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
〔本刊讯〕为准确掌握全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2013年对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草原生产力及利用状况、灾害情况、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
监测工作由内蒙古农牧业厅负责,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局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承担遥感技术服务,内蒙古草原工作站负责鼠虫害监测及人工草地、青贮饲草饲料统计工作,盟市、旗县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草原工作站负责地面监测及数据汇总上报工作,农牧业厅畜牧处、种植业管理处对监测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做好2013年草原监测工作,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监测任务,编制了《2013年内蒙古草原资源监测实施方案》。为确保地面监测质量,对全区监测业务骨干开展了技术培训。监测范围涉及12个盟市67个旗县,参加人员500余人,调查总行程近10万公里,共调查样地1288个,草食家畜饲料结构调查438份,工程生态效益对比样地325组;草原虫害样方1664个,草原鼠害样方1202个。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结合地面监测和入户调查数据,按不同区域与草地类型建立估产模型,测算全区天然草原牧草产量,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监测结果进行会商,形成了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监测结果如下:
草原植被生长属上好年份。2013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10%,平均高度25.22厘米,略好于上年。
草原生产能力略有提高。全区天然草原牧草生长高峰期平均干草单产为64.54公斤/亩,总产量7260.66万吨。与2012年相比,平均干草产量提高4.18公斤/亩,总产量增加470.71万吨干草。
全区冷季可食饲草总储量为3678.88万吨干草,冷季总适宜载畜量7663.78万绵羊单位,与2012年相比,饲草总储量增加了52.61万吨干草,适宜载畜量增加了149.57万绵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明显。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实施后,43%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50%基本保持不变,7%有所下降。78%项目区地上生物量有不同程度增加,12%基本持平,10%项目区地上生物量减少。
退牧还草工程及沙源治理项目区成效明显。退牧还草工程区与非工程区相比,植被高度平均高出8.79厘米,盖度高出11.83个百分点,干草产量高出27.36公斤/亩。
沙源治理重点监测旗县与建设初期2001年相比,镶黄旗、正蓝旗、苏尼特右旗植被盖度提高6.00~15.00个百分点,平均干草产量增幅为5.97~29.30公斤/亩。监测区内明沙面积逐渐减少,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23.00%~38.30%。
草原利用状况有较大改善。六月末牲畜存栏数13407.97万绵羊单位,冷季出栏后,全区平均牲畜超载率9.56%,较上年下降了1.63个百分点。
草原鼠虫害仍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7522.56万亩,较上年减少1027.74万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9155.24万亩,较上年减少2173.86万亩。
草原火灾有所下降。2013年,全区共发生草原火灾30起,受害面积45.86万亩,与去年相比,火灾次数减少1起,受害面积减少136.4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