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宾 郭宇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陕西西安 710048)
浅谈双子模型在定向越野运动中的运用
黑新宾 郭宇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陕西西安 710048)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构成。对研究定向越野运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
定向越野运动 竞技能力 木桶模型
定向越野运动的训练与竞赛的内容都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挖掘、发展和表现而展开。定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或称子能力构成的。而这些要素它们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在运动员的参赛中完整地表现出来的,是定向运动训练学者们多年来认真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首先应用“木桶模型”去理解定向运动各要素的意义,阐述运动员不同子能力相对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它的技能会因为这个变化而变化。在进行不同项目的定向运动时,由于使用的装备、器材以及组织比赛的方法不同,因而需要的技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运动员的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始终都是最基本的。系统的定向运动技术训练是提高定向运动成绩的重点,下面是几个有关定向运动技术训练方面的方法:(1)地图正置及拇指辅行法;(2)扶手法;(3)利用指北针;(4)搜集明显标记物;(5)数步测距;(6)目标偏测。
定向运动以完成比赛的时间定胜负,除了路线的选择的技术因素外,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需要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地点,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但是它和其它竞技运动不同,它常常需要改变速度,所以定向运动员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变速跑的能力。
定向运动的专项力量素质对运动员的要求更高,因为定向越野的场地崎岖不平,运动员需要适应各种不平崎岖的道路、陡峭的山林和湿软地带,这就需要运动员的腿部肌肉和髋部肌肉进行专项的训练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
图1 木桶原理
定向越野运动是对运动员耐力素质要求颇高的运动项目,运动员按照地图标记顺序到达各点,到达终点需要很强的耐力素质作为支撑,对运动员的体力和心理具有极大挑战。
在进行定向越野比赛中,运动员要根据场地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状态,如不断迅速的改变步幅、步频、踏地的位置点以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前进的步伐。
柔韧性对于各项运动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但起到了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也很好的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柔韧性练习能使肌肉弹性提高、动作幅度变大、提高运动做功效率。定向运动员长时间跑时肌肉柔韧性下降、肌肉弹性变差,通过柔韧性练习可提高肌肉弹性因而避免运动员因路面的变化肌肉异常拉伸而产生的损伤。
任何竞技运动都是由五大因素构成,定向越野运动的战能是定向运动“木桶原理”的其中一块木板。缺少这块木板其它几个木板再完好也无济于事,水照样会流出来。定向运动战术的合理运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只有将体能和技能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分配自由点、选取最佳的路线等。在完成定向运动团体赛时能够使每位队员发挥自己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运用技术和体能,尽可能的发挥运动员的最佳水平。
定向越野不仅考验运动员的技能、体能、战术能力、智能,在其它几个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定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运动员长期的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短期内难以实现,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培养和磨练,必须与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当今定向越野运动比赛中,由于运动员之间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技术水平的日趋接近,因而在竞赛中心理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目标的归属,在比赛过程中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是定向越野运动员重要的竞赛心理技能。教练员应通过各种心理技能训练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其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训练手段的有效程度,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发挥最高的技、战术水平,获得佳绩。
定向越野运动中“木桶模型”的构成原理。“木桶理论”的原理源自经济学界并运用于体育科学方面,是在1956年由日本学者根本勇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到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用于解释运动员竞技能力内容的相互关系。用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而木桶上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的发展状况,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3]。(如图1)
组成木桶的各个木板象征运动员的各子能力,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并不是整个木桶容积的高度,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在定向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中,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相当于木桶上的5块木板,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度,我们把它称之为“短板效应”,所以在定向运动员的培养时应着重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协调运动员各子能力的全面发展,尽可能的发挥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
“木桶模型”原理较多的追求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的相对平衡,在训练实践中则偏重于“补短”,而忽视了运动员的优势因素。同时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优势因子可在一定范围内对弱势因子予以补偿,通过“扬长”来保证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郑伟.现代运动训练与竞技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2-73.
[3](日)根本勇.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林栋,译.冰雪运动,1987(2):10-14.
G826
A
2095-2813(2014)01(b)-0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