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戴燕铃 邓丽金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等任务。中医饮食调护是中医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灵活运用中医饮食调护,培养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护理人才。现我院引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教学,探讨其对授课内容的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促进作用,以提高课程科学性、实用性。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理论,还提出三大学习的动力机制(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对当前教育教学具有较大的启发。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可利用的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可利用旧知识的利用性很低,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被同化到认知结构中来,新旧知识的结合也不会牢固,新知识或新观念也会很快地被遗忘,那么学习只能是机械地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为了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新旧知识的同化,奥苏贝尔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动因,而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奥苏贝尔提出学习的三大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1]。
中医饮食调护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食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配伍规律,以膳食和药膳为工具,以食养和食疗为手段,对人类进行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一门科学[2]。本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临床、生活中能应用中医饮食调护理论,突出中医辨证施膳、脏器互补、五味调和及食物性味功效等特色,灵活地运用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科学性、适用性等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灵活、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中医学理论内容宏观、抽象而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教学学时少而内容多,教师教得疲备而学生不感兴趣等导致教学效果差问题。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重视新旧知识的同化,创立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强调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从而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效果差,知识难以转化到生活、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局面。所以,引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中医饮食调护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运用认知同化理论,对于内容进行筛选、梳理,删减等优化整合,最终形成四大知识模块:①中医药理论在饮食调护中的应用;②结合生活与临床介绍常用食物功效应用;③食疗组方原则与制作方法;④例举饮食调护在临床常见病证中的应用,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从整体来看,建立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认知结构,遵循同化理论的“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原则,前者为后者做好基础,先学习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逐渐对它加以分化,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如概括性、包容性、旧的中医药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新的知识饮食调护的指导,常用食物的介绍,注重新旧知识整合、分化,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然后整合协调,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织,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如应用前二者知识模块与第三知识模块重新的组织、综合,再与第四知识模块联系,达到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将饮食调护应用于临床、生活。
在介绍常用食物的功效应用这一章节,在教材中,虽有食物200多种,但并没有对所有的内容逐一详细教授,而是选择具有福建地域特点的食物,如薏苡仁、龙眼、荔枝、茉莉花、茶等,促使学生对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食物进一步的认识,在原有的、旧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同化,突出福建的地域性、课程的实用性。
(1)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
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了解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理论知识,在讲授五行学说在饮食调护中的指导这一部分内容,就先给学生用简要、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等相关的内容,从而指导学生认识肝阴虚、肝阳上亢的患者饮食可以通过摄取滋肾阴食物以补肝阴母子相生的关系,还说明多摄入健脾、补脾之品,以防土虚旺木乘,还可通过摄取降心火食物泻子,以降肝火等内容。让学生主动将以前的知识联系到新知识上。介绍常用的食物这一章节内容时,每讲解新的一类食物,均会概括性语言回忆上一类食物,并进行比较,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
(2)应用认知内驱力,呼唤学生求知的需要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来自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愿望,在讲授常见病证饮食调护时,选取生活、临床中突显中医饮食优势的病种,以临床病例描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模拟临床真实的饮食调护情境,并与西医护理相比较,增进学生的好奇心,如术后患者体虚,家属均会积极给予营养物质补充蛋白质,无论是鸡、鸭、鱼等食物。但在中医饮食指导中,就必须因患者体虚的类型不同而选择不同食物,如根据患者不同的阴虚、阳虚、气虚等选择不同滋阴、温阳、补气的食物,激发学生对临床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兴趣、好奇,引导其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就会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识患者的体虚类型,具体有哪些食物具有相对应的功效,分析病例,讨论中医饮食护理方案的制定,既突显中医饮食调护的特色,又呼唤学生求知的欲望。
(3)拓展第二课堂,提高自我的内驱力
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学习的载体定位在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布置作业方式开展,如利用假期调查并汇报家乡特色的食疗方、学会葡萄酒的酿造、设计烹制食疗方等等。如在学习食疗方设计烹制的过程中,以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学生设计和实施,必须至少完成一个食疗方的设计,包括食疗方的名称、选用的食材(主料和配料)、功效、理论依据、烹调方法,对整个设计过程、烹制的步骤进行录像演示,最终形成一份作品展示。对于葡萄酒的酿造,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制作,学生除了提交实践报告外,还会举办“品酒会”来展示、品鉴每位同学学习的成果——葡萄酒,这些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果,同时积极给予放置在开放、主动、大众学习环境中进行,容易赢得同学们的认可、肯定,促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地位,驱动其学习。
(4)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附属的内驱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接纳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肯定学生的解答,给予积极表扬和肯定,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不断优化自身品质,对学生学习起到调节、感召、激励和榜样作用,认识到取得好成绩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医饮食调护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认知结构同化论优化教学内容,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改革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树立中医饮食调护的护理理念,掌握中医饮食调护的方法,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临床、生活的饮食指导做好充分的准备。
[1] 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动力机制对教育教学的一点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4(78):238-239.
[2] 郭瑞华.中医饮食调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