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论析*

2014-03-25 15:11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易 刚

(西南交通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756)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论析*

易 刚

(西南交通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756)

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辩证思维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含有辩证的成分,批判性思维具有辩证的性质和特征。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分析了“个人崇拜”,确立了真理标准;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提出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辩证性

辩证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一代伟人邓小平既是一位批判性思维的大师,也是批判性思维辩证性的实践者和典范。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特征,邓小平冲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一、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维方式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思维方式、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代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萌芽,但是,古代的辩证思维观是直观、朴素的。只有到了近代,辩证思维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可谓是近代辩证思维的发端。康德在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四组二律背反。通过这四组二律背反,康德看到了理性认识的辩证性,指出了独断认识的片面性,从而引出了形而上学观点和不可知论。康德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从理性思维的辩证本性出发,探讨思维的辩证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相互隶属关系,建立了理性逻辑体系。然而,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自然界和思维中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因而没有科学地揭示辩证思维的真实性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现代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要求流动性地、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在差异中看到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差异,即要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这也是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可见,辩证思维既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高级形态,又是认识世界的高级方法。

作为驾驭人类知识的批判性思维,它虽然与辩证思维存在差异,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地讲,辩证思维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含有辩证的成分,批判性思维具有辩证的性质和特征,在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华大学教授贺善侃长期从事辩证逻辑研究,他从辩证思维的形成前提、过程和辩证思维的实质等方面入手,经过详细论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贺先生指出:“从辩证思维形成的前提看,批判性思维是辩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看,批判性思维是辩证思维形成的必经环节;从辩证思维的实质看,批判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推理进程,是对事物矛盾的分析综合,是推理和‘推行’的统一。”[1]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辩证思维中的重要价值,辩证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邓小平思维的辩证性

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和灵活性。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辩证思维,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既立足于中国,又放眼于世界。始终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破除“个人崇拜”,确立真理标准

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邓小平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是在同各种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思潮斗争中确立起来的,也是在同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文革之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键时刻,邓小平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胆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提出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并要求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在邓小平看来,“两个凡是”的思维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思维方式,是搞“一刀切”的思维方式。“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2]38一个人只要干工作,不可能不犯错误。邓小平认为,无论什么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对与不对,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离开了一定的时间、地点、空间去照抄照搬真理,真理也会成为谬误。所以,不能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间、地点、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这是不符合辩证的批判性思维的要领的。

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2]42-43。这样做是断章取义,是割裂甚至歪曲毛泽东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和发表这样的见解,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的,也需要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来支撑。邓小平还对毛泽东的功过进行了科学、历史的评价。他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我们党还在黑暗中摸索。当然,在极富辩证思维的邓小平看来,毛泽东同志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和错误,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他的伟大的一生中的这些错误,怎么能够同他对人民的不朽贡献相比拟呢?”[2]172因此,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应该完整准确地洞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与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紧密相联的。邓小平认为,应该以联系、发展的辩证眼光来看待此事。在他看来,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其出发点是好的(尽管出现了错误和问题)。而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后来,邓小平甚至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归“功”于“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他指出:“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3]27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大革命”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损失变成了财富。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辩证性的魅力,这就是辩证思维大师的雄才大略。

总之,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破除个人崇拜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思维,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所以,他既看到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更看到了他的历史功绩。既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坏处,又看到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毛泽东思想。

(二)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对立性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性的一面,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也就是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剖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等理论,从而突破了姓“资”、姓“社”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首先,邓小平运用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深入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辩证思维。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涵盖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确定性和其本质实现的过程性。在邓小平看来,这几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路径、终极目标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确定性以及实现过程性的统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从而有效推动了我们要用联系、发展思维来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其次,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突破了二元对立的姓“资”、姓“社”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论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似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似乎是水火不容、绝对对立的关系。然而,邓小平却不以为然。在邓小平看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73。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这个“共性”,与不同的占有关系相结合就表现出其“个性”。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个性”密切相关;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个性”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具有辩证思维的邓小平已经摆脱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从而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姓“资”、姓“社”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大发展。

