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宇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1)
内蒙古西部植物多样性的调研情况、分析、建议
董恒宇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1)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区域野生、珍稀、特有濒危植物资源的调研,提出了这些种质资源对北方天然草原、湿地、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的稳定、修复改良、畜牧业生产、生态安全保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并阐述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西部;植物;多样性;调研
内蒙古西部地域广阔,地质历史古老,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8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几千万年以来,内蒙古野生植物在“适者生存”的进化中形成了适应北部干旱、寒冷、盐碱、多风的环境,这些种质资源对北方天然草原、湿地、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修复改良、载畜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安全保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此外,由于生长于干旱和贫瘠的环境中,这些天然植物形成了独特的生化成分和形态特征,构成了独特的食用、药用、工业用、城市景观利用、旅游观光等实用价值。但是,目前这些天然地贮存于大自然环境中珍贵的种质资源,仍没有系统地进行人工保存和分类,因而缺乏对其品系、适用性、资源性、遗传性等方面的认识。
野生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是发展现代生态草业、畜牧业、中蒙医药产业、沙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内蒙古西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保存着一些古地中海第三纪残遗植物物种和特有种属,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植物种质基因库中的“大熊猫”。目前它们已处于濒危状态,稍不留意就会从自然界消失灭绝。因此,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现存的野生植物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建设意义重大。
201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草原、林地、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强化沙漠沙地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
1.1沙地柏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复合生态功能
灌木林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主体,位于毛乌素沙地的沙地柏自然保护区形成于中生代的鄂尔多斯构造剥蚀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的乌审洼地中,具有典型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天然沙地柏灌丛生态系统特征。该区域年降水340毫米左右,具有干旱区水文地质特点。由于沙地的自身特点,毛乌素沙地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据水文地质部门勘察测量,仅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达1,203亿吨。因此,应将毛乌素沙地看作天然的巨大水库,是我区现在与未来重要的资源财富。该保护区还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凸显其生态安全战略意义。
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600公顷,是我国唯一长势较好的沙地柏天然灌丛,也是十分珍贵的沙地灌木林资源。该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有植物种类394种,动物种类25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沙地柏具有植被盖度极高,耐旱、耐盐碱、固沙、常绿及其形态特殊性等生态型特点,在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绿化等生态工程中经常使用,其“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绿色原料,对蔬菜及粮食杀虫灭菌的天然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沙地柏也是沙漠中理想“碳汇林”,是西部重要的碳汇资源。此外,沙地柏也是当地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的重要用品。
1.2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是我国8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一个东起毛乌素沙地西缘,西至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南邻祁连山北侧,北抵蒙古戈壁阿尔泰山南缘的干旱区,其核心区为贺兰山及其东、西毗邻地区。本区地貌以高原为主,属蒙古高原的西南部。高原内沙漠、戈壁、石质残丘与山地相间分布。在辽阔坦荡的高原面上,从西南向东北展布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西北部为平缓的戈壁。黄河从南向北纵贯全境,与贺兰山一起,共同构成本区自然分界线。
本区高平原地带性植被从东向西,随着降雨的减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东部的西鄂尔多斯高原是以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或沙生针茅(S.glareosa)为主的荒漠草原;中部贺兰山西侧为红沙(Reaumuria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或藏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与多年生草本组成的草原化荒漠群落;西部、北部是以稀疏的红沙、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为主的典型荒漠。
该地区虽然气候干旱、环境严酷且生态脆弱,但悠久的地质历史使其成为内蒙古高原特有野生植物分布中心,是我国8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仅有2个),是亚洲大陆中部干旱荒漠区特有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区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宝库。这里集中了我国及亚洲大陆中部干旱荒漠区一些古老的植物残遗类群,多为非常珍稀的第三纪古地中海干旱植物的后裔。目前发现野生维管植物91科381属939种和32个变种(含贺兰山)中有100多个当地特有种,占当地野生维管植物近12%。其中有当地特有亚科:四合木亚科(Tetraenoideae);5个当地特有属:四合木属(Tetraena)、绵刺属(Potaninia)、革苞菊属(Tugarinovia)、百花蒿属(Stilpnolepis)和沙芥属(Pugionium);2个亚洲中部荒漠特有属: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和紊蒿属(Elachanthemum)。这7个当地或近当地特有属奠定了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国西北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位,并成为中国北方当地特有属最集中分布的地区。特别是斑子麻黄(Ephedrarhytidosperma)、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ordosicum)、绵刺(Potaniniamongolica)、蒙古扁桃(Prunus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us)、长叶红沙(Reaumuricatrigyma)、戈壁短舌菊(Brachanthemumgobicum)可形成该地区的特有群落,成为亚洲荒漠最具特色之处。这些特有野生植物对于揭示中国北方及亚洲大陆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同时,许多植物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如四合木含丰富的油脂,是极好的生物燃料;半日花可能是块菌的重要共生植物;绵刺是阿拉善地区的重要牧草。此外,该地区还是我国重要药用植物甘草和肉苁蓉的主要分布区。
