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近6年来1893则新闻样本的内容分析

2014-03-25 16:45廖友国
关键词:负面样本特征

廖友国

(闽江学院 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21)

一、引言

自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于2008年集体升入大学开始,90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受到了媒体的热情关注,90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逐渐被塑造出来。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概念,指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这种媒介反映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复制,而是选择性的重构,是媒介虚拟化的能动反映,但人们通常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1]。事实上,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无法通过直接接触去了解90后大学生,而是依靠大众传媒获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印象。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2391.32万[2]。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是高校在校生主体,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媒体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未发现有关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网络是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取的网络新闻样本进行分析。运用百度新闻搜索系统,该平台汇集了来自专业新闻网站和地方信息港、专业及行业网站、政府及组织网站、报刊杂志及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资讯,基本反映了国内各级各类媒体关于90后大学生报道的实际形态,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以“90后大学生”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频道作标题搜索,搜索时间限定为2008年1月1日到2013年11月30日,关键词的位置设为“仅在新闻标题中”,样本包含消息和通讯等文本类型。根据研究需要,删除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样本,保留标准为:必须以90后大学生为报道主角;研究对象专指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重复的文本只记录具有代表性的一则;删除广告性质的文本;删除图片和视频新闻。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分析样本1893则。

(二)编码

对样本进行逐一编码。首先,记录报道时间,即每则样本出现的年份和月份;其次,确定报道倾向,新闻标题一般包含了新闻的核心信息,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照样本标题出现的关键概念进行判断,如果标题没有体现明显倾向,则通读全文,根据内容及作者态度进行判断,将样本的报道倾向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类,例如“乐观进取”“有社会责任感”“支教”等为正面,“娇弱”“贩毒”“诈骗”等为负面;最后,提炼形象特征,即带有报道倾向的样本反映的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原则上每个样本只提炼一个核心特征。通过反复提取、讨论和修正,最终确定的主要特征包含热心公益、创新创造、自立自强、见义勇为、感恩孝顺、爱党爱国、正向其他以及违法犯罪、柔弱娇气、道德失范、铺张浪费和负向其他。由于报道倾向和形象特征的编码带有主观性,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编码由两名编码员独立完成。为保证编码员间的信度,正式编码前,在总样本中等距抽取189个样本(总样本的10%),由两名编码员独立完成编码,通过Scott的pi指数对两位编码员的编码情况进行信度测量,结果表明各编码项的pi指数大于0.91,信度良好[3]。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90后大学生的媒体关注度

90后大学生初入大学时,媒体的焦点集中在他们的生活适应性上,一方面竭力主张90后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自理能力很强,一切自己来”,“16岁新生自己办入学手续”;另一方面则着力刻画“嫌军训太苦,让父母请病假逃避”,“报到丢人丢行李”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形象。在消费方面,一方面着眼于90后大学生铺张浪费、生活奢华,“购物选名牌,花钱没计划”,“大学生谈恋爱,父母变‘银行’”;另一方面则关注他们的合理消费、勤工俭学,“花钱不超前”,“餐厅当服务员,赚钱替父母分忧”。如有反映90后大学生自私自利、难与人相处的,“寝室关系最头疼”,“成年人幼稚化趋重”;也有反映他们满怀社会责任感、助人为乐的,“背残疾同学行走千里求学路”,“三捐骨髓救人”等等。总的来说,有关90后大学生报道的议题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社会、教育、财经、体育、娱乐和军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内容为主。

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成长,他们的生活足迹已经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任何举动几乎都能吸引媒体的眼球,且如前文所呈现的,在许多议题上莫衷一是,争论与探讨反过来加强了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好奇,增强了媒体的“卖点”。

从研究样本的分布时间来看,2008—2012年,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其中,2010年是第一个高峰期,报道量分别是2008和2009年的两倍多;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2012年,报道量是2011年的2.2倍;2013年只有前11个月的数据,但可以明显看出,2013年的报道总量将大大少于2012年。2008年是90后大学生集体入学的元年,媒体对他们的关注从此开始,表现出巨大的好奇,试图探视这一群体方方面面的表现,希望归纳出他们的鲜明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群体。之后4年,90后大学生受到了媒体的空前关注。2012年是第一批90后大学生主力走出校园的年份,他们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其求职心态、就业行为成为当年关于90后大学生报道的重点,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有媒体捕捉90后大学生携亲朋好友陪同求职进而大肆批判,也有为90后大学生正名,“求职更趋务实理性”“未毕业先创业”以及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评价等等。经历4年的周期,首批90后大学生主体开始走向社会,完成了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目前高校本专科在校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这一特定的大学生类别已不新鲜,不再具有吸引眼球的新闻效应,将逐渐淡出媒体视野。可以得出结论,2008—2012年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度逐年上升,从2013年开始,这种关注将会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二)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报道倾向

