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蕾, 蒋家慧, 郭恩棉, 刘 平, 刘福恒, 刘智军
(青岛农业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 山东 青岛 266109)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高效运行。建设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必须建立与实验室建设形式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实验平台建设效益,发挥实验教学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为基础,对如何建立有利于实验教学平台效益最大发挥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
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具有多种形式,包括国家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各高校建立的校级实验教学平台、实训中心和学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等。但是,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不统一,运行机制各不相同。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和统一的制度规范,不同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并行,在实验教学平台定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项目设置、实验室开放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各行其道,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事业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
据调查,高等学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归口管理部门分别有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处、资产管理处、学校实验管理中心等,实验室管理体系有一级(校)、二级(校、院)、三级(校、院、中心)等不同模式。不同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在管理主客体、实验内容设置、实验室开放程度等方面效果各有不同,其管理效益和运行效果也有很大差别(见表1)。有的侧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改革,却难以兼顾资源共享与整合,在资金投入和利用方面存在浪费和阻滞现象;有的注重实验室建设与投入,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考虑不够,导致方向偏离、效益不高;有的注重实验平台对单个学科与专业的支持,却忽视了相关联学科与专业的共享,导致发展不平衡,影响学校整体发展。“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独立、轻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表1 各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适应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实验室”的思想,以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抓手,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管理理念,提出了“1个体系,2个贯通,3个层面”的建设理念[1]。“1个体系”就是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组建“大模块、系列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现了模块化大平台的整体性和系列性;“2个贯通”即从纵向上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上下贯通,横向上将相近专业和相近学科的相近门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左右贯通,实现了实验教学平台对专业学科实验支持的针对性及灵活性;“3个层面”即打破原有界限,建设结构功能上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体现了实验教学平台的层次性、关联性、立体性[2]。
在“1个体系,2个贯通,3个层面”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学校加强了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设置了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加强了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保障了本科实验教学有序进行,整合了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实行统一领导,校、院分级管理的体制,学院级实验平台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管理为主的体制。学院负责所属实验室的规划、论证、建设、验收,仪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管理改革为立足点,研究了实验教学平台的定位及建设原则、实验项目改革、实验资源整合、实验运行管理、建设效益考核等工作的特点及规律等,探索了适应普通高校教育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资源开放共享、高效运转的实验教学平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实验管理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有利于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平台的管理运行,有利于教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实验教学平台应以学生为本,支持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体现“1个体系、2个贯通、3个层面”的“大平台”建设理念,体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
应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项目设置应兼顾实验教学课程的整体性与相对独立性。从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方面入手,考虑相近专业学科的共享,支持专业学生多,实验资源利用率高;从人才培养方面入手,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实验项目应有选做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3-4]。
在学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学院在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中的作用,责、权、利适当下放,调动学院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性、能动性。根据平台性质不同,鼓励平台特色发展,尝试模块化管理模式,鼓励校内平台联合管理,促进校际平台联合管理,提高实验教学平台管理效益。
实验教学平台运行应体现“资源共享、效益为先,优化配置、促进开放”的原则,建立实验教学平台资源配置及效益考核体系,以有效教学工作量及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为指标,考核实验室资金、设备、房屋、人员、课程的投入效益,建立投入设备值、房屋占用面积、人员配备、完成工作量、受益学生数、实验课程改革、论文及研究成果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模型。在投入、运行、考核、调整的管理进程中,以人才培养及教学效果为核心,考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行效益,建立多样、动态、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并根据结果不断调整,以达到效益最优。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应考虑实验教学人员在专业、研究方向、年龄结构、学缘关联等方面的搭配,探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促进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方法。
“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学院之间联合衔接不足的弊端,不利于“2个贯通”理念的顺利贯彻。学校打破“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主”的局限,建设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每个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均由相近学科不同学院承担不同模块的建设任务,实现了相近学科联合建设,各学院承担不同模块建设任务,避免了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在分模块建设与管理中效益显著。将相近专业和相近学科的相近门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左右贯通,实现了实验教学平台对专业学科实验支持的针对性及灵活性[4]。
在中心建设框架基础上,按照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验室的类型、作用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学科整合,结合专业建设调整,重新整合了实验室设置,调整了实验室结构及功能,避免了不同课程间实验项目的重复设置,提高了仪器设备、实验用房和实验材料等资源利用率,为增加本科教学实验课程比重、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提供了高水平的支持平台。
通过实验室整合,促进了实验课程改革,为实验课程及项目设置提供了条件。加大了实验课程改革力度,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并鼓励单独设置实验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设置,按照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优化知识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增设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数量和比重[1-5];结合实验设备性能,加强了实验教材建设,修订和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鼓励实验方法和手段创新,加强了中心网站建设,发挥了网络教学优势,推进了网络实验教学进程,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实验项目设置兼顾了实验教学课程的整体性与相对独立性,在实验资源利用方面,相近专业学科共享资源,受益专业学生多,实验资源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方面,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专业训练实验项目,提高了创新型、提高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以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6]。
实验课程改革和项目调整后,实验要求和水平均有所提高,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强化实验教学平台条件建设。平台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效益为先”的指导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分期规划建设骨干学科实验平台、学校科研教学平台、专项实验教学中心项目等。
根据新的教学体系及新的实验项目的设置,在现有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和条件基础上,适当配置新的仪器设备,满足各类实验教学要求。对新专业实验室设备进行了全面配置,对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注重更新升级,对条件不足的实验室基本补充,在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要基础上,考虑为实验项目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
建立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及绩效考评机制,从规章制度、基础条件、管理队伍、资金保障、动态调整、绩效考评等多方面对项目建设给予保障和支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实行动态管理、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完成后联合进行绩效考评。实验教学中心绩效考评体系,以有效教学工作量及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为指标,考核实验平台资金、设备、房屋、人员、课程的投入效益,在投入、运行、考核、调整的管理过程中,以人才培养及教学效果为核心,考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行效益,并进行评价,适当奖惩[7],保证了项目建设及管理效益。
调整实验队伍结构,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实验人员素质,一是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实验队伍;二是加强实验人员全面素质培养;三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设立实验教学研究和实验技术研究课题,支持专兼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8-10]。
综上改革实践,通过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管理模式,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的顺畅运行,提高了中心的建设效益,提高了实验教学中心对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撑能力。平台管理充分调动了学院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了学院在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中的作用,平台运行体现了“资源共享、效益为先,优化配置、促进开放”的原则。运用中心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了中心建设效益与管理效益。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支持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科发展为基础,支持学院联合建设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建设教学科研大平台。加强实验室整合和资源配置,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室开放建设,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真正提高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效益。
[1] 丛蕾,刘智军,蒋家慧,等.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22-26.
[2] 刘智军.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实验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113-114,122.
[3] 张玉英.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90-94.
[4] 刘智军.以创新求发展 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6(2):55-58.
[5] 周锦兰.加强实验中心建设,创建优质育人环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13-117.
[6] 王香婷.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24-126.
[7] 莫蓓莘.规范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追求卓越实验教学效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96-99.
[8] 唐芳,林黔.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科学教育,2011(4):62-64.
[9] 陈步云.构建实验大平台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62-64.
[10] 王铁邦,华兴夏,姚菊香.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实验平台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