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栋 郑琰燚 张月红 刘昌来 李燕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210037,E_mail:xuebao_3@njfu.edu.cn
学科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平台,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知识传播的阵地,在科研工作中起着引导、传播、交流平台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学报借助电子出版、网络搜索引擎,传播空间大大拓展,所载论文的Web即年下载率、影响因子、访问用户层次等学术影响也得到很大程度提高[1]。高校的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的科研成果常常需要学报开辟特定的报道园地,青年人才的成长也深深的依赖于高校学报的重点支持,而学报作为校内学术期刊在兼收外稿的同时,也满足了本校科研人员较方便了解相关学科前沿的需求。因此,保持和发展学科优势,扶植优秀青年人才,是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高校学报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41%,其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2],而高校学报的定位特殊性也体现了其与学校学科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对数量众多的期刊进行分级管理与期刊退出机制监管下,专业性学术期刊也面临着竞争,地方高校学报特别是非重点、非核心学报长期处于弱势的地位[3],学报应与高校学科发展相协调,找准定位,最大程度地挖掘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潜能,才能形成特色发展自己。随着国家报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期刊竞争更加激烈,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在参考兄弟院校学报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对本校学报在稿源组织、优秀人才激励以及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办刊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调整办刊理念,进一步正确认识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以便在改革竞争中抓住发展契机,巩固学报地位,促进其与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质,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学报为其承担着引导展示、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一些本校的传统研究成果很多刊发在本校学报上。高校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之前,会查询以往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传统的优势学科必须要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和领域以保持先锋优势,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学报在推动传统学科改造,促进新兴学科形成和培育特色学科方面具有独特的引导优势。如《深圳大学学报》在“特区经济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在“人类学研究”,《三峡大学学报》在“三峡文化研究”等均开设专栏,对本校的特色学科均给予了特别支持[4],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也开设“统一战线学”专栏[5],努力培育了一批统一战线学学科领军人物,推动了学科纵深发展。
笔者对《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近20年发文统计,针对林木遗传育种学科领域,本刊发文127篇,占该学科总发文数量约72%,在保持本校学报报道特色的同时,也为该学科成为省部级共建的重点学科及成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支撑;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团队在松材线虫病研究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他们近10年在本刊发文73篇,占该学科总发文数量的约64%,在南京林大学报这一平台上,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现该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另外,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森林生态学研究团队,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森林土壤碳汇变化方面研究比较深入,本刊积极支持学科科研活动,采用专栏、专题、专刊等方式支持学科发展,近10年发文84篇,约占该学科总发文数量的85%。调查和分析相关领域国家“973”、“863”等项目执行单位的情况发现,学报的这些支撑作用为学科的可持续深入研究提供国际化交流平台,也为学科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建设、林业行业前沿领域研究及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优势学科的特色所在,为学科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科研基础。
高校学报具有汇集学术动态信息与学术成果的专业优势,在学术研究的上游与下游起连接的中介作用[6]。高校的重点学科人才汇聚,科研任务压力大,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或阶段性成果的发布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但他们通过本校学报可以便捷地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外传播,如《东北大学学报》在对本校青年教师论文外审未通过时,认真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意义,慎重再审后将论文发表,很快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而后几年两位青年教师也成为了本校的教学科研骨干[7]。高等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中青年教师制定选题,引导他们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做进一步的探索。学报与他们及时沟通了解科研状况,为青年学者在撰写论文方面提供更多便捷的指导,也为发现、扶持、培养人才方面提供很好的机会,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的作者群[8],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稿源。
笔者参照有关研究[7]对我校部分重点学科的杰出人才在本刊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可以发现以他们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都将本校学报作为成果播发的重要园地,这对于培植后续人才队伍都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的高校学报已经不仅局限于刊发本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试图通过内容的专业化打造专业性学术阵地,在学报内容转型的前提下,其信息传递作用可以给本校的青年学者以启发,促使其在后续研究中有所突破。
表1 南京林业大学部分重点学科带头人发文情况统计
根据关于全国报刊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现代报刊业市场体系建设中,要限制发展高等学校校报和高等学校学报类期刊,大力调整学术期刊资源结构。高校学报面对改革要有所作为,必须立足本校学科优势,通过选题特色、栏目特色、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等来弥补体制的缺陷,突出自身特色,依靠特色栏目打造精品期刊,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因此,特色是期刊的立身之本,《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体现了“北方现代农业”的科研特色,形成了自身的品牌[9]。《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以“南方林业”为依托,在“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林业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优质文稿,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数字出版对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影响深刻,高校学报门户网站的建立可以指导读者、作者更便捷的与学报联系。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术出版,对期刊特色的弱化作用明显,但合理采用网络功能,网刊互相推动可以使,读者及时了解学报最新的出版动态,期刊特色通过专业特色体现,扩大了期刊媒体的传播渠道。本刊于2009年开始采用网络采编系统,通过RSS、电子刊物推送,以及通过大型数据库或公开获取方式,实现自媒体传播,5年来的实践发现,在以专栏(专题)刊发本校重点学科研究成果后,国内外相关科研人员也愿意把他们在重点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投向本刊。
