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义体育理论思辨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5 03:09王彦飞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增强体质体质理论

王彦飞

(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杜光友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真义体育理论是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体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得到充分更新与发展后所形成的体育思想流派。“真义体育”一词最早由林笑峰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在我国对于体育概念的认识和体育本质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与混乱而提出。林笑峰先生所提出的真义体育旨在体育之本义的体育,所谓的真义体育主要是指完善人类身体之教育的体育,亦或指增强体质的教育,部分学者也将其称为狭义体育亦或是小体育。这一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与大体育教学理论形成针锋相对的辩论局面,大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狭义体育教学理论中所指的教育,而是涵盖了教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等3大体系。把体育单纯的理解为增强体质的身体教育,则不利于体育的向前发展,这一理论点得到了我国1995年所编写的体育法支持。这2大思想流派的博弈,开阔了国人体育概念与体育本质的研究思路,向前推进了国人对于体育概念和体育本质的认识,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及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起到推进作用。

1 真义体育理论溯源

真义体育理论重点强调体育的本真是增强体质,反对一切非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从某种角度将体育教育等同于体质教育。真义体育观中的体质教育最早可溯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体育运动,如柏拉图曾指出:体操 (体育)是指一起健身运动和健身术。无论是健身运动还是健身术,其根本目的还是指向体质,旨在增强作战士兵的身体素质,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古希腊覆灭后,欧洲体育进入低谷期,直至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在研究人、重视人的人文主义号召下,重塑古希腊对于人和人体的热爱,主要是为反对中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天主教对人体的鄙视与迫害,反对身体与灵魂的二元论以及教会学校对体育运动的漠视与冷淡,加快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步伐。较早期的代表人物为薄伽丘和比特拉特,后成体系于卢梭。卢梭在其名著 《爱弥儿》中,大胆论述了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促进作用,以及体育对人类 (爱弥儿)的教育意义。卢梭较早的、系统的提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继卢梭之后体质教育理论发展于英国的洛克,其认为通过体育可以获得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并将体质基础论提高到一定高度,认为良好的体质是工作、幸福、出人头地等的先决条件,丰富了体育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卢梭与洛克之后德国与瑞典为了满足侵略与反侵略的国家意志,把体育重新拉回 “斯巴达时期”,使文艺复兴后建立起来的体育是教育人的重要手段这一教学理论被抛弃,转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还是单纯的强调体质论。“随着16~17世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步,特别是血液循环的发现,使人类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体育对于人体体质增强的机理,推动了体育运动进入学校的进程。”[1]19世纪美国的新体育理论,更加丰富了体育的教育论,认为体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想道德进行教育,使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化。“20世纪体质教育论由日本传入我国,并被当时的清政府所采纳”,[2]掀起了名扬一时的 “兵操”,使军国主义盛行,旨在对国人进行体质教育,增强国人的身体素质,后被国民党所执行的自然体育所取代,新中国成立后体质教育论再次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升格为真义体育理论。

2 真义体育理论思辨

真义体育理论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身体教育,这从 “体育”一词上便可看出, “体”便是身体,“育”就是教育,“育”是身体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体”则是 “育”的手段与形式,体育则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教育。因此,真义体育理论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体质教育 (国外称为身体教育)。“人类早期的体育和早期的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对体质进行影响,这是历史的原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3]在物质尚未丰富的时期,生存对于身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对于身体的要求则相对严格,对于精神的享受则相对较少,因此自古世人便非常重视体质的保持与增强,将体质教育与人的生存相联系。因此,体质教育被列为体育课程内容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时至今日,虽然体育的功能呈放射状发展,又增加了很多新功能,但其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依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增强体质。

“欧美各国早期的体育教学理论基本都是体质教育论。”[4]这是因为大体育教学理论中的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还没有形成体系与规模,因此,许多学者在谈及体育时强调应追根溯源,强调体质教育。真义体育所强调肃清体育中非真义的部分,即体质之外的部分,是对原有体育本真的坚持。从某种角度上看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及体育的发展问题。诚然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部分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也使一些原有的事物的功能被进一步挖掘与被认识。体育这一现象在近代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内容新发展 (如英国的户外运动以及在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催生下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期体育运动的本质与核心主要是体现在体质和体格上,这是由体育的特点和存在形式所决定的。”[5]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育又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功能,其在社会中的存在形式也发生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还用原始的眼光看体育,则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

