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华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重庆400041)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干部作风建设思想及启示*
蔡文华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重庆400041)
西南解放后,党所面临的复杂局势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干部中出现的一些畏难情绪、享乐思想和攀比心理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领导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等工作任务的顺利实现。邓小平认为干部作风关系到党的执政安危,他要求领导干部严格按照政治纪律和组织制度加强学习、规范言行,自觉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倾向,切实依靠群众推进各项工作。虽然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但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根本要求都没有变,还是要遵循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干部队伍具有优良的作风,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
邓小平;西南局;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群众路线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办公。一直到1952年7月,邓小平都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第一书记,这期间,由于战争破坏,百废待兴,新的政权需要稳定局势,逐步恢复和发展经济,这对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次严峻考验。邓小平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者沉稳应对复杂局势,以推进党的建设作为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手段,他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作风建设方面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些具有历史沉淀的思考对于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人民政权后,党的中心工作发生变化,由于处在执政地位,党员干部的精神松懈现象引起领导人的关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少数干部逐渐产生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的心理状态,甚至有蜕化堕落、贪污腐化的情况出现。西南地区地处边陲,剿匪征粮任务重,干部队伍结构复杂,干部作风方面不但存在与其他地方相似的一些共性问题,而且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干部队伍结构的多样给作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1949年9月,西南地区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地区的干部数量还很少,除了10万军队外,县级以上干部只有1 200人,区村干部5 000余人,与西南地区7 000多万人口相比,干部配备严重不足。由于重庆曾经是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原政府中的公务人员数量庞大,一些人被新的政权暂时留用,这使得干部队伍来源复杂、构成多样。正如邓小平所讲的:“去西南工作的干部有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之分,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之分,而外来干部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全国各大解放区的不同经验与作风。”[1]7这种复杂的干部队伍结构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军队干部对地方工作不够熟悉,外来干部对本地情况不很了解,导致工作中干部之间的信任不够,产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严重的情形就是出现小团体、小派别,党内团结受到影响。
(二)经济社会的复杂性致使一些干部产生畏难情绪
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多民族和边疆地带,与西北和中东部交通不便,形成一个相对闭塞的区域。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匪患问题突出,民族矛盾紧张,“在西南,除帝国主义封锁之外,其他新区所有的困难在西南都会遇到。西南是最后一块待解放的地区,许多问题的解决更是不容易”[1]5。就解放初期西南的情况看,的确任务繁重,从1949年二野进入到这一地区后,先是建立军管会,然后成立人民政权,党委领导党员和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接管城市农村、改造国民党军队、平定匪患、发行公债、征集粮食、减租退押、团结党外人士等工作给干部们带来很重的任务。
在农村进行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中,少数干部被地主等势力收买、分化,给革命工作带来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由于西南不少地区是民族杂居,一些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激化了地方矛盾,工作难以推进,加之一些外来干部对本地情况不熟悉,凭经验或靠发号施令的手段对待下级和群众,遭到抵制,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在西南地区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有些干部)对反革命分子过于束手束脚,有的还是消极抵抗的情绪,对反革命分子的现行活动也不积极处理”[1]420。还有少数干部遇到困难时,没有从自己的执行政策和思想作风上找原因,而是埋怨上级给的任务重、干部配备少、群众条件不好,这也是当时干部作风中的一种不良表现。
(三)少数干部存在着骄傲自满以及享乐主义的思想
西南地区解放以后,共产党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建设的执政党,干部的地位与所面临的环境都有了根本性的变换。一些干部出现懈怠和放松的状态,少数人还出现及时享受的思想倾向和行为。1951年1月8日,邓小平在给川南军队领导的去电中讲到,重庆的部队正出现享乐主义的苗头。“所谓部队享乐思想,实际上是团以上干部的思想,不愿驻乡村,不愿到小城市,不愿住无电灯的房子。”[1]60这种享乐主义思想的出现就是少数干部认为革命胜利了,危险也已经过去,自己应该享一阵子福。干部中的这种“享福”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物质利益和生活待遇的追求上,还表现为对下级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冷漠。当时重庆街头有一名因病掉队的战士,军管会的人没有送这名战士到其所属的部队,将之推出去,这名战士自己找到二野司令部,这件事情给邓小平很大的震撼,认为这就是党执政后少数党员干部的一种麻木不仁。
邓小平对这种现象十分警惕,要求干部发扬革命传统,爱护群众,绝不可居功自傲,共产党人不是李自成,更不能当李自成,打下江山自己坐。他认为党员干部中闹个人享受和等级待遇的享乐思想、腐化行为已经严重损害到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不及时纠正的话,不但影响工作,而且还要搞垮一些同志,凡是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定要进行严
肃的思想教育,并严肃处理当事人。
邓小平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对党的建设一直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他更倚重干部贯彻和执行好党的各项政策。面对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十分警觉,只要有这样的反面典型,他都予以批评,并结合西南地区党的实际,将之传达到各个层级的干部中,引以为戒。邓小平对干部作风问题的诸多思考和要求也成为他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2.1.3 术后卧位的指导与训练 卧床休息是预防电极脱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护士即应训练患者习惯保持平卧位。
