目前高校使用的评价体系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评教的结果。笔者对武汉市多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这些高校的学生评教体系都是按照“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来设计的,其评教体系都是由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等一级指标组成,“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讲解透彻”等这些强调课堂教授技能的指标成为了许多高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像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教学环节、方法等也成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方面。这种评教体系重点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忽视了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评价教师教学,缺乏学生学习经验、学习效果等评价内容,缺乏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的评价指标。实际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同时进行的双向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目前的评教体系会使教师只专注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质量不得不叫人担忧。
评教方法不科学。目前高校的评教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不少学校不管哪个专业,不管是理论课、实验课还是实践课,也不考虑班级的大小,都使用同一个评教指标体系来对所有任课老师评教,评教结果不能真实地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使得教师对学生评教争议大,很容易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这种评教缺少对课程特色和教师风格的个性化评价,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局面,从而扼杀了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新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在对所有学生的评教结果汇总时,都是采用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而用算术平均数来反应总体的一般水平的前提是总体是同质的,否则这个算术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这个总体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对教师评教时应关注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看法,而去掉少数的极端值。以某高校为例,每次评教分数都很高,所有老师的平均分都在90分左右,而且不同老师之间评分的差别很小,由于算数平均数考虑每个学生的评分,那么对于某个老师而言,即使大多数同学评价很高,只要有几个学生给的评价分很低,那么这几个极端值就会把平均分拉低。这种结果对老师是很不公平的。
评教过程不规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发言权。但由于有些学生并未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层面有很大差别,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等有很大的差异,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在评教时各自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对同一个老师的评价差别也会很大。目前高校的学生评教采取网上评教,都是给出评教内容,由学生对每位老师按照评教内容打分,或是在给出的等级中选择。评教通常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评教,学生是否认真填答,既无法监控,也无法筛选,因此也无法了解,评价结果的信度有多高也无从了解。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如何评教不了解,对有些指标含义不了解,没有时间或是对评教不感兴趣,使得他们评教很随意,如有的学生对所有的老师给出同一个分数,有的学生对考试简单、感兴趣的学科评教很高,而对其不擅长或是难度较大的学科评教很低,还有的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给老师特别低的评分。总之,整个评教结果是否可信,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客观的态度,而学校对此则完全不能掌控。
评教结果使用不恰当。评教结果使用是否恰当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处理恰当,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积极发展;反之,则很有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对评教结果的使用都不恰当。如武汉高校多数是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全校范围内公布于众,使大家对各位教师的受评情况一目了然。首先,学生评教结果如前所述不是很客观、可靠。采用这种方式当然就不得当。即使结果是完全公正的,这种做法也值得商榷。其次,不少高校将评教结果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作为考核、奖惩教师的依据,直接和教师的薪酬、聘用和职称评定挂钩,有的学校还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只要在近两年学生评教中有一次排名在全校排名后10%的教师,就取消评职称的资格。这种做法更是不恰当。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教师的焦虑心理。部分教师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声誉,甚至为了换得高分,就降低课程难度,放任甚至迎合学生,使得教师的尊严丧失殆尽,违背了评教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的初衷。
制定科学、完善的评教体系。首先,在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再仅限于教师的教,而要考虑学生的学。因此,在新的评教指标体系中,重点不应仅放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上,而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考查学生的接受和进步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学生评教时,除强调对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评价要素外,还应增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效果的检查等评价因素,应增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评价,引导教师由重视“教”逐步转变为重视“学”,使学生评教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其次,由于每门学科或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对某类学科适用的教学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学科,如文科、理科和工科教学各有不同的特点,文科类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理科类教学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而工科类教学更重视参与实践能力。在对这些学科进行评价时应设置一些能体现该学科或课程教学特点的指标。采用一套评教体系来对所有学科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因此,要根据学科或课程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学生评教表。具体操作时可先设定几个基本项目,各学科在此基础添加不同指标,从而设计出因学科或课程而不同的评教表,避免用同一种评教表对所有学科进行评教的问题。再次,鉴于用算术平均数来对评教进行综合评价存在的弊端,可采用众数代替算术平均数。众数是次数最多的变量值。学生评教时,我们需要的正是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不是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众数正好满足这个要求。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还能消除个别极端值的影响,保证了评价的代表性。最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对不同老师评教时,其分数是不可比的。如果用不同的评价表来对教师评教,得出来的分数则更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采用标准化分数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比较和排序,即用某个老师评教得分减去平均分数后再除以标准差,使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师的评教具有可比性。
加强对学生评教过程的有效监控。对学生评教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则评教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也就达不到评教的初始目的。因此,为保证学生评教的信度,应对评教过程进行科学的监控。首先,学校可通过集体学习、学校报刊、广播和网络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端正学生评教的态度,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评教的业务素质,如可通过委任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评教程序、规范、常见误差、心理及注意事项的培训,避免因学生不懂如何评教而产生的误差。再次,利用统计方法对学生评教进行监控,提高学生评价的信度。在评教时为避免学生随意评教,可要求学生在给每个老师单独评分的同时,要求学生给每个老师的教学由低到高排序,然后计算每一名学生给所有被评教师打的分数与排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避免学生给所有教师同一个分数,则可应用计算“全距”进行监控。即对每个学生计算其评价的所有老师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如果差值很小,说明学生评教不够认真。现在各个学校都实行网上评教,在每名学生提交了评教结果后,可设置由电脑自动计算相关系数和全距,如果两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低于给定标准,则说明该学生评教不认真,其评教结果无效,无法提交,要重新评教。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评教过程进行监控,可提高评教结果的信度。
科学有效地利用评教结果。学生评教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应科学、人性化地利用评估结果。首先,在公布评教结果时为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应注意公布的方式和范围,应相对保密,如可以让每个老师只知道自己的排名。其次,不应单凭一次的评教结果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可对多次的评价进行综合后来进行,可以克服偶发性因素,同时又可以反映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另外,还应把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结合起来进行,以确保评教结果的客观、公正。再次,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教学,谨慎、科学地使用学生评教结果。应以激励教师为主,尤其对年轻教师而言,教学水平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教学技能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最后,应把重点放在对教师反馈和教师改进上来,应有针对性对其提供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对评教差的教师进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