体育如同一颗大树,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国外多数学者认为体育起源于悦神的祭祀)。人类早期便已经认识到体质的强壮与生存、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为更好的生存与生产开始了采集、捕猎以及保卫家园的战争,这些均需要早期人类具备良好的体质,并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质开始了原始体育教育。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类的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对于体质的依赖程度大不如前。体育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开始展现出许多新功能和现象,在社会中的存在形式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等。目前又出现了许多 “枝条”,如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这是社会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必然。

3 真义体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01年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后,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也由单一走向多元,以往的体育教学只是单纯的强调对学生的身体加以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增强体质这一目的任务,体育教师便会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清楚在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强度来发展学生的体质。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练习的程度与负荷很难掌控,也有很多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为运动员,进行非人性化教学,易走向工具理性的误区。但2001年之前学生的体质要优于当前教改后的学生体质,看看体育场上猝死的大学生,看看开学典礼上晕倒的初中生,长此以往我国的学生体质将会更加严重的下滑。学校开设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为国家培养身体素质优良的接班人,而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那些教学中不科学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基层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指出更加科学、更加优秀、更加简单的工作方法,要坚持多年来体育教学过程中优秀经验的总结,改掉教学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而多年来基层教师所总结出的教学经验便是体质教育,便是真义体育。

“学校体育教育的真义就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6]而当今体育教学确实兼顾到学生的利益,也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体育的场地与设施也更加先进,评价主体也多元化了,但学生的体质却越来越差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体育教学目的与目标过于泛化,体育教师对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体育教学的重点吃不透,盲目追求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而把多年来先辈所总结的优良传统弃之不顾。教改后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情义表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一系列的目标,搞的一线教师根本不清楚应该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这样下去其实是对体育的真义进行弱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实体育活动本身有很多功能与属性,如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手段,是增强意志品质的工具,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在学生进行体育练习过程中没必要特意去夸大这些属性与功能的增强,只需正常进行体质教学便可,而在正常的体质锻炼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些与体育相关的能力学生自然也会习得,进而发展其能力。哲学中强调要抓主要矛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工作重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重点内容是什么?国家、学校、家长最想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什么?首先便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其次才可能会是发展意志品质,增强交往能力等等,这是现代学校体育存在的基础。

第八次教改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体质教育依然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线和核心工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放弃身体活动这一特点,放弃增强体质这一目的则体育活动便不再是体育了,如在体育教学中过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如名扬一时的大变活鱼、“快乐体育”等等,这些都是背离体育教学的核心目的的教学,亦可以称之为伪体育教学。这种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危害极大,易使体育教学走向歧途,向轻体育化方向发展,背离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放弃了体育教学的核心目的。诚然,体育的功能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其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绝不能被抛弃,如失去体育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也便失去了体育存在的意义。笔者主张在研究当前体育本质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历史的继承与研究,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汲取优秀能量,在体育的发展史中汲取辩证精华。

在以体质教育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住增强体质与娱乐身心之间的平衡点,易把学生视为运动员,易忽视学生的感受,进行相对专业的培养与训练。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质能够实现提高,但易使体育教学陷入工具化的教学误区,忽视学生的人文情怀,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因不能承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困苦,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情绪。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体质,又不让学生感到厌烦,这是每个体育教师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都不应该放弃体质教育,因为这才是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假如体育教学不再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了,则体育教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4 结语

只有研究与了解体育的真义,抓住体育教学的重点与根本任务,理清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发展学生的素质的方向,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增强体质这一主线,才能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当前的学校体育,使体育教学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体质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者。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 [M].北京: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2004.

[3]T·胡森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M].江山野 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王恩溥 .六十年前的体育活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 (3)[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5]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王华倬 .中国近代体育课程史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增强体质体质理论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