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马龙的反手拉弧圈球技战术分析

2014-03-26 09:33李威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整场共用马龙

李威

(大连市业余体育学校 辽宁大连 116000)

反手弧圈球起源于欧州,它是根据正手弧圈球原理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也是横拍选手所特有的技术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摆动的幅度较大、好发力、力量大以及能发挥反贴的粘性作用,拉出强烈的上旋球,解决了在中远台反手攻击力不强、威胁不大的弱点,大大的提高了反手的威胁性。我国优秀运动员马龙在比赛中能很好的使用反手拉下旋球,为更好的了解马龙的反手拉下旋球对其在比赛中使用反手拉下旋球进行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乒乓球单打冠军、第五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打季军马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1995~2010年中国期刊网中有关反手拉弧圈球技术研究的期刊与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了解反手拉弧圈球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对马龙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第五十届世乒赛男子单打比赛中6场比赛进行观看并进行技术统计。

1.2.3 数理统计法

按照三段统计法将马龙的6场比赛按发球抢攻短、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包括反拉、反带的得分统计,并对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

表1 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技术成功率统计表

表2 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统计表

表3 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统计表

表4 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技术成功率统计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2.1.1 对发球抢攻段反手拉弧圈球成功率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1中看出,马龙在6场比赛中的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使用率较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王皓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0次,得分9分,失分11分,成功率为45%;马龙对战朱世赫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3次,得分9分,失分4分,成功率为69.23%;马龙对战庄智渊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8次,得分5分,失分3分,成功率为62.5%。在第五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普里莫拉茨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3次,得分9分,失分4分,成功率为69.23%;马龙对战奥恰洛夫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4次,得分8分,失分6分,成功率为57.14%;马龙对战梅兹整场比赛时,发球抢攻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2次,得分10分,失分12分,成功率为45%。

表5 接发球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统计表

表6 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分析表

表7 相持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技术成功率统计表

表8 相持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统计表

表9 相持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分析表

2.1.2 对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2中看出,马龙6场比赛在发球抢攻阶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转弧圈球共14次,得分7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50%;使用反手拉前冲弧圈球共83次,得分41分,失分42分,成功率为49.39%。

2.1.3 对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3中看,马龙在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以斜线为主,共使用47次,得分28分,失分19分,成功率为59.57%;直线共使用23次,得分16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69.57%。

2.2 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2.2.1 对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成功率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4中看出,马龙在6场比赛中的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这个环节上处理较好。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王皓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0次,得分8分,失分2分,成功率为80%;马龙对战朱世赫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7次,得分5分,失分2分,成功率为71.43%;马龙对战庄智渊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5次,得分3分,失分2分,成功率为60%。在第五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普里莫拉茨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9次,得分7分,失分2分,成功率为77.78%;马龙对战奥恰洛夫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7次,得分5分,失分2分,成功率为71.43%;马龙对战梅兹整场比赛时,接发球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8次,得分4分,失分4分,成功率为45%。

2.2.2 对接发球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5看出,马龙6场比赛接发球阶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转弧圈球10次,得分7分,失分3分,成功率为70%;使用反手拉前冲弧圈球共33次,得分20分,失分13分,成功率为60.6%。从比赛中可以看出,虽然加转弧圈球的速度比前冲弧圈球慢,但在比赛中往往起到了改变节奏,打乱对方运动员心理定势的作用。由于加转弧圈球旋转很强,拉出的球在落台后快速下滑时对手借不上力,从而造成对方运动员失误。

2.2.3 对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6看出,马龙在接发球阶段反手弧圈球击斜线38次,得分28分,失分10分,成功率为73.68%;直线12次,得分5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41.67%;反手弧圈球接发球到斜线的使用率和成功率均大幅度高于直线。接发球的命中率和质量直接关系随后的相持,应在保证接发球命中率的情况下,提高回球的质量。马龙在本段击斜线居多,斜线线路较长,既可以保证回球命中率,也可以提高回球的质量。

