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琼琳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禁忌语、委婉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和语言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愈演愈烈,禁忌语、委婉语在人们跨文化的社会交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基于各个国家、各种语言中的宗教、历史文化、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约定俗成的、避免使用的或忌讳的一些词语即为禁忌语。为避免在交际中使用禁忌语,代替禁忌语或被人们使用的间接表达禁忌语的一些词语即为委婉语。[1]
委婉语和禁忌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委婉语依托于禁忌语而存在,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避讳或在日常交际中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文雅,禁忌语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要求委婉语发展和变化。总之,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不可分割又相对独立的存在。
各个国家的宗教、历史文化、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英汉禁忌语在这些方面也存在异同。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但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上帝的名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以直呼上帝的名讳。如《旧约·出埃及记》中有对于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的记载,十诫中的第三诫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又如“God”、“Jesus”、“Christ”等,只有在非常严肃的谈话中才能使用,人们一般都会用“the good man”等委婉语来代替。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有关宗教的禁忌语,大多也是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敬畏,但又和英语的宗教禁忌语有所区别。如,春节前后人们要在家中贴各种神灵如财神、灶神等的神像进行祭拜,虽然神像是买来的,但是人们要说“请”,把旧的神像烧了要说“送”。
中西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存在异同,相对的,禁忌语、委婉语在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方面也存在异同。
1.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之处
英汉语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生理缺陷、生理活动、生老病死、职业名称几方面。生理缺陷方面,为体现对有生理缺陷群体的尊重和同情,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如英文中用“handicapped”代替“disabled”,汉语中用“残疾人”代替“残废”,或用“他眼睛看不见”代替“瞎子”;生理活动方面,为体现语言的文雅,人们使用委婉语代替有关的禁忌语,如用“go the bathroom”,“去洗手间”等代替“排泄”,有关性的禁忌语也被“do it/ act of love”,“房事”,“闺房之事”等委婉语代替;生老病死方面,最简单的例子如“死”被“pass away”,“过世”等代替。[2]
2.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不同之处
中西历史文化、风俗等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些思想根深蒂固,这也体现在了禁忌语上。称谓上,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节非常重要,长辈的名讳不可以直呼,要以“爸爸”、“叔叔”、“某主任”、“某老师”等代替,而在英语中可直呼长辈名字;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信奉集体主义,而西方特别尊重个人隐私,家庭、年龄、薪水等都是禁忌语;在数字上,中国人忌讳“4”,因为和“死”同音,西方人忌讳“13”,楼层没有13层,通常以12楼半代替或直接跳过13这个数字;职业名称方面,为了表示对职业人士的尊重,一般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如扫大街的用“环卫工人”代替。
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的一种体现。笔者针对人们的恐惧心理、崇拜心理、尊重心理以及消费心理等对英汉禁忌语、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等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于是归结于神灵鬼怪,久而久之,人们对神灵鬼怪产生了恐惧心理或崇拜心理。人们普遍认为,好的神灵会帮助人类,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而鬼怪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毁灭人类的善良,给人类带来黑暗,因此中西方禁忌语、委婉语用法也基本一致。如“devil”、“hell”等只有在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才会使用,以表示对鬼怪的恐惧。在中国,用“不干净的东西”代替妖魔鬼怪等,都表示对鬼怪的恐惧。
基于对他人的尊重,一些词语演变为禁忌语,随之而产生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委婉语或礼貌用语,这在职业名称中体现最为明显。如,英文中hairdresser(理发师)已由beautician(美容师)代替;politician(政治家、政客)已由statesman(国务活动家)代替;domestic(家庭助手)代替了maid(女仆人);guardian of law(法律卫士)是policeman(警察)的委婉语;foreman(工头)被称作supervisor(监督人);一些令人反感的职业如call girl(应召女郎、妓女)现在已用其缩略词C-girl来表达,使得call girl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让人们易于接受;而职业委婉语G-man 是garbage man(垃圾工人)的缩略形式。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禁忌语与委婉语,如上文中提到打扫卫生的,被“保洁员”、“环卫工人”等代替,这些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
此外,一些种族歧视语也被列为禁忌语,在英汉语中这种语言现象也相同。[4]最典型的如英语中honky是黑人辱骂白人的用词,是歧视语、禁忌语,现在人们用委婉语white people 或 Caucasian代替,表示尊重。在汉语中种族歧视主要反映在旧中国的一些词语上,像称呼少数民族为“蛮人”,把不称职的医生称为“蒙古大夫”。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发展随着消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消费者倾向于使用“经济疲软”、“经济滑坡”代替“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用“价格开放”代替实际意义上的价格上涨,让消费者在心理上可以接受;如昂贵的商品无人购买,就用“可议价商品”和“调价商品”来吸引消费者。再如,用“待业”、“自由职业者”代替无工作、失业或下岗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5]。在英文中失业也有相同的委婉语,如,用“between jobs”、“between shows”、“to be developing new project”等代替“lose job”、“jobless”,来回避人们不想谈论的话题。
英汉语言中的禁忌语、委婉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对社会现象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禁忌语、委婉语将不断发展和日益趋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将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掌握和了解各种文化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对于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爱容.国内外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综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2]田贵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外禁忌语与避讳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3]庄和诚.英语禁忌语刍议[J].现代外语,1990(2).
[4]祖利军,夏彩霞.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趋势浅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1).
[5]孙静.从民俗心理角度谈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历史流变[J].现代交际,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