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刘丽娟,杨官却
(1.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转变*
王 斌1,刘丽娟2,杨官却1
(1.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受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使得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方式十分迫切地需要转变与创新。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理论灌输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生活化过程;开拓网络思想理论灌输的空间,采用多样化灌输方法的实践路径,能适应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发展,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转变,进而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转变
理论灌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时代性的现实背景,又具有动态的实践指向。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开放多元、主体性意识加强、语言表达独特、质疑精神浓重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以往的理论灌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因而,如何转变与创新思想理论灌输的理念和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20世纪初,俄国经济派“自发论”大行其道,经济派认为工人会自发、自觉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而列宁则主张“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从外面”灌输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从经济斗争外面”向工人灌输他们之前不清楚和没有掌握的先进意识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意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理论灌输,工人才能提升无产阶级的理论水平和革命的自觉性,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武装自己,才能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责任。因此,灌输的本质是思想理论的系统化教育和宣传,它既有其内容的规定性,又有其形式的多样性,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新时期,大学生作为思想理论灌输的对象,他们的思想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这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转变与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此,理论灌输必须随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发展而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思想方面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征。这些新特征对思想理论灌输的方式形成了挑战,转变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灌输成为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的思想开放多元
大学生生长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及成长环境宽松的新时代,享受着系统的教育资源,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思想开放多元。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后,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意味着大学生理解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为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更加崇尚自由和个性,他们不愿成为旧式、传统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和时代的传声筒,而是以“自我”的思想为准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灌输的理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二)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不断加强。大学生强调自我的主体性,善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通过张扬不羁的个性,来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一方面,以网络信息为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能获得生长的土壤,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填鸭式”灌输的信息,而是主动获取系统的信息,自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还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这为两者间的对话交流创建了契合点。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提升,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辩证全面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不再是非此即彼地进行简单评判,因而,也不会盲目赞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灌输的观点和内容。
(三)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特
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无疑是大学生最显著的新特征之一,它所拥有的吸引力符号,是大学生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辨认的标志。大学生语言表达的独特性表现在口语化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大学生通过搞怪的语言表达获得创造的快感,以跳跃的思维方式融入对社会的全新理解,把本来没有联系的物体通过特殊语言符号表达出来。”[2]作为一种炫耀式的表征,如“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肿么办”、“酱紫”、“呵呵”、“躺着也中枪”等口语化的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深刻反映了大学生渴望通过个性、独特、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起关注,希望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传统语言的认同意识比较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口语化网络语言,他们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甚至被学生们嘲笑为“OUT君”。这对于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平等互动来说是一种障碍,无形中拉远了彼此的距离,同时消解了灌输理论的语言功能及魅力。
(四)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浓重
当前,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在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包围下,大学生质疑精神浓重。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信息,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对其进行判断、甄别、筛选。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对自我的认同感强烈,对接受的思想充满了审视和质疑。此外,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承认任何权威。在接受思想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看到的、听到的,不喜欢理论和教条的束缚。一旦理论和现实生活发生碰撞,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灌输的理论就会表示强烈的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他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甚至,有些大学生对灌输的理论产生了逆反、排斥心理。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方式的转变已是燃眉之急。
教育理念、传授的内容、采用的方法构成了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动态实践过程。大学生能否对灌输的理论产生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意识,进而上升为内在的精神需要,取决于思想理论灌输的教育理念、内容及方法的转变与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保证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并发挥着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往的思想理论灌输都是教条式、注入式、封闭式的,其内容陈旧、枯燥,灌输的方法单一、缺乏新意,“把受教育者当成不会说话的‘物’,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3],整个思想理论灌输的过程被简单地认为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接受的静态过程。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有效激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一方面,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摸清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掌握其思想动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接受机制,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提炼出符合大学生思想特征的理论灌输内容。在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客观实际,同时启发诱导大学生对接受的理论主动思考,为他们的生活实践构筑精神动力和支撑。此外,要主动挖掘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取向。在教学实践中,理论的灌输要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相契合、相协调,讲究语言艺术,他们才能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的关联性,感受到理论的真实性,教育者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灌输的理论深入心灵、深入头脑,大学生才会产生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自我内在的需要,最终转化为正确的行为。这才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之理。
另一方面,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转化“角色”,尊重、发挥主体性作用。长期以来,大学生扮演的都是理论接受者和知识消化者的角色,并未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外化为实际行动,严重导致了大学生知行不一。对此,要实行参与式的教学,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进行由理论的接受者到理论的创造者角色的转化,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从而进一步感同身受地体验理论的魅力和内涵。其次,要善于向大学生学习。学习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最基本途径,也是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教育者主动接受、学习大学生倍受青睐与追捧的口语化网络语言,并将这种网络语言适时、适情、恰当得体地应用到理论灌输的环节中[4]。运用诙谐、幽默、独特的网络语言,理论灌输的过程才会变得更加宽松、自由、和谐,才会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亲切感,缩小两者心灵上的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新的视点。
(二)思想理论灌输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生活化过程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而生活又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活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发展”[5],教育的产生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它要求人要尊重生活和创造生活。简言之,教育的内容要回归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论认识层面上。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教育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理论灌输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机械重复书本上现有的理论,而是要将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灌输内容渗透到生活领域当中,注重生活化过程。
