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芝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基础部,山西 吕梁 033000)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作者用心塑造了诸多能力超群的英雄人物,宋江则是诸多英雄人物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水浒传》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均是以宋江为核心的,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和分析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将直接关系到如何解读《水浒传》一书。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所有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孝、仁、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传》中矛盾的中心。在尽孝道和上梁山的抉择中,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的过程中,他始终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其矛盾的核心,便是忠君与仁义的选择。
从古至今,百姓肩负的最大的使命,莫过于尽心竭力报效国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大丈夫的第一要务便是忠君报国。《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忠君报国作为其毕生理想。宋江一直不愿上梁山,屡请屡拒。第一次受邀上梁山,宋江的想法是,“此种做法并未表现出抬举我宋江,而是置我于不忠不孝之地”,故其回答是“我不如死了”,与此同时,还做了一个“把刀望喉下自刎”的动作。[1]当晁盖再次去劝说宋江上梁山时,宋江则当下乞死。由此可见宋江之忠于朝廷。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宋江被迫投靠梁山。上梁山后,为了求得朝廷的宽恕,宋江始终期盼朝廷招安,不仅将“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2],口口声声宣扬“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3],在抓捕高太尉后,除了“亲自释放”、“纳头便拜”外,更是一再重复自己“并无异心”,只期待尽快“归顺朝廷”,“与国家出力”。[4]一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仍然忠字当头,并无二心,其忠可谓至死不渝。
“百善孝为先”。《水浒传》中的宋江被冠以“孝义黑三郎”之称,其孝有目共睹。[5]孝悌思想在宋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因此,当宋江接到家书,得知“父亲于今年正月初头因病身故,现今停丧在家,专等哥哥来家迁葬”后,顿时悲痛不已,捶胸顿足,痛骂自己是不孝逆子,老父身亡,却不能尽孝道,实乃畜生,甚至把头撞向墙壁,失声痛哭,昏迷半晌,方才苏醒。归家后,官府来逮捕他。为了不让老父亲挂心,他还不忘对其说:“官司见了,倒是有幸;明日孩儿躲在江湖上,撞了一班儿杀人放火的弟兄们,打在网里,如何能够见父亲面。便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日后归来,也得早晚服侍父亲终身。”[6]上梁山后,宋江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父亲接来,以免“老父存亡不保”。凡此等等,均能清晰地见出宋江之孝。
宋江的仁主要体现在他关心同情百姓上。在上梁山之前,宋江救困扶危,名扬千里,人称“及时雨”。上梁山后,宋江仍一如既往地践行仁道,勒令众兄弟,不得杀害百姓,不得放火烧人房屋,常常救济贫苦百姓,等等,因此,锻造了一支深受广大百姓爱戴的义军。
重义是宋江的另一个中心性格,也是《水浒传》所高扬的优秀人物品质。宋江义字当先,行事以兄弟义气为准绳。宋江将众多弟兄聚合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之下,组建了一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队伍。众兄弟“千里而朝朝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为了兄弟情义,宋江不惜杀死小妾阎婆惜;因为兄弟情义,宋江不惜兴师动众,大动干戈。[7]《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忠孝仁义的典型。
宋江称得上英雄。能较好地表现其英雄气概的,当属其浔阳楼上之英雄壮举。当宋江攻打祝家庄,大破高唐州,多方攻城下寨后,其所作所为,无不让朝廷深感恐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够有此作为,实在需要莫大的勇气。宋江不仅有着卓越超群的军事才能,同时,还具有血性与激情,只是其不及“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等那般洒脱而已。宋江身上,肩负着为梁山兄弟开辟新路的巨大责任,这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理性。得益于此,宋江终能够团结各色人等,齐聚梁山。如果说梁山好汉是英雄的话,那么,善能团结领袖英雄的宋江,自然也就是一位英雄了。
宋江是仁义的,其“及时雨”称谓所指向的仁义,非他人所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凡此等等,均是明证。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行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108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其骨子里所流露出的,依然是忠君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题在望江楼上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报国无门的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均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怜梁山108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依然还是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面对朝廷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惜的是,为防止其死后李逵再反朝廷,他竟然也让李逵服下毒酒,随他而去,以为朝廷消弭潜在的隐患。
宋江这一角色具有悲剧色彩。身处特定时代束缚下的宋江,其思想中带有浓烈的封建伦理道德意味。其忠是对朝廷的愚忠,其孝是对封建家长的愚孝。从这一意义上说,宋江也是封建伦理文化的受害者。这导致了他人性的部分缺失,并使其存有较为浓烈的奴性意识。若非如此,梁山义军就不会轻易地被朝廷招安,也不会成为朝廷镇压百姓的工具,最终也就不会有那样的悲惨结局。人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高度。宋江诚然是理性的,然而,当其置身于至情至性的英雄豪杰之中时,其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就不能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宋江虽然看到了当时梁山繁荣景象背后所潜伏的危机,意识到梁山模式绝难长存——尽管这一图存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予梁山兄弟以安全感和自信心,于是率领众兄弟最终回归了朝廷,但他未能理性地为梁山兄弟寻求一条自我真正解放的道路(当然,这一要求对宋江而言,也似乎太过苛刻了),所以,当此种解放道路宣告失败后,他只能寻求精神的慰藉,以其道德的追求,去消解他人生的悲剧意味。
在施耐庵的笔下,宋江完成了他的使命。在忠与义的交织中,宋江迷失了自我,最终只能淹没在赵宋王朝的浪花之中。面对忠君与仁义,宋江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实则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宋江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会毫无怨恨。远去的宋江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不尽的感慨。
参考文献:
[1]杨淼.论施耐庵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塑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徐峰. 《水浒传》宋江人物形象的道德思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李军均. 《水浒传》酒后诗的文化解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1).
[4]余诗隽.忠义难两全,水火不相容——试论《水浒传》中宋江忠义性格的矛盾[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6).
[5]崔香梅.浅论《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J].才智,2011(23).
[6]周荣.宋江新说[J].皖西学院学报,2003(6).
[7]周甲辰.一个超悲剧人物的审美意蕴——宋江典型性格解读[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