1.3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植物资源宝库
贺兰山是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核心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著名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名山,也是银川平原的屏障,阿拉善高原的水源涵养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东缘和宁夏银川平原的西侧,西坡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东坡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体近南北走向,绵延约270km,东西宽约20-40km,最高峰海拔3556.1m。
贺兰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气候和植被分界线,以东主要是草原气候和草原植被,以西则是荒漠气候和荒漠植被。贺兰山还是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华北植物区系的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塑造了贺兰山独特的植物类群,是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植物资源宝库。目前发现贺兰山有维管植物87科357属788个种和28个变种。其中特有与近特有种为61种,占维管植物全部物种的7.5%。这些特有类群主要分布于山体内部,多为晚近分化的新特有类群,是西北地区新特有类群的分化中心之一。这些新特有类群的分化,是与其长期的孤立演化密切相关的。这些山地,周围被荒漠包围,周边地区气候干旱,而山地,特别是高大的贺兰山,由于其山地效应,降水略有增加,成为荒漠中的“孤岛”,不仅大大丰富了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促使了新类群的分化。
1.4内蒙古沙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蒙古有沙生植物48科,177属,378种。荒漠、沙漠、沙地、沙化土地生长的沙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沙生植物的许多生物潜能和资源价值尚未为人所知,因此具有自身的后发优势。沙地野生植物是中草药的重要来源,据统计,仅毛乌素沙地药用植物就达200余种,价值较高、分布较广的除麻黄、甘草、枸杞、远志、黄芩、知母、列当、锁阳等传统药材外,沙棘、白刺、黄精、白龙串菜、地梢瓜、土三七、杠柳、蕊芭、马蔺、白山蓟、狭叶益母草、细叶柴胡、细叶小蘖、狭叶歧繁缕等药用植物,已成为重要的药品原料。毛乌素沙地目前已知具有开发价值的抑菌、杀虫植物有紫穗槐、沙地柏、牛心朴、沙冬青、苦豆子、乳浆大戟、百花蒿、苦参等数十种之多。从野生植物中提取分离新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是开发新农药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其所含的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毒蛋白、有机酸等成分对各类生物具有高生物活性,可以开发为无公害农药、医药、兽药、日化产品及特殊功能的添加剂等。沙地植物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沙柳、乌柳、芨芨草等是编织、造纸、人造板业的重要原料。许多沙生植物不但是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也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
2.1西鄂尔多斯植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地区的古老、珍稀特有植物,分布区域狭窄。近年来尽管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然而由于工矿企业的大面积开发,部分保护区遭受蚕食,大气、土壤等环境遭到污染,导致这些特有植物资源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四合木、半日花已处濒危状态。同时其他珍稀物种如绵刺、革苞菊、蒙古扁桃等个体数量下降,野生肉苁蓉、甘草等生物资源也在减少。
2.2贺兰山珍稀、特有植物保护问题
贺兰山经过几十年的封山育林,植被得到了很好保护和发展,是我国保护最好的山地保护区。但毕竟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天气较多,一旦发生火情很容易快速蔓延,而且贺兰山山势陡峭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要特别严防发生大的火灾以免给当地的动、植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此外,保护区科研监测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缺少,导致资源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同时,珍稀、特有物种保护尚须确立项目支撑。
2.3沙地柏自然分布区主要生态功能亟待恢复
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的植被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植被建设,其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2%左右。遥感监测数据表明,流动沙地面积在波动中下降,1988年、2002年和2011年其面积分别为17.25%、17.2%、7.19%。可见进入本世纪后,沙漠化已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此同时,水体占毛乌素总面积分别为0.88%、0.9%和0.6%,草甸所占面积分别为3.2%、3.3%、1.6%,可见标志地下水量的这些低湿地数量有所下降。毛乌素沙地处于我国北方降水稀少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虽然2010年以来该地区降水较多,但不排除发生大面积干旱的可能,应预防干旱年份沙地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植被类型水分亏缺以及由此引发大面积的人工林衰退。
毛乌素沙地地下储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各种矿产资源,随着开采面的扩大,要高度警惕毛乌素沙漠地段矿产开发所引发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防止造成植被涵养水层的破坏及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毛乌素沙地柏自然分布区内耕作、放牧、樵采薪材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对沙地灌丛草原生态系统的管护造成非常大的困难。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沙地柏群落的天然更新复壮和防风固沙功能,加速沙地灌丛的消亡。
此外,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科技创新瓶颈制约着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2.4沙生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滞后