高校是教学科研人才汇聚的地方,教师们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外,在晋升职称职务的压力下,还要完成必要的科研任务。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主要为了提高我国现实科技生产力,我国的科技期刊应该是为我国自身科技发展和提升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而存在,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国际交流,为了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获取一定的声誉,也应该意识到学报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10]。因此,在学术人才评价中,国家层面不应该过分强调国际期刊(外文期刊)论文指标,重点学科在鼓励科研工作者向国际化优质期刊投稿的同时,还应重视高校期刊这一平台,指导重点学科研究团队重视学报资源的利用。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师、研究生论文成果认定方面都偏向高水平论文,这对学报来说既是危机又是挑战。高校学报是历史的产物,它具有的使命应该是不断变革的,学报不可能一时改变现有评价体制,但可以通过努力打造自身平台的高度,适当推动微环境评价政策的调整、新媒体传播,充分发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稿源是学报的生命基础,优质的稿件是学报提升层次的基石。大数据背景下,凸显学报学科内容特色是学报提升品质和扩散品质的关键,应强化编辑职业敏感度,从服务重点学科发展的理念上创新,技术手段上追新,服务措施上贴心。编辑要积极了解各行业各领域的重点、热点以及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要积极向有关专家请教,建立好相关专业学术专家库[11],实践不同专业理论,成为综合高技术人才。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基本技能,成为专业领域学习榜样,从而与专业人才积极交流,争取优质稿件。例如本刊主动了解本校重点学科在研的热点前沿课题,组织关于松材线虫病分子水平研究、混交林森林碳储量研究、抗病植株的选育等方面的论文,集中播报这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而这些成果相继被《动物学文摘》、《FA》等收录并在全球范围传播,不但学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学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的高校学报编辑大多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对于学科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识别度。作为编辑,只要是重点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都可以积极参会并收集最新学术动态,不但可以更新和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同时是为学报争取优质稿件的必备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报编辑部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如免收高水平论文作者的审稿费和版面费、缩短发表周期等[1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实践显示,在2010和2012年开展了两次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针对前两年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下载量和影响力方面进行综合选优,评出了系列优秀论文,从评选结果分析,其中在林业碳汇、森林与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恢复等领域的研究被下载引用次数较多、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这些成果的产出作者就形成了本刊的核心作者群,也是编辑重点联系的对象,更是学报提供优先服务的群体。编委会给这些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以后来稿优先处理、免收版面费、免费及时提供相关科研信息等贴心服务措施,虽然此项奖励属于“微表彰”,但从评优结束后读者和作者的反响看,对吸引优秀作者再投稿和扩大本刊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著名的古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曾说: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最高的学术代表性刊物,你要在世界取得学校地位,在历史上取得学校地位,靠的便是学报,从学报当中可以看出你们有多少人才,培养出多少人才,有多高的科学水平,有多少科研力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学报界共同关注的问题[13]。目前,英文期刊在国际交流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也易为国外数据库识别收录,因此很多研究机构包括高校,都在为冲入SCI、E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而不惜花大力气办英文期刊,但值得重视的是,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承办的高校学报也是对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有效反映,以中文形式发表的也有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些成为了科技专利的铺垫而为国有自主知识产权添砖加瓦,这是民族科技进步的骄傲。许多高校学报进入了不同的国际数据库,这也是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有力贡献。高校学报绝不是某些伪学者口中的垃圾,也不应该成为行政干预下的牟利池,应该充分发挥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正能量”。一份优秀的学报,也会引导全校师生树立、弘扬科研精神[14],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辅助本校科研工作者锐意进取。高校学报也不应妄自菲薄[15],应当肩负起传播科学和培养队伍的双重职责,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提高自身办刊水平,扩大其学术影响。只有找准定位,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突出重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同时与本校重点学科建设互相促进,形成精品和名牌,实现共赢。
1 朱平,吴姝.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09,10(3):50-53
2 朱雯雯.高校学报个性化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30-133
3 韩琳.学报在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2(4):1-3,8
4 刘自兵,都春屏,薛江.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04-107
5 王珊.论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113-116
6 李勤.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75-78
7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等.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编辑学报,2007,19(1):70-72
8 倪向阳,马永军.省属院校学报重点栏目、特色栏目调查分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59-62
9 苏静艳.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的思考.新闻传播,2012(5):167
10 高莉丽.论高校学报功能及与学科建设的基本向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3):145-148
11 刘自慧,赵子建,张雪等.体育学术期刊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当代体育科技,2014,4 (7):88-89
12 田军,樊素英.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天津科技,2011(1):90-91
13 李艳,董良飞,乔元明.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辩证关系剖析.石油化工应用,2008 (4):115-117
14 赵薇,李凤学,孙志明等.论学报对高校科研精神的培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4-15
15 赵大良.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编辑学报,2002,14(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