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菁
(闽江学院 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艺术歌曲在欧洲开始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歌曲体裁,通常以诗歌作为歌词,运用抒情婉转、华丽优美的曲调作为其旋律,作曲技法和表现手段都很复杂。艺术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运用钢琴伴奏和人声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其中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的《紫罗兰》、贝多芬的《阿德拉依舞》已展现出艺术歌曲较为规范的形式,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以舒伯特更是这一体裁为集大成者,他们将艺术歌曲表达人类情感的可能性放大,也充分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德奥艺术歌曲在19世纪的西方音乐中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不乏马勒的艺术歌曲。
古斯塔夫·马勒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交响乐形式的领军人物,也是极富创意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在德奥音乐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几乎每一部作品结构都非常大,仿佛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感知。如他的九部交响曲与《大地之歌》,都是既能承接过去,又能预知未来的优秀作品。他被世人称之为:“歌曲——交响曲家”,只因其交响曲与歌曲作品紧密相连。其作品旋律的唯美与细腻,所表达的那种感伤与不幸,人物内心世界的恐惧与不安,一度使马勒成为20世纪的音乐先知。马勒是典型浪漫主义代表,在他复杂而又充实的内心世界中始终充满着音乐,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激情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同时又充满着哲理性和宗教感情。他拥有强烈地自我表达的愿望和倾听音乐的能力,所以能够使个人的音乐语言服从于交响曲式的严格规定,将一些丰富、多变化、零散甚至紊乱不堪的素材经过他的创作后往往会发展成为内容空前丰富、新颖的佳作。
较之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马勒的写作品位是非常高的,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涉猎的范围也较广泛,这其中既有对美好大自然的热情赞颂,又有他对美好纯真恋情的向往;既有对故乡奥地利风光的深情思念,又有对人生价值的严肃思考。他的音乐时而奔放活泼、奋发激昂;时而严肃紧张、英气蹈厉。他的音乐是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和极致,他将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显露无遗。[1]马勒的音乐以异乎寻常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情感和体验,充分凸显了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其坎坷的生命历程中,马勒共创作了56首歌曲,这些歌曲可谓是风格迥异,多彩多姿。马勒早期的艺术歌曲为钢琴伴奏歌曲,后期的则转为乐队伴奏歌曲,这也是他艺术歌曲作品中清新多彩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部分。每一首歌曲都诠释他的创造力和音乐上的创新精神,每一部作品都闪烁着人类本性的光辉。他的艺术歌曲题材多样,有雄壮的士兵歌曲,如《离去,离去!》和《悲伤中的安慰》;有悲伤的《通往堡垒中的斯特拉斯堡》和《少年鼓手》;其中充分表现他本性的三首夜曲,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美丽的号角吹响的地方》是三首夜曲中最感人的一首,既有感人至深的夜曲氛围,又有扣人心弦的结尾。
马勒具有惊人的创作才华,他独辟蹊径,将艺术歌曲融入到交响曲中,使声乐与交响曲完美结合,他运用这样的方式创作出一大批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如他在交响曲创作过程中将56首歌曲贯穿其中,处处洋溢着艺术歌曲的气氛。与第一交响曲紧密相连的是声乐套曲《漂泊艺徒之歌》,其中包含有四首歌曲:《当心上人出嫁时》、《清晨我走向原野》、《宝间像火在燃烧》、《她那蔚蓝的双眼》,套曲的歌词取自于德国诗人不仑塔诺和阿而尼姆联合编写的民歌集《少年神奇号角》,描写的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被爱人抛弃的青年外出流浪的经历,这一故事实际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影射的是马勒与约翰娜·里希特之间曾经有过的感情纠葛。歌曲反馈给观众的则是不同的爱情经历带给人心灵上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并最终因此引发对现实存在的思考和由衷感叹。最初,这部声乐作品完成于钢琴谱,但马勒秉承为管弦乐队创作和构思的理念,最终将歌曲融入到交响曲中,进而发展成了交响乐。在将艺术歌曲向管弦乐转变的过程中,马勒充分利用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扩大了乐队编制,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在色彩上呈现出鲜明的艺术格调和艺术品位,但这并没有因此掩盖声乐的表现力[2]。这一独特的表现方式来源于作者对于自然界的感受以及对感情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套曲中的第二首《今晨我穿过原野》作为整部交响曲的发展基础,就恰到好处地反映出马勒对大自然的亲密感受以及发自内心的热爱。
马勒将交响曲的创作技法融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其声乐作品中呈现出“交响性”,这一特质在他的《第八交响曲》得以充分表达。与以往表现悲剧的交响曲不同,《第八交响曲》歌颂的是伟大与光荣,整部交响曲要表达的是马勒的哲学和神学观念,使得音乐与自然界浪漫到极致。正如马勒称第八交响曲为:“宇宙开始在发声、在作响,是太阳运作的声音”。整部交响曲编制庞大,需要千人演奏演唱,因此,又被称为《千人交响曲》。该交响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歌词选自于公元9世纪美因兹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所作的拉丁圣经《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这一歌词所要揭示的是作曲家马勒奉守不渝的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以及对理想天国的永恒追求。灵动的歌声贯穿整个交响曲,庄严而又圣洁。时而坚定,时而软弱,如此渴望又如此的绝望。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气息的控制,用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将声音里的情绪变化准确表达。