一是注重大学生生活体验的表达。在日常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层次地设计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创造条件激励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使被动接受的理论让位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是大学生对生活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认知,其中内在包涵着对灌输理论内容的深刻感悟和理解。注重大学生表达生活体验,能保证灌输的理论与理论认同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进而促使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悄然而生,同时能将灌输的内容真正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外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以此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二是融入情感要素,发挥情感力量。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拥有独特的情感。情感是人对社会关系认知、体验和评价的结果,它是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因此,“情感通过人们的共同感受和移情,以心灵相融、情感沟通的方式实现价值互渗”[6]。具体的理论灌输中,要融入情感要素,对灌输的内容有所取舍,要进行适当的情感处理和加工,要将鲜活的生活事例与真实的理论结合起来阐述,才能说服人、开导人,灌输的理论才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时代感,给大学生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觉悟上的提升。另外,注重发挥情感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使大学生对灌输的理论给予回应、保持愉悦的接受状态,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之效。
三是贴近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领域,比如恋爱、两性、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7],从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入手,紧密围绕他们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渗透到这些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中,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理论灌输,同时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呵护人,这样大学生才能欣然接受灌输的理论,才能切实增强思想理论灌输的实效性。
(三)开拓网络思想理论灌输的空间,采用多样化的灌输方法
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引发了大学生思想信息接收方式和内涵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一情势,网络思想理论教育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它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为载体,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思想理论的内容,大学生在广泛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能愉悦地接受理论。因此,积极开拓网络思想理论灌输的新空间,采用多样化的灌输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引导大学生认同理论、相信理论。
其一,创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并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红色网站”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大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场域,应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社会不良信息的侵蚀。其具体操作可分以下几步: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建“红色网站”,及时更新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恰如其分而又润物无声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创新“红色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为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新特征,“红色网站”呈现的内容必须既是大学生迫不及待想获取的,又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比如,将时事政治与民生新闻相结合、与娱乐新闻相融合,既能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又使网站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同时教育者可将灌输的内容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转化为动态的形式,以此吸引他们的关注,为灌输的理论进入大学生的校园、课堂、头脑增添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式。
其二,采取隐性的灌输方式,充分利用聊天工具。隐性的灌输方式是借助聊天工具,寓理论灌输于无声之中,间接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灌输的理论。当然,聊天工具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它“所延伸的已经不是单一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官的信息,而是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8]。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聊天工具有QQ、飞信、微信等。对此,学习生活之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聊天工具与大学生交流互动。在思想信息双向传递中,既可消除教育者先入为主的尴尬,淡化大学生对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又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感,教育者还能发现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端倪。这样可避免传统单向度灌输的弊端,使理论的灌输由枯燥变为生动,由单色调变为多色彩,灌输的理论也能悄悄注入大学生的心田。聊天工具与隐性化灌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强制灌输的缺陷,真正使理论的灌输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其三,开通微博,主动建立“微”关系。“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以及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9],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窗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是立体的也是多彩的,是开放的也是交互的,是人际的也是多元的,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形象性、快捷即时性和真情互动性[10]。这些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变、好奇猎趣的心理,同时为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主动建立“微”关系,凭借微博的转发、评论、私信功能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的变化,适时、适机地进行理论灌输,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灌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机械走向灵活。此外,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微博群,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9][11]。在微博群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可以共同探讨有思想共鸣的话题,分享社会舆论热点问题的相关观点,有助于形成以师生互动为感情基础的新型灌输模式,赋予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1]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2] 李璇.新媒体中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64-68.
[3] 孔国庆.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的大学生合目的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2(7):69-72.
[4] 张筱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8-102.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
[6] 韩迎春,邹小华.从灌输型到情感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09(9):186-189.
[7] 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5-9.
[8] 魏钢,秦艳红,黄永宜.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3-37.
[9] 郑洁,付有.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67.
[10] 屈涛.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78-82.
[11] 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5.
(编辑:段明琰)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Incul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Theory
WANG Bin1, LIU Lijuan2, YANG Guanque1
(1.CollegeofMarxism,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2.CollegeofMarxism,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Influenced by diversified social culture,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ome new features, which makes incul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theory change and innovate urgently. Through setting up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education, respect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paying attention to life process, developing the network thought theory of space, adopting diversified methods of practice, which can adapt the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we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theory, and further strengthen ideological theory of persuasion, influence and shock.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theory; inculcation; change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3.015
2013-10-08
王 斌(1989-),男,宁夏中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刘丽娟(1989-),女,宁夏盐池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官却(1990-),男,藏族,青海海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2
A
1673-8268(2014)03-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