2.3 相持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2.3.1 对相持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成功率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7中看出,相持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是马龙在相持段的主要技术,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王皓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42次,得分17分,失分25分,成功率为40.48%;马龙对战朱世赫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0次,得分13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65%;马龙对战庄智渊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9次,得分13分,失分6分,成功率为68.42%。在第五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中,马龙对战普里莫拉茨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45次,得分18分,失分27分,成功率为40%;马龙对战奥恰洛夫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5次,得分16分,失分9分,成功率为59.26%;马龙对战梅兹整场比赛时,相持阶段马龙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9次,得分12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63.16%。

2.3.2 对相持阶段反手拉不同类型弧圈球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8中看出,马龙6场比赛相持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转弧圈球10次,得分3分,失分7分,成功率为30%;使用反手拉前冲弧圈67次,得分42分,失分25分,成功率为62.69%。相持中的球速度快,力量大,在来不及回球的情况下只有退台以求更多的时间。在被动的情况下使用反手拉加转弧圈球调整比赛中的节奏,由于在球的下降期击球,球的弧线高、速度慢,给对方赢得了进攻机会。相持段中反手拉前冲弧圈的无谓失误较多,在面对机会球时,由于动作散漫,造成了多次的失误。这也是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松懈所至。

2.3.3 对相持段反手拉弧圈球线路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9中看出,马龙在相持段反手弧圈球击斜线46次,得分30分,失分16分,成功率为65.22%;直线37次,得分17分,失分20分,成功率为45.95%;马龙打法凶狠,在相持中反手弧圈球线路以斜线为主,使其在相持段优势更加明显。主动与对手相持,充分运用高质量的正手和反手弧圈球攻击对方。同时,辅以直线的变化,打乱对方的节奏,能多点、多线路地突破对方的防线,从而也丰富了马龙相持段两面弧圈进攻的战术系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马龙在发球抢攻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使用率和成功率较高,但是在处理中路偏反手位球时,尚不够坚决,造成失误较多。

(2)马龙的接发球阶段反手拉弧圈球的威胁较大,但是使用率不高。准确判断对方发球,运用反手弧圈球技术接发球,有效的破坏了对方的发球抢攻战术,打乱对方的节奏,积极赢得主动。

(3)相持阶段反手拉弧圈球技术是马龙反手拉弧圈球战术体系中使用率和成功率最出色的环节。充分利用娴熟的反手弧圈球适时配合正手弧圈球技术,以速度、落点、旋转三合一,使得马龙在相持段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在凶狠的同时也造成了过多的无谓失误。

3.2 建议

(1)在发球抢攻阶段中:①培养良好的发球后反手拉弧圈球的意识。意识是技术的先导,惟有先进的意识才能衍生出高超的技术。在本段,建立反手拉弧圈球的意识,通过专项训练中,从而能在比赛中大胆的使用。②创新发球。单从发球上看,发球和发球抢攻有着密切的联系,变幻莫测的发球是发球抢攻的先决因素。有好的发球作为铺垫,那发球抢攻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也会相应提高。

(2)在接发球上,首先要判断对方来球的旋转,减少不必要的无谓失误外,还要从意识上加强接发抢攻的概念,在训练中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比赛中。

(3)在相持阶段中,应努力做到加快击球的速度,缩短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让对方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下一板的来球。严密控制落点,积极的变化路线,使对方在跑动中变得被动。

[1]李今亮.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6(6):830-833.

[2]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0-127.

[3]周建军.怎样打乒乓球[M].素质大学出版社,1996,4(15):12-14.

[4]李今亮,杨辉,赵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30-833.

[5]黄统生.谈谈反手弧圈球[J].体育科技,1997,4(8):25-27.

[6]舒钧.乒乓球中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要点研究[J].西安文理学学院报,2010,1(2):8-10.

[7]吴吉星.试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制胜因素[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0):16-18.

[8]王搏.关于反手横打、拉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6):13-14.

[9]韩同康.乒乓球的动态特性——旋转与速度相对原理[J].体育科学,1994(6):49-51.

[10]陈黎.乒乓球反手台内侧拧技术的力学原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院报,2007,2(3):147-149.

猜你喜欢
整场共用马龙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足协收紧高价引援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
活该你单身
还有一行
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