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弘扬草原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王 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草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十二五”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草原保护建设及草原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区牧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大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力度,弘扬草原文化,汇聚古今智慧,是巩固和扩大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的需要,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牧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观念和物质手段的历史性积淀,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和历史连续性等特征。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适应草原生态环境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就的草原民族吃苦耐劳、勇敢智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品格和自强不息、勇于变革、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以及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出了草原人民豪放大气、包容大度和博大胸怀的气度。草原文化是多元复合型文化,其中主要包涵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以天地人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崇尚自然,具有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经过上千年的适应与演变,形成了天地人和谐共荣的理念。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自觉地把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标准。在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游牧生活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蒙古族文化的历史性创造。其中蕴含着深邃的生态意识,具有高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游牧生产方式可以保证草原的更新繁育,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演化与宝贵基因资源的相对稳定。巡游放牧条件下的草原,十分接近自然演变状态,成为家畜适度繁育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与资源保障。
草原是具有可更新机制的自然生态系统,由绿色植物种群与其它生物多样性成分以及复杂的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并形成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自然演替顶级。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家畜放牧采食率比较均匀,对草原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干扰不是很强烈,草原自然演变的机制没有得到大的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保持着和谐的组织生态过程,构成了家畜充足的营养资源和良好的营养组合。千百年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形象的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自然和谐的演变状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冲击,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面临着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自然灾害、贫困、疾病等诸多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等阶段性原因,造成了草原退化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草原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认识不足,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滞后。全区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总体水平偏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草原文化建设的要求、与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政策措施滞后。长期以来,草原及草原文化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二是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技术滞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善,草原文化的精髓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许多先进的保护建设适用技术和文化理念没有得到充分宣传、推广和运用。三是草原执法监管滞后。一些地区草原监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监督和打击各种草原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草原牧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落后,制约着草原牧区经济发展。草原文化崇尚自然,天地人和谐共荣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扬,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仍存在,草原投入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持续增加,但由于草原牧区面积大,历史欠账多,投资总量仍显严重不足。目前,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及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草原沙化、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草原的脆弱性是永恒的,决定了草原只能够科学合理的适度利用,任何超越草原承载能力的开发利用,都会对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干旱,草原合理利用存在的差距,加之非法开垦草原,挖药材、采矿等问题,草原“三化”问题仍很严重。
3.4 草原畜牧业发展需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并逐渐趋于刚性化。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超载过牧掠夺式利用草原现象依然存在。
总体看,我区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的保护建设、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农村牧区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方向。内蒙古是草原大省,草原是我区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主体。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主产区。草原既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说,草原是保生态、保供给、保农牧民增收致富、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为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加快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都已具备,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合力推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草原文化,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永续利用的思路,进一步扩大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保护建设范围,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更加注重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和三化土地治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更加注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更加注重草原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从“人、草、畜”三维角度出发,统筹规划牧区生态、生产、生活的扶持发展政策,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草原文化的新实力转化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实现富民强区、绿色发展、长治久安的新举措。
——针对草原生态持续退化,草原文化资源面临被破坏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快草原生态治理步伐,加大弘扬草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特质。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发挥农牧民群众保护建设草原的自觉性,认真实施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做强做大牧草产业,大幅度增加草原鼠虫害防治投入,提高防治比例,提升监测水平,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和执法监督,严禁开垦破坏草原的歪风。继续促进草原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建设草原生态文明、推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针对当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应加快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草原生态保护与现代畜牧业建设统一起来,加快现代牧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建立起一大批以现代资本、物质、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以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以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牧草产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实现牧草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小建设,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作用。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落实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要求,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要继续加大牲畜棚圈、青贮窖、储草棚、改良畜种、生产机械和燃油补贴扶持力度,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草原增绿、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推进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针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的现实,应加快改善草原牧区民生。扩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范围,提高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牧民适应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技能,积极推动牧民转移就业,增加牧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牧区。
S8-1;S812.5
A
2095—5952(2014)01—0016—03
2014-02-15
王 坚(196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从事草原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