进一步探讨90后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倾向,没有明显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中性报道1136篇,占总量的60.0%。带有明显倾向的文本757篇,其中正面报道667篇,比例为88.1%;负面报道90篇,比例为11.9%。这一结果表明,关于90后大学生的新闻以中性报道为主,中性报道的总数是有明显倾向新闻的1.5倍,远远多于正面和负面的报道。在有明显倾向的报道中,正面新闻数量为负面新闻数量的7.4倍。2008—2013年,90后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倾向历年均以中性报道为主,正面报道次之,负面报道最少。中性和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媒体向大众呈现的90后大学生形象更加全面和积极。

“90后”这一特定对象在媒体中多以负面形象出现,“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追捧流行文化、衣着打扮另类怪异”是其显著特征,并且表现为非主流、骄横无礼、自我中心、无责任感、卖淫、违法、犯罪、愚昧、无知和任性[4-5]。“脑残”“火星文一族”“草莓族”,媒体塑造出的90后形象深刻地印在人们脑海,影响着公众知觉。显然,作为90后中相对年长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媒体形象与单纯的90后形象完全不一样,积极正面得多。此外,王芳发现,2003—2008年,80后的媒体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80后从最初特指青春写手到泛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描写特征从“另类”到“个性、自我”,再到“自信、社会责任感、爱国”,从“垮掉的一代”到“鸟巢一代”[6]。也就是说,媒体关于80后形象的建构在6年间是一个逐步发展并渐趋积极的过程。而90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则从一开始就更偏向中性和正面,且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势,6年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媒体从一开始就过多地放大和渲染80后与90后的负面信息,为他们定型,造成公众先入为主的消极印象,误导人们的判断和行事,这些刻板印象需要较长时间和强烈的刺激信息才能得以纠正。网络媒体建构的90后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90后存在明显的差距,不符合现实中90后的生活常态,这一片面吸引眼球的策略造成的既定负面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关于80后的媒体形象则是从一开始的全盘否定到后来的逐步认可,但这个过程显然有些漫长,使得80后长期生活在媒体营造的“垮掉的一代”的阴影下,直到时势给了他们集体展示的机会。庆幸的是,当前有关90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基本上是对真相的客观反映,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媒体呈现了更多的信息,展示了多元的可能性,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更多的是中性的态度,符合90后大学生的主流,这无疑有助于公众更加全面理解90后大学生,有效避免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促进公众的评价趋于理智。

(三)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主要特征

分析有明显价值倾向的新闻文本有助于深入考察90后大学生形象的具体塑造过程。研究文本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新要求,用以描述90后大学生正面形象的高频词汇有“志愿者(服务)”“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献血”“支教”“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挺身而出”“有自主性”“独立”“勤工俭学”“有创意”“创业”“感恩”“有孝心”“爱国”等;而用以描述90后大学生负面形象的高频词汇有“爱慕虚荣”“娇气”“独立能力差”“抗压能力弱”和“任性”等。观察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为90后大学生勾勒出一幅媒体形象的生动画像。以带有明显倾向的757篇报道为研究样本,逐篇概括文本所表达的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征,个别文本反映的若干特征之间属于明显并列关系的,则若干特征都予以保留。

