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视域中的中国戏曲动画

2014-03-25 09:07孙亮
关键词:动漫戏曲动画

孙亮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戏曲动画指动画在题材内容、角色造型、人物表演等方面,依托中国传统戏曲资源的动画片。在各国动画的发展中,不乏依托本国戏剧资源成功的先例。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的融合,在日本早有实践。日本漫画家将日本戏曲融入创作之中,以最流行的商业漫画方式,诠释了日本本土戏曲艺术的特有韵味;美国迪士尼动画,长期以来,都将百老汇歌舞剧式的美国戏剧风格贯穿于其创作中。[1]中国动画与传统戏曲的关系渊源久远,早在1942年,中国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以别具特色的中国题材,融汇了诸多中国戏曲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动画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就是在影院里被《铁扇公主》深深震撼,从而改变了成为外科医生的人生志向,走上了动画创作之路。

动画人明确地将戏曲动画纳入民族化的视野,并作为其自觉的追求,是在建国之后。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一系列国际荣誉,然而这部动画片当时却被国际评委、国外媒体误认为是一部苏联动画片。这引起了早期中国动画人的深刻反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先生,在1956年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风格之路”的中国动画创作的精神纲领。这个口号的提出,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关键节点,主导了此后几十年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这个明确的创作纲领指导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依托的传统艺术资源,主要是中国水墨画和传统戏曲。前者以《小蝌蚪找妈妈》为开端,后者的起步之作《骄傲的将军》,就是借鉴了京剧艺术的戏曲动画。戏曲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艺术,几十年来,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动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着素材支持与艺术支撑。戏曲动画以戏曲故事为演绎内容,以人物造型、动作程式、唱腔配乐等为创作元素,[2]在表现形式上,先后尝试了剪纸、皮影、布偶、陶偶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1961至1964年创作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在美术风格、动作设计、配乐元素等方面,从传统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展现了中国独有的美学魅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中国动画发展,经历了由模仿他者风格到探索独特审美风格的蜕变。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始终是民族动画的灵魂,更是民族动画产业振兴的内在动力。上世纪20年代动画初入中国,就涌现出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早期动画艺术精品。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国产动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赢得了世界认同。以《牧笛》、《山水情》为代表的水墨动画,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为代表的与传统戏曲渊源深厚的动画,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如果说《大闹天宫》意味着中国动画自身完整的美术风格和表现体系的基本形成,那么,1979年的《哪吒闹海》则是对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高度概括。国外同行由此而命名的“中国动画学派”,即是对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高度肯定。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美日动画的强势冲击,国产动画逐渐丧失了自身特色,不复当日的辉煌。近年来,我国动画产量显著增长,电视动画总量早已跻身世界前列,院线上映的动画电影也已连续两年超过20部,但国产动画的质量并未与产量同步发展,无法与国外优秀动画相提并论。热潮涌动的动画片市场和数量日益增长却倍受冷落的国产动画片,是中国动画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如今中国的动漫也像足球一样,充满激情的观众翘首以盼,然而掌声只能令人惆怅地献给外来客。”[3]

为了摆脱中国动画的发展困境,近年来,业界多学习借鉴美、日、韩动画的成功经验。以他者成功模式来振兴本国动画产业,成为一大潮流。当前,众多动画公司、从业者等原创力量都极端地认为,国内动画受众只喜欢美日的洋风味,因此其主持的大部分动画项目均打上了美日动画的深深印记,更有甚者完全日本、美国化,然而,其市场反响远不及预期效果。其通过衍生产品及动画授权获取巨大利润的梦想,瞬间破灭。《魔比斯环》、《藏獒多吉》、《大兵金宝历险记》等动画作品,都是失败的作品。[4]错把国外动画创作风格、题材及叙事方式当成制胜法宝,甚至刻意模仿其灵感创意,实行全方位的拿来主义,结果在作品中满是别人的影子,遭遇市场滑铁卢毫不奇怪。投资巨大,制作水平不可谓不高的《魔比斯环》,被人视为很像美国动画而受到市场冷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陷入困境的中国动画,呼唤民族化的归来。

民族化对于当代中国动画的风格形成和产业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水墨动画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成本极高,制作周期太长。现代动画产业模式是通过长篇动画连续剧创造品牌效应,进而开发动画衍生产品而形成一个产业链。制作难度极大而效率极低的水墨动画,显然是一个难以全面推广的方向,而将极具民族特色的戏曲精粹融入动画创作,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戏曲是动画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动画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原创力量的兴盛,题材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挖掘原创素材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取自传统文化样式,传统戏曲就是一个绝佳的资源宝库。仅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戏曲资源丰富,流传至今的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目连戏、贵池傩戏、岳西高腔等二十余剧种。很多戏剧曲目均家喻户晓,这使得由此改编而来的戏曲动画本身就有品牌效应,如《目连救母劝善》、《灰阑记》、《王月英元夜留鞋记》、《高文举珍珠记》、《观世音鱼篮记》、《正昭阳》、《连升三级》、《龙凤呈祥》等。这些优质资源源于生活的积累,题材多元,形式多样,文化蕴含深厚。动画从业者通过与戏曲从业者、研究者合作,梳理改编经典剧目,对戏曲故事进行二次挖掘改造,适当融入时代精神与流行元素,进而可整理出适合动画制作的新剧本。传统剧目得以流传下来,足以说明,不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历史事件,其内容本身是为民众所认可的;同时,结合当代文化重新解读经典传统故事,用新思维去演绎经典,既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又有独特的审美情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前人的文化遗产要怀着敬畏之心与人文关怀,适当取舍,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又将走入亵渎经典的误区。

