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健康
(西安航空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77)
“‘梦’,带给人们的是无穷的遐想和无限的憧憬。个人有梦想才有动力,民族有梦想才能腾飞,国家有梦想才会强大。”[1]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对中国梦作了阐释:“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此后,他又在不同的场合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现时代全国人民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一宏伟愿景的共同期盼,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梦作为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以来至今17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既记录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也涵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断奋进抗争、追寻梦想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典型读本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篇就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3]《纲要》作为揭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课程,既记录了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又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进程。
1840年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也击碎了大清王朝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迷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总共发动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侵华战争,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总共有6次,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三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他们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手段,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疯狂侵占中国领土,极力在中国扩展势力范围,勒索巨额赔款,劫掠大量财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并从精神上进行殖民奴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被割让,帝国主义列强仅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勒索到的赔款就达14亿两白银之多,而且还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各种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战争罪行。可以说,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次次侵华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野蛮罪行罄竹难书,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家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曾经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谱写了一曲曲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爱国主义历史篇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第一,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义和团运动——近代农民阶级的救国道路探索。发生于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历时14年,波及18个省,起义军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颁布了彻底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土地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具有浓厚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色彩的《资政新篇》,彰显了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和探索。1900年,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起于山东,席卷京津,数月间波及长城内外、黄河两岸。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由于农民阶级终究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这些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不可能找到一条真正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正确道路。
第二,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曾国藩等的“洋务运动”——近代地主阶级的救国道路探索。19世纪初,面对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林则徐、魏源、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维新派开始研究外国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途径。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的侵略,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中国的先河。19世纪60年代,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主张引进和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他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张以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辅之以西方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由此开始大力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试图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但是由于洋务派自身具有的浓厚封建性和在对外关系中的严重依赖性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腐朽性等缺陷,他们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洋务派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第三,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资产阶级的救国道路探索。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特别是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设学堂、办报纸、办学会、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宣传维新主张;并且先后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即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挽救民族危亡,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残酷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统治,扫除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制度障碍。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但是由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许多弱点和缺陷,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梦想破灭了。
第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道路探索和实践。在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苦苦探索而又屡屡受挫、陷入苦闷彷徨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天然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的基础上,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我们缺乏实际建设经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存在偏差,曾经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又犯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但是我们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也是毋容置疑的:在政治上,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在经济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旧中国经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在科技上,“两弹一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外交上,恢复了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合法席位,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等等。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5]。
第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正式开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段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卓有成效地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当今世界形势客观分析和中国现实国情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梦概念,更加激起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激情。
如前所述,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追梦史。由于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和具体实践都没有取得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共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个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6]这个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继续沿着前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积极认同和践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了解中国人民为实现百年中国梦而艰辛求索和不懈奋斗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在《纲要》课教学中对青年学生加强中国梦的教育。那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施:
第一,在专题教学中渗透中国梦。《纲要》课可以围绕中国梦来设计专题教学,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和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民族复兴的主线,将中国梦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将教材内容设计成5个教学专题。一是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即主要概述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导致中国积贫积弱以及中国人民民族复兴意识的觉醒。二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抗争中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求索,即主要讲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得与失、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的兴与衰、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功与过和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三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即主要讲述中国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四是中国梦产生的萌芽,即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启和实践探索。五是中国梦的实现道路,即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第二,在多媒体教学中感悟中国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和信息量大等特点,这一手段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课以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以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在讲授“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时,可以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屠城血证》和《黑太阳731》等影片,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也强烈地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感;在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复兴之路》等影片,让学生感悟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中探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轨迹。总之,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感悟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手段,又为宣传中国梦营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理解中国梦。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和不懈努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社区,开展中国梦的宣讲,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重大事件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专题讨论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和热烈讨论中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践行者和有生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7]青年学生是最有激情、有梦想、有追求的一代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大学生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砥砺和完善自身道德品质,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与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统一起来,将小我的实现与大我的实现结合起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才能在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人生历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意义,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人生舞台上演奏出华彩的青春乐章。
[1] 雷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中国梦要找准关键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4(3):53-55.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张菊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47-48.
[6] 习近平.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7] 习近平.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