沙漠和沙地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既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也是维系全国生态安全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沙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利用仍比较滞后,可利用生物资源缺乏科学论证。有些种类则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未能有效利用,任其自生自灭。有些地区发展特色生物资源产业不能因地制宜,造成了不良的生态后果。
许多地区沙地植物资源优势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或尚未被充分发掘利用。相关产业基础薄弱,综合利用程度低,深加工开发滞后,市场没有拓宽,从而限制了开发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传统野生药材种类被非法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研究野生沙生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科学地发展沙草产业。
3.1建立荒漠区定位研究基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目前尚无国家级生态系统研究站,建议在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这一世界独有荒漠区建立首个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基地。深入开展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力开展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设立出版基金,资助荒漠区植物名录和荒漠区植被等专著出版,进而也为政府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服务。
3.2建立灌木林“碳汇”示范基地,完善生产体系
合理规划和建立人工灌木林“碳汇”研究示范基地。二氧化碳生物减排的成本是工业减排的1/30。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角度,科学监测植被碳储备量的长期动态变化、增强碳固持能力。示范基地无疑是荒漠和沙地天然林地“碳汇”动态监测研究的典型研究样地。从确立荒漠植被碳汇交易标准的角度,认识西部荒漠区灌木人工林“碳汇”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沙漠、沙地灌木林“碳汇”的监测和计量方法,建立指导性的荒漠地区灌木林“碳汇”示范基地生产体系,为碳交易奠定科研基础。民盟内蒙古区委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已在毛乌素沙地沙地柏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民主同盟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生态研究保护开发基地”,建议支持类似研究项目。
3.3建议将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刻认识到荒漠区沙地柏天然群落生态保护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价值。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型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更加凸显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的生态学地位。从水源涵养的方面来说,植被生态系统循环的优良好坏,直接影响到植被分布区的地下和地表的持水能力。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康巴什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供应。由自治区级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地确保鄂尔多斯地区特别是康巴什今后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4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西鄂尔多斯-贺兰山-东阿拉善地区虽然目前在环境保护与治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基础仍很薄弱,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仍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加大保护力度,巩固保护成果。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管理亟待加强,确保四合木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境安全。在重点保护区如:贺兰山、龙首山、东阿拉善和西鄂尔多斯继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同时要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等生态监测力度,建立珍稀、濒危物种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此外,加大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项目的投入与开展,以项目为支撑加大保护力度。
3.5促进新型绿色沙生植物资源产业科学发展
遵循钱学森先生沙草产业理论,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沙草产业,“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将林草沙三业结合,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同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的三条原则,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
第一,提升沙生植物资源利用水平。沙漠地区可充分合理利用含水沙漠和沿黄河区位水资源条件优势,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有效地利用各种水源,推广使用节水技术,研究开发草、灌、林、果、药材、菌类、藻类的高效种植技术,开展灌木林平茬复壮技术和野生植物扦插繁育技术的科学推广发。应当积极鼓励建设沙生植物资源库和沙生特色植物园,保存特有珍稀濒危生物基因。
第二,重点抓好沙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种植,如防风固沙绿化植物(梭梭、白刺、沙棘、沙地柏、沙冬青、蒙古扁桃)、药用植物(苁蓉、锁阳、苦豆子、甘草、疯草)、能源和油料植物(沙柳、山杏、文冠果)、优质牧草(柠条、沙葱、紫花苜蓿)及葡萄等各类经济果木,延伸新型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和高效经营,探索梭梭-苁蓉、白刺-锁阳、半日花-块菌,以及和特有能源微藻的科技性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推动效益型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加强沙生野生植物资源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延伸新型绿色产业链。采取“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利用特有沙生植物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体系,走政府统筹规划、贸工农一体化、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产业化之路,延伸生物资源及生物化工的产业链。建立科研试验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和新型绿色产业,成为产业转型新方向和经济发展新亮点,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区增税的积极效果。
Q16
A
2095—5952(2014)01—0003—05
2014-03-05
董恒宇(1956-),男,山西河津人,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