(一)执政党干部作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
从整体上讲,西南地区干部的政治素质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干部们来自各个地方,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社会而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工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出现了冒进和急躁的情绪,这种作风对下级和群众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邓小平抓住问题的症结,认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这两种作法最为突出,最为群众所不满,也是最影响革命事业的表现。他曾指出:“老区干部常会有命令主义作风,在新区最怕脱离群众,以统治者自居。”[1]8这种统治者的思想就是官僚主义的根源。邓小平还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命令主义产生的原因:“西南干部作风问题是很严重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命令主义、脱离群众是很严重的。还有的干部忠心耿耿,想完成任务,就是往往不顾政策蛮干,把政策与任务对立起来,不了解完成任务要在政策正确的基础上,结果影响了任务的完成。”[1]131他自己也承认由于征粮任务重,一些干部的作为引起群众的不满,以至于中央都认为西南干部作风存在严重问题[1]142。
1950年6月,邓小平在重庆市党代会上作《关于整风问题的报告》,论述西南地区开展整风运动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党内干部的作风不正会贻害无穷。中共进入西南以后,工作任务重,大多数同志工作都很努力,一种努力是执行了政策,做好了工作,完成了任务,另一种努力则是实行命令主义,违反政策,脱离群众,损害了党的信誉。他把第二种人称为“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2]152。邓小平认为共产党如果不克服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不仅会脱离群众,损害革命工作,而且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贻害无穷。因此,整风的对象也主要放在三万干部的身上,就是要克服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特别是命令主义。
(二)干部作风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根源上看就是脱离了群众
邓小平在分析干部作风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问题时,分析到其中的原因,他认为正是由于少数干部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才会盲目决策、乱指挥、以权压人,把下命令而且是错误的命令作为开展工作的手段,这给下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许多同志所犯的命令主义错误,有的是产生于执行繁重任务的急躁性;有的是不懂得进行工作的方法;有的是由于反动分子的破坏和地主恶霸的抵赖所刺激;有的是历来工作作风就有毛病,只相信自己的狭隘经验,不学习党的政策和政府法令,只相信个人的本事,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有的甚至还有封建思想的遗毒;也有个别的人品质不好,好以胜利者统治者自居,喜欢坐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管根源如何,其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必然大大地脱离群众,损害党的信誉,违反党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完成不了工作任务。”[1]187-188
邓小平还以厂矿企业中的官僚主义为例,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批公文,终日忙碌,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到车间,因为不到车间里去,久而久之,问题得不到解决,然后又靠公文来解决问题,工作只体现在公文中。虽然群众对生产提出过不少合理化建议,但是由于领导干部与群众联系不够,忽视了这些意见,导致群众热情降低,干部与群众的隔膜加深,领导更是偏向于自作主张,命令主义的方式又会重演。这一事例分析恰恰找到了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根源,没有走群众路线,干部自然不能接地气,不熟悉群众的语言,不了解群众的诉求,不会采纳群众的智慧。
(三)严格的组织生活和健全的学习制度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手段
邓小平认为干部作风不仅是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组织要求,良好的作风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对于如何提高这种素养,邓小平认为健全的制度尤其是正常的组织生活是关键。虽然一些干部主观上是想把工作做好,但由于工作方法的原因,有时在办好一件事的同时,也办了几件坏事,因此,可以通过召开党的代表会议、专门的工作检讨会议和举办训练班等形式,整顿干部思想,“要向同志们灌输政策思想,人人要做执行政策法令的模范。政府通过的法令,党员一定要好好学习,切实执行,不然就一定要出乱子”[1]135。要建立学习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理论和工作方法,经常吸收新的营养,防止干部陷于事务主义泥坑。
除了加强学习以外,邓小平注意党内组织生活是促使干部保持优良作风的长效方法,他认为严格党的支部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监督党员遵纪守法的重要武器。邓小平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些同志通过向上级组织写匿名信的方式揭发一些问题。“这些倾向还表现了我们党的组织生活太差,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特别是在领导同志中间。……这也反映了一些部队和地方党内生活不民主、不健康,党员的正气还抬不起头来。”[2]159因此,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党内形成健康的意见表达氛围,合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干部提高作风方面的认识,从而改正错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坚持这些传统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和丰富党风的内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结合中央部署和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加强干部作风作为改进党的工作的突破口,严格要求领导干部,这些好的经验和思路对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干部作风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西南地区在解放初期面临的情况复杂,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矛盾突出、匪患不断、征粮负担重,要领导7 000万民众建设和平繁荣的大西南,十分不容易,在这样的局势下,干部的作为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把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重任交给广大干部,对于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作风问题,他显得尤为关注,可以说,干部的作风比一般党员的作风所带来的影响更大。正如邓小平所讲:“西南工作的根扎得正不正,就看这三万人的作风正不正。如果作风不正,根扎歪了,就会贻害无穷。”[2]154