通过提炼概括,发现90后大学生正面媒体形象的特征基本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1)热心公益,如《37名90后大学生集体捐骨髓》《90后大学生敬老院当社工》,反映了90后大学生频繁活跃在献血、捐献干细胞、义务支教、倡导低碳环保及其他公益活动的第一线;(2)创新创造,如《90后女大学生获得9项国家专利》《90后大学生不走寻常路,用创意创业》,展示了90后大学生不畏艰难、创新创业路上的探索;(3)自立自强,如《90后大学生暑期卖鸡鸭挣学费》《漳州90后毁容青年成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体现了90后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不息的奋斗;(4)见义勇为,如《“我们是有担当的90后”——河南15名大学生搭“人链”勇救落水者》《90后大学生勇救跳桥女》,从中看到的是90后大学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壮举;(5)感恩孝顺,如《武昌理工学院一90后大学生孝心感动校园》《一位90后大学生的母亲节,他感动了河北》,让人感动的是90后大学生心怀感恩、尽心尽孝的情怀;(6)爱党爱国,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90后大学生党员动车上宣讲党史》《湖北90后大学生拍红色微电影纪念革命先烈》表达了90后大学生继承红色事业的信念。这6个主要特征出现的总频次达574次,且每个特征出现的频率均在20次以上,此外还有其他正面特质出现88次,但是分布较零散,将它们归于其他类。热心公益这一特征高居榜首,占到了正向特征的43.8%。

负向特征按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违法犯罪、柔弱娇气、道德失范、铺张浪费和其他,总频次为94次,其中违法犯罪占72.3%,如《90后女大学生贩毒赚送货费》《90后大学生掐死女孩后抛尸》《90后大学生“淘宝钓鱼”诈骗十多万》,90后大学生中的确存在恶劣、残忍的行径,但并非主流,从报道数量上看也远少于正面形象,与90后被过多置于负面关注位置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

媒体构建的90后大学生主流特征是向上的,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之积极预言的自我实现。客观来说,90后大学生的现实负面形象远比媒体所构建的多,但媒体并没有盲目地择取和放大负面信息,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主动建构了较为积极的形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公众尤其是权威的期待是指引个体或群体发展方向的重要动力。90后大学生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尚未定型。根据托马斯的“如果人们把情境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将成为真实的”定理,一旦赋予情境某种意义,我们随后的行为及这一行为的某些结果将受所赋予的意义所决定[7]。也就是说,一旦整个社会认可90后大学生积极的媒体形象,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认识,就更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以有意无意的言行与他们进行良性的互动和反馈,引导90后大学生朝着他们所期待的方向自我实现,促使原本在当下可能并非真实的状态变成真实。同时,媒体树立的栩栩如生的90后大学生先进典型有力地为身边同伴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榜样,创造了社会学习的机会,有利于90后大学生群体以间接经验和强化带动自我成长,从而符合主流社会对于他们社会角色的期待。

四、结论

2008—2012年,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度逐年上升,从2013年起,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度将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有关90后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倾向,历年均以中性报道为主,正面报道次之,负面报道最少,即90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一直以来偏向中性和正面,这明显不同于80后、90后群体媒体形象塑造的规律。90后大学生正面媒体形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热心公益、创新创造、自立自强、见义勇为、感恩孝顺和爱党爱国,负面媒体形象主要表现为违法犯罪、柔弱娇气、道德失范和铺张浪费。

在90后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社会需要给予他们宽容的态度[8]。以长辈饱经阅历后的眼光来评价后生,自然会有落差和失望情绪,而且在如今追求速成的社会大背景下,公众对90后大学生的期盼未免也带着几分急切心情,这可能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90后大学生在中国经济快速起飞、社会文化剧烈激荡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相对于目前社会中占有优势话语权的中坚力量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真实生活情境促使他们产生了异样的观念和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不同时代的人身上印刻着所属时代的烙印,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当然,90后大学生与任何一代人一样,身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认识事物应该把握主流。媒体理应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真正去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任何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而对90后大学生进行“污名化”的举动都是不可取的。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媒体在这方面起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人的成长需要时间积淀、历练和必要的契机,社会公众、家长和教育者要做的不是语言暴力和一味压制,而是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美)李普曼.舆论学[M].林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9.

[2]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8-16].http://www.moe.gov.cn/.

[3] (美)维曼,多米尼克.大众媒介研究导论[M].金兼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8-170.

[4] 夏菁.“90后”网络媒体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当代青年研究,2012(11):13-16.

[5] 杨莉明.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2009(8):74-80.

[6] 王芳.主流媒体上的“80后”形象研究[J].青年研究,2009(3):61-66.

[7] (美)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286.

[8]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9-76.

猜你喜欢
负面样本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抓住特征巧观察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