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薇 吴 迪*
(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137000)
B型超声对肝血管瘤早期诊断的体会
吴 薇 吴 迪*
(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137000)
目的 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的探查观测,总结出肝血管瘤早期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达到提高B超对本病诊断的阳性率。方法 本文选择自2010年以来在我院门诊B超检查患者中,随机遇到的15例肝内血管瘤的病例进行严格观测,并予2次以上的B超跟踪复查。结果 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小血管瘤初为小的弱光团,继之清晰后呈均匀的筛网状小团块型光团,周边为界限清晰的线状轮廓,呈浮雕征。海绵状血管瘤均为肝内较大低而不均的团块状回声,继之内呈蜂房样暗区。结论 肝内血管瘤属良性占位病变,虽本病对患者身体无大碍,但易与肝内其他肿瘤相混淆,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之间鉴别难度较大,故提高对肝血管瘤B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B超;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属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自实时B超断层显像诊断仪问世以来,本病发现率日益增高,目前看本病发病率较高,可居肝内良性肿瘤之首位。典型者诊断不难。但其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仍属较困难的问题。现将我们早期发现尚不易确诊的15例20个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报道如下,总结一下我们对本病早期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的初步体会。
1.1 一般资料:收集自2010年以来到我院门诊做B超的且为本市或近郊的各行各业的职工或干部中经B超首次发现初诊为血管瘤的患者,均经少则1.5年,多则3年的临床和B超追踪复查,未经长期追踪者除外。故肝内血管瘤B超诊断基本可靠。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自24~58岁,平均41岁。15例中先后发现20个血管瘤。这些患者临床上均以右上腹不适或无症状,而在体检中经B超首次发现。
1.2 仪器:使用迈瑞3300B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1.3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在右上腹部进行纵切、横切、斜切等多方位各种角度的探查,可采用滑行扫查或切扇形探查的方法。
在15例20个肝内血管瘤中选出以下2例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动态观察,结果见表1、表2。
通过15例20个血管瘤的早期发现,多次B超观察结果,可将肝血管瘤初步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个类型。前者12个,后者8个。其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可概括如下。
3.1 肝小血管瘤。声像图特点:均为肝内弱光团样团块状回声。初内呈等回声,渐清晰后为均匀的网状小团块状的弱光团。周界清晰,初为不甚清晰的纤细的弱光环,此周界的出现早于其内网状结构的回声特征。该周界可越来越清晰。周边无低回声晕。后方无声影,亦无明显的增强或减弱。增长极缓慢。动态观察长达1.5~3年之久,其声像图可由不清到清晰可辩。但其大小、形态无变化,有的仅有每年1~2 mm的增大。
鉴别诊断:肝小血管瘤早期显像时,因其周界的光环纤细,弱而不清,且其内呈等回声,则认为肝脓肿恢复后遗留的痕迹。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动态观察方可鉴别之。本病无肝脓肿及类似病史。B超观察影像由不清到清晰直至显示出典型小血管瘤特征——浮雕征[1]。而肝脓肿遗留的痕迹要有肝脓肿及类似病史。B超动态观察,图像只能渐不清乃至消失。小血管与肝内结石不难区别,二者虽均为小光团回声,但结石回声比小血管瘤明显增强,且结石后方有特异性较强的声影。而小血管瘤则无。
表1 早期肝血管瘤声像图特征观察比较表
表2 早期肝血管瘤声像图特征观察比较表
3.2 海绵状血管瘤:①声像图特点:均为肝内低而不均的异常回声,多呈较大的低而不规则团块状。待明显后其内可呈蜂房样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暗区。周界多不甚清晰,周边无晕。后方无声影,亦无明显的增强或减弱。增长缓慢,动态观察仅有渐清晰的趋势,但增大不明显。②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其低而不均的周界模糊的影像特点,易与早期肝脓肿及肝恶性肿瘤相混淆。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相关资料乃至B超动态观察其变化来鉴别。肝脓肿须有发热、肝区痛、白血球升高等症状体征,且近年来发病率很低。声像图可在短期内增大,液化或消炎治疗后明显好转乃至消失。恶性肿瘤的图像要有进行性较快的增大,呈实质性光团或低回声团块状,周边多有低回声晕等,无血管瘤的光环样周界。患者一般状态亦呈进行性消耗性变化。有关辅助检查亦助鉴别。
肝血管瘤虽有先天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1] 曹海根,王金悦.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R732
:B
:1671-8194(2014)31-0092-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