干部作风与工作方法、个人修养、政策执行、地区发展密切相关,在历史上如此,在现实中更是这样。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时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3]根据部署,中央于2013年下半年开展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重点就是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着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党风问题的判断,从中也可看到干部作风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可以说,执政条件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其重心就是管好干部,尤其是干部作风这个主题。
(二)干部作风建设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
邓小平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他曾对干部作风建设的途径有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干部工作上的奖惩、升降搞好了,干部风气就要变。这个工作不搞好,干部总没有向上心,干部人事调整很难搞好”[1]430。这是党内较早从制度上探索以干部管理加强干部作风的尝试,对于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4]以干部人事制度作为切入点加强干部选拔运用过程中的管理是以制度保证干部作风优良的有效途径。
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关键是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以及管理监督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上下功夫,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把作风方面的指标作为干部选拔、调用和考核的重要尺度,在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上下功夫,不让投机取巧者得利,也不让埋头苦干、作风优良的人吃亏。说到底,就是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将之形成稳定的干部工作机制。
(三)以群众路线为保障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邓小平把干部作风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脱离群众,这无疑是找到了问题的病灶,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由于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重大、工作繁忙,远离基层和群众的可能性比普通党员要大,在工作方面表现的问题更为突出。正如毛泽东在1945年讲到的:“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5]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才能端正干部的思想作风,解决好理想信念动摇和宗旨意识淡化的问题。干部也更加求真务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同时,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培育良好学风,锤炼良好的生活作风[6]。除此以外,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来督促干部作风转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综观西南局时期邓小平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可以看出,干部作风在党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不仅事关大局,而且给一般同志和人民群众都带来很大影响。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说到底还是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把群众作为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和助推器,让群众来评判监督干部作风建设的成效,通过优化组织管理方法,形成内外合力,着力解决干部作风中长期存在的顽疾,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1] 邓小平.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集(1938-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N].人民日报,2012-12-05.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6] 张文杰.浅析党的群众路线与干部作风建设[J].共产党人,2013(17):27-28.
Deng Xiaoping’s Thought and Enlightenment of Cadre’s Style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South Bureau
CAIWenhua
(Teaching Research Deparement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ommittee,Chongqing 400041,China)
After liberation of Southwest,the complex situation required more high-quality cadres.However,some negative phenomena such as fear ofhardship,hedonism and psychological comparisons had seriously damaged the Party’s image,and affected the tasks of economic recovery and consolidating of the new regime.Deng Xiaoping had been believing that the cadres’style was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the party’s ruling,he had demanded cadres enhancing learning,standardizing words and deed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s,overcoming bureaucracy and commandism and other phenomena,relying on the masses to push all the work.Although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faces different era and the historical task,but the significance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adre style construction has not changed,sowe stillhave to follow the laws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ruling,with the help of themass route and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s to ensure that the cadres have excellent style,making them become themainstay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eng Xiaoping;Southwest Bureau;cadre team;style construction;mass route
A849
A
1673-8268(2014)06-0008-05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02
2014-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研究(13BZZ007)
蔡文华(1979-),男,湖北新洲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