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德两国应用技术高校的发展策略

2014-03-25 19:39陈以藏王全林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德国

陈以藏,王全林

20世纪6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原有的产业不断升级,新的产业不断涌现。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显得相对短缺。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均无例外。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的腾飞,而产业结构的改变势必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这些均迫使包括英国和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对其原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的巨变之一就是其更直接、更鲜明地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应用型高校的兴起与发展。虽为两个国家,但他们在发展应用型技术高校的策略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由一味地模仿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向实现自己的独立办学方向前行。

一、办学定位的转型——转型的向导

高等教育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市场,面向市场办学,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主动与社会建立并保持密切的联系,是高等教育发挥自身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它学院的计划》白皮书,将包括布莱德福、巴思在内的8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将90多所独立学院整合为若干多科技术学院,成为与传统大学平起平坐的高等院校。1987年英国国会颁布了《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强调高校要同工商企业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由此指明了英国这一类高校的新的办学定位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1991年,英国颁布了《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的法令和《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法》,允许34所多科技术学院更名为大学、拥有与大学相等地位、有自主颁发学位的权力。1992年英国议会通过《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同意多科技术学院更名为大学,享有同传统大学相等的包括自行颁授学位在内的各项权力。1992年英国34所多科技术学院全部更名为大学,成为‘1992年后大学’(post-1992 universities)。”[1]

德国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在于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但随着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这一办学定位已经不适应社会的新需求。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和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相对于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功能和办学目标就显得单一而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到了60年代末,产业界对于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层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受到这一时期其他欧洲共同体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升级的影响,故在1969—1971年,德国将原有的工业设计高级专科学校、工程师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为应用科技大学,这种大学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1976年和1985年由德国联邦会议通过的《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大学的任务和目标,使其负担起各自的使命,同时也明确规定这种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和价值的等同,应用科技大学由此诞生。

无论是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还是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在原有的应用性比较强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上整合升格而成,为了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地位,两国都从立法的角度规定应用型高校与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平等地位,以改变人们对应用型高校的偏见。其次,两国在创办应用型高校之初,就明确规定其办学方向和定位。在办学定位上,英德两国有其特有的优势:两国的应用技术高校本身就是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而其高等教育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困难较小,比较容易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在办学定位上,由模仿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向独立应用型转型,是应用型高校成功发展的先导。

二、专业设置转型——转型的具体落实

无论是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还是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并非一成不变,在专业设置上都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既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能使其借助企业的优势,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保持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主要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的,而许多专业都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所未曾设置的,这样就填补的人才市场的空缺,既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也为学校自身的定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英国的利兹和利物浦等多科技术学院设置了管理、服务及经济类等若干新兴学科专业。伯明翰多科技术学院设有建筑环境、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教育、商业、艺术与设计、音乐等若干学科专业群。谢菲尔德多科技术学院设有商业和管理、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环境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专业。其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则每年招生;而一般的专业,则隔一两年再招生;若某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则立即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停止招生[1]。

20世纪90年代,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增多,一些新兴的专业得以发展。这些专业主要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如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专业。但应用性专业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的基本准则[2]。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而这种专业设置与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的,换言之,其专业设置是其办学定位的具体落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经济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产业也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改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也非固定不变,而是也随之进行调整。如于1971年改建而成的德国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其当初的特色专业为工程机械。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成为了主导产业。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新的专业,如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而这些专业又都是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2]。

同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与地方经济进行紧密的结合。“例如,在汽车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如奔驰公司总部所在的斯图加特地区和大众集团所在的沃尔斯堡,当地的应用技术大学都以工程制造、电子、汽车专业为特色。”[3]又如,德国的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就位于港口城市,这里船舶制造业发达,同时,该市也是欧洲空中客车生产基地之一。由此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就大力发展船舶制造、航海技术、航空科技等特色专业。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之所以与当地企业密切结合,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学习到真正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此外,企业与大学的密切联系,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大学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优势来解决企业出现的现实问题,有利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做到企业与大学的双赢。

由此观之,英德两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一致的,换言之,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此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如此之举措使这类高校深深地打上了“应用性”的烙印。此外,两国的应用型大学均面向地方,具有地方性,这就使各地的应用型大学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地,因地制宜办学,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从而具有专业优势。同时,各地应用型大学有其地方企业的师资力量的支持,从而能够解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尤其是实践教师的不足。此外,地方性也能为学生的开展实践提供便利。总之,英德两国应用技术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性、应用性和地方性是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和定型发展的具体实现。

三、教学模式的转型——转型的条件支撑

应用技术大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应用性,即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这类人才不需要浓厚的学术素养和高深的知识体系,但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这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特点之一。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之外,教学模式的转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条件,若不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的转型,仍旧采取学术型大学的教学模式,虽名为应用技术高校,但则培养的可能仍旧属于学术型人才,其实践性不一定很强。

突出实践教学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的共同点。首先,实践性课程在两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注重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实习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习更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有效方式。最后,毕业设计也与实践应用密接结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有60%至70%的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通常就是该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3]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既得到大学老师的指导,也得到企业相关领域专家或技术人员的指导。此外,对于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些论文或设计的选题是否与企业的实际问题密切相连。

除此之外,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变革也是英德两国应用型高校转型成功的法宝之一。两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均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在大学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主要教授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简要介绍该专业领域的总体概况。而与学术型大学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学术型大学的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为了使学生适应科研的要求,为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师资队伍转型——转型的保障

不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英德两国应用型大学的成功保障,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和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均有许多共同之处。即高度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主要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教师,这些人富有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能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实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一举措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通过其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自己转型发展: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更要有熟悉指导学生实习的技术和本领。为此实现教师的转型发展,多科技术学院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的学习,同时了解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于所聘请的教师有特殊的要求: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必须先在企业工作3至5年,并在有关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然后才能够在学校任教[2],这样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不但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传授知识,也能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保证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德国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给学生上课。同时,大学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方面的信息,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这样可以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英德两国的应用型高校具有很多相同的发展背景和成功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发展的规律性:两国的应用型高校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和社会对于既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在原有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基础上整合升格而建立起来的。其办学定位的特定转向、专业设置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以及教师队伍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转型,对于应用型高校的顺利和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英德两国的应用技术高校在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树立了典范,两国应用技术高校的成功之道也为我国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杜才平.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2]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

[3]西安邮电大学发展规划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借鉴[DB/OL].http://dpd.xupt.edu.cn/shownews.aspd=373.2014-7-2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德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德国弃煤的烦恼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