再次,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按照姓“公”、姓“私”的二元对立方式思维的理解,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公有制经济的巨大作用,而忽略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辩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还可以学到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可谓一箭三雕。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想是十分正确的。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经济活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这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生发展是绝对对立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而不是辩证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提出“一国两制”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为我们树立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思维方法的生动范例。众所周知,“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社会制度是一对矛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把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绝对化。善于批判性思维的邓小平果断地摒弃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僵化观念,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更何况,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大陆本是同根生,共同受到华夏文化的熏陶。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处在不同制度下的中国人,是能够和睦相处的。可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既反映了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共同愿景,又考虑到了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既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对立性,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矛盾对立的两极,是能够长期共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有统一性的一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邓小平通过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统一起来,充分地体现了邓小平注意矛盾统一性的辩证思维精神,深刻地反映出他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高超艺术。

(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要求全面地看待问题,要求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既要看到问题的正面效应,也要看到问题的反面作用,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研究事物的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的“两点论”。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处处贯穿着“两点论”的思想,处处体现着“两点论”的思维方式,并具体化为“两手抓”思想。

首先,在论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过程中,确立了邓小平“两手抓”的光辉典范。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后来一系列的讲话中,邓小平还进一步阐发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1984年2月,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交流时指出,以前到香港去的人之所以开始回到内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地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收入。“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3]52尔后,邓小平又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会走更多的弯路。只靠物质条件,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可能成功。邓小平的上述论断,科学地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生动地体现了其“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方式。

另外,邓小平还成功运用“两点论”的思维方式,对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2]406同时,他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不是完全排外。换言之,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要进步,都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所长,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因此,一方面,中国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就是说,在邓小平看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二者并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此外,邓小平还多次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两手抓”思想。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办腐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等等。

坚持“两点论”,也就是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一起抓,这需要有轻重缓急,有主次之分。在处理众多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具体矛盾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不能等量齐观,这就是“重点论”。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将“重点论”思维方式具体化为“抓中心论”等,从而使“重点论”思维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2]250换言之,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基础就要丧失。所以,其他一切任务都必须围绕着它或服务于它,不能去滋扰它、削弱它。即便是打世界大战,打完后还是需要继续搞经济建设。上述断言,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重视,也体现其“重点论”的思维方式。在邓小平看来,搞好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建设,它的基本前提是搞好经济建设,若是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更不用说共产主义。只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根本,才能破解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如前所述,邓小平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其辩证思维的智慧。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与此同时,邓小平更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因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3。在这里,邓小平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们工作的立足之点,很显然,这是邓小平具体运用“重点论”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当然,“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如果离开两点谈重点或者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告诉我们:“要学会‘弹钢琴’。这是不容易学会的。我们恐怕是永远要学的。哪一天都得要讲‘要学会’,不能说‘都会了’。”[4]事实充分地证明,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灵巧而娴熟地弹奏着批判性思维辩证性的“钢琴”,成功地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赢得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总而言之,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意蕴十分丰富。毛泽东同志曾用“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八个字评价邓小平,可谓是一语中的、恰如其分。这里的“柔”与“刚”、“绵”与“针”,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显著特征——辩证思维。进而言之,辩证思维这种优良的思维品质已经内化为邓小平的性格、作风中,更外化为他的言论、著作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体现在他在运用辩证性思维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1] 贺善侃.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5.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

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 Dialectical Critical Thinking

YIGang
(Deng Xiaoping Research Center,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Dialectical Critical thinking is Deng Xiaoping’s characteristic of thinkingmode.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have both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On the one hand,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can not do without 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On the other hand,critical thinking has a dialectical element;critical thinking has a dialectical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up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ng Xiaoping,using the dialectical of critical thinking,analyzed the“personality cult”,and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 of truth;Using the dialectical critical thinking,Deng Xiaoping correctly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ways of thinking,against either this or thatway ofmind-set.Using the dialectical critical thinking,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ombining the“two points”and“focus on”.

Deng Xiaoping;critical thinking;dialectic

A849

A

1673-8268(2014)06-0013-05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03

2014-07-25

西南交通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DXPZX201409)

易 刚(1981-),男,四川南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批判性思维研究。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