戏曲艺术在角色塑造、用色设计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戏曲能把每一个形象都塑造得极具个性,其形象上较夸张的特征与角色的个性、身份吻合,观众能通过其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对象的性格与气质。戏曲的用色也极其讲究,多数用色较丰富,色彩明度高。这些多元的色彩,在整体效果中不但不杂,反而十分丰富,高饱和度的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个性特色鲜明甚至夸张的造型设计和色彩运用,具体体现在脸谱、服装、道具等方面。这是传统戏曲创作长期经验的凝炼。其装饰性表象与角色的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动漫造型正好需要这种高度提炼概括的形象。动画创作如果借鉴戏曲艺术的宝贵经验,为我所用,然后高度概括凝炼,就能将其固化成一整套设计体系,丰富动漫造型设计。

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动作、音乐版式、舞台效果,建构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表演空间。简练夸张的动作表情配合恰当的现场配乐、说唱,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故事。戏曲中追求意到笔不到的虚实技巧,给人以无限的遐思。若能合理借鉴吸收这些艺术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动画的艺术感染力,使动画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推动动画叙事情节的发展。1981年的动画片《三个和尚》,便运用了戏曲表演中的虚实手法,以水墨式造型设计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艺术动画的不朽经典。

戏曲因为其动作表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在传情达意时,声音就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戏曲中的声音,在意境氛围的渲染、情节转折的暗示、故事情节高潮的推进等方面,都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动画创作者学习。动画经典作品《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对白,就采用了介于京白和朗诵之间的声音,其背景音效采用了京剧锣鼓点。这不仅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还更好地烘托了打斗场面。为了表现七仙女的妩媚,主创别出心裁地切入了一段昆曲唱段,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大闹天宫》的成功,与戏曲音乐的巧妙融入,显然有一定关联。

换个角度看,动画对戏曲的依托也不是单向度的。动画是深受受众喜爱的当代传播手段之一。它通过影视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影响着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认知,包括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具有传统艺术难以企及的优势。研究显示,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戏曲剧场演出往往呈现卖唱不卖座的惨淡局面,民间戏曲团体的生存也很艰难,很多经典剧目濒临散失,而依托戏曲的动漫创作,则有利于古老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运用青少年喜欢的动漫形式来传播推广经典戏曲文化,可以让青少年在欣赏动漫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接触、关注、喜爱传统戏曲,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从根本上培养新一代对文化经典的认同。这对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京剧和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情感积淀,成为最富民族性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当下,中国戏曲的凋零,似乎给人一种过时落后的错觉,这里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论,但戏曲中的诸多成功经验如果运用在动画创作中,则能创造出另一番天地,给动画带来新鲜的活力。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结果,是时尚与传统的结合,二者互补,相得益彰。[5]戏曲动画《双下山》改编自同名昆曲剧目,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追求中国水墨画的洒脱与随意,彰显了独特的东方魅力。2008年,该片获中国国际动漫节两项大奖,2009年,获美国红树枝动画节“最佳实验动画/可视音乐奖”。这部戏曲动画的成功,正说明戏曲与动画的联姻是互利双赢的,既有利于新兴艺术的民族化,也促进了古老艺术的新生。动画填补了戏曲在形式和传播等方面的局限,戏曲资源则为民族动画产业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动画创作提供了诸多题材,使之有了更新颖的内容。借鉴传统戏曲的本土艺术形式,弘扬民族风格,将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与繁荣的一条康庄大道。目前,全国已有不少院校、企业开始了戏曲动画研究。1999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戏曲动画专业,并成立了戏曲动漫研究所;2005年5月,由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漫学院联手中国画系,共同策划启动“动画戏曲百集工程”,并将其作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立项;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与指导,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九天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6]

戏曲动画的创作是一项浩大工程,很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摸索,并非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要在此过程中,逐渐寻觅到一整套戏曲与动画自身特点高度契合的表现方式,进而形成本土化的动画文化体系。在目今中国动画希望与问题并存的处境下,动画创作要以新的创作实绩,树立国民对本土动漫的信心。据多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并没有对国产动画失去信心。动画人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迷失方向,在动画井喷式发展的今天,一定要认真定位,建构属于自己的动画体系。《麦兜》、《神秘世界历险记》、《泡芙小姐》等作品的大获好评,进一步说明了本土风味动画的市场前景。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之路,为实现国产动画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梦.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的互动[J].商业文化,2008(8).

[2]周懿.戏曲动画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3]刘畅.怎样使动漫更精彩[N].人民日报,2006-06-06(16).

[4]陈廖宇.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近期国产动画电影漫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1).

[5]徐涟.戏曲动漫:能否为中国原创挖出一座富矿?[N].中国文化报,2007-08-11(1).

[6]潘伊川,韩庆.当戏曲遇上动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21(7).

猜你喜欢
动漫戏曲动画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