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完
(闽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福建 石狮3627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完成现代化转型,计划生育也开始由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维持我国目前较低的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加;但同时也面临人口结构问题更加严峻的情况。这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使中国人口良性发展。
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由一定数量的人口形成一定的结构作为子系统来支撑社会系统的稳固。人口结构作为整个社会系统最为重要的基础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非常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在遵循人口规律的条件下,才能采取行动对人口结构进行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调整。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43.37‰、死亡率10.04‰、自然增长率33.33‰,属“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1998年已转变为出生率15.64‰、死亡率6.46‰、自然增长率9.14‰的“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现代型。
人口类型的转变带来的直观结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初期,人口出生、死亡率变化不同步,死亡率快速下降,婴少儿人口快速增加,年轻化趋势明显。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人口开始增多,这时社会抚养比较低,社会负担较轻。当人口转变完成,60岁以上人口开始增多,当老年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进入了老龄化时期。由于我国实行较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转变表现出“压缩性”的特点。而这种急剧的人口转变潜伏着种种风险: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所带来的挑战;生育率急剧下降导致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特别是亲子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等[1]。
第一,老龄化问题。人口类型转化过程的后一个阶段,出现老龄化速度超过婴儿出生速度的不同步现象。此时,老年人口开始增多,社会将进入老龄化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并没有违背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却有自己的特点。我国老龄化是在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催生下,过快过早的产生了。198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2000年上升到7%。我国走进老龄化的过程仅用18年时间。而瑞士用35年,英国80年,日本20年[2]。
专家预测,我国老龄化将在21世纪的前50年快速增长,2050年人口实现零增长,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届时将有3亿多甚至更多的老年人口,即不到五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老人,且高龄老人将占相当大比例。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快速的老龄化带给我们极大的压力。根据美国的一项预测,抚养一个老人相当于抚养3个少儿的费用。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老龄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同的只是时间早晚。目前我们所面对的老年问题主要是历史人口生育高峰的后期人口老化效应,现在放开生育对此不会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放开生育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的速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争取必要的时间。但是如何放开、何时放开还必须进行更为科学的论证。
第二,人口结构转变中的性别比失调。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控制人口数量急于求成,一度要求 “一胎化”政策,并在城市和农村同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中国男孩偏好的传统没有改变、性别鉴定技术的出现,在三者同时作用下性别比例失调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3]。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直接表现是男孩比女孩多,直接后果是出现婚姻市场的挤压现象。
老龄化不可避免,生育文化还未彻底改变,男孩偏好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也绝非靠经济发展就能解决。面对人口结构失衡,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政策上的引导。笔者认为要改变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结构问题,政府出台人口政策的方向应该集中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这是应对老龄化问题最为根本有效的办法。但是面对未富先老的现状,我们面临更多困难,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未来若干年内,家庭养老还将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农村养老保障应该以现金的形式补贴老年人,补贴数目以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为准。同时要在医疗服务保障上做足文章,使老年人尽可能就近就医。这样可大大减轻子女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还可减少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经济矛盾。
第二,改革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流通。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化仍然对人口的自由流动起到阻碍作用。落户难导致的就业难、小孩就学难的现象在我国很多地区普遍存在。改变户籍管理办法,取消中小城市之间户籍隔离制度,促进人口在中小城市的自由流通。这可以明显改善我国个别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缓解地区人口老化的速度,切实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加大对妇女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现在有些地区还是存在对妇女的歧视。这是导致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彻底改变出生性别失调的现状,就要切实大力提高妇女的地位。加大对妇女培训和教育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素质,增加妇女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妇女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下一代素质的提高。
第四,适当时候推迟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年人市场。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年龄升高,在适当的时候推迟退休年龄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立刻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还有待做进一步的工作。积极开发老年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老年人的增多势必引起人们对老年产品消费需求的旺盛。积极开发老年人市场有益于促进国内消费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由过去的强制性转变为现在的自觉性计划生育。甚至有些人开始主动不要孩子,DIC家庭现在也越来越普遍,大龄未婚青年增多,说明人口问题已经由数量问题开始转变为结构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为了减少每年出生人口数量的大幅波动,最好在这个时期不要有大的政策变动,但是各个省、区、市,由于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可以自己对放开时间的快慢进行调整[4]。能否把握住20世纪前30年对我国人口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更多学者、专家共同来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翠绒,邹会聪.论科学人口结构观[N].光明日报,2009-03-24(11).
[2]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06(6).
[3]陈友华.仅仅性别偏好不足以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J].人口与发展,2008(2).
[4]宋厚亮.计划生育政策的变与不变[J].今日中国论坛,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