《第八交响曲》是一部辉煌的庞大作品,其编制堪称是古典交响乐中的霸主。在马勒之前,没有人将交响乐的编制扩大到如此庞大的规模,正如马勒所讲:“这是我以往作品中最大的,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独特性作品”,马勒的愿望是通过这部交响曲,向贝多芬致敬,并以此来宣扬对上帝的赞美和对人类的爱。生活在世纪之交的马勒,他的作品中传达了一种对过往时光的回顾和对新世纪的向往,《第八交响曲》中所表达的气势磅礴和催人奋进的精神让这部作品荡气回肠。第一部分接近歌颂性质的众赞歌,后者为叙事型的清唱剧,如果说第一部分让听众处于一种兴奋和激动的状态中,那么第二部分随着戏剧性的展开则会让听众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的体验中。终曲部分的震撼令人感动,当游离的音乐开始大面积的合流,当整体的力度开始持续高涨时,音乐元素得以再现,此时声音的透彻和敞亮令人震撼,音乐的分离和聚合又是那么令人感动,通过指挥的聚合,音乐通过高强度的缓释,大面积的缓冲,再到雪崩般的塌泻,强大的力量妙不可言。此外,《第八交响曲》中运用了人声,通过人声来参与解释音乐旋律以及发展交响套曲的音乐思维,这种勇敢的尝试使马勒成为“歌曲中的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开山鼻祖。正如歌德在《浮士德》所说的:“一切无常者,不过是虚幻;力不胜任者,在此处实现;一切无可名,在此处完成。”
马勒艺术歌曲的魅力就在它以其自身的感召力引领一种社会的审美趣味。它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令人着迷的音乐。艺术歌曲给人想象空间,多变的色彩和动人的声音让听众心驰神往。它能够引导人们在欣赏完美的同时能够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生活,反思自己。作为声乐艺术的分支,艺术歌曲旨在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共同作用来激发创作灵感,制造氛围,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怀,以此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通过某种语言来获取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深刻体会音乐的魅力。音乐作品的生命力远远不只局限于纸面上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和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3]。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艺术歌曲是所有歌曲中最出彩、最迷人的。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因为音乐剧中的某段艺术歌曲,选择进入剧场观看音乐剧,优秀的艺术歌曲总能为舞台艺术增光添彩,也总能让观众流连忘返。
面对黑暗的现实,音乐家一般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否定现状,悲观迷茫;一种是粉饰现实,醉生梦死。这两种态度都不是马勒所持有的,他在面对黑暗现实时,不断突破自己,寻找出路,怀揣希望与梦想。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从那些极具生命力的交响力量中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以及人生的赞叹。与此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黑暗现实的嘲讽和不满,如作品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怪诞的节奏和尖锐喊叫般的音响,从这些可以看出马勒内心的苦闷与挣扎。但是他未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相反,他逆流而上,在无数经典的作品中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作为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马勒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内心。他沉寂的内心世界中充满着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之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马勒的音乐拥有着深厚的意蕴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如上所述,马勒的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密不可分,声音与交响曲主题旋律完全融合为一体,达到了美的极致,可谓是天籁之音。这种融合的生命之歌更加深刻也更加富有诗意。也许,音乐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是一种美的声音,美的享受,但是,音乐对于马勒来讲更是一种心灵慰藉,一种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方式,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音乐就像是一种神秘的语言,蕴藏着宇宙和灵魂的种种奥秘,更传达着对生命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的期许。[4]艺术歌曲是优雅高贵的,它的天籁之音像是拥有无穷的魔力,能够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也能够给观众带来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享受。马勒的艺术歌曲超越了庸俗的世俗琐碎和欲望冲动,它使人能够始终高高在上的凝望着自我,使自身保持着精神和灵魂上的纯洁与高贵,保持一种独立人的悲欢离合。聆听他的作品能够使人保持平静,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平静是在如此嘈杂的尘世中难以获取的,因此,他的音乐才能如此吸引观众,才会绽放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奥)库尔特·布劳科普夫.马勒——未来的同时代人[M].高中甫,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3]修海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