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晔珵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江苏 无锡 214000)
90后大学生是现代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正在校园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但同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他们主要心理问题,其次找出产生的根源,最后结合实际寻求解决方法。
90后大学生所处在的时代,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人文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而导致了他们这一代人,在社会责任感认知上的迷茫与缺失。在美好生活的百般呵护下,他们多数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现况。[1]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自身的第一要务,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事务都会被作为阻碍而抛弃。在此背景下,他们从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再到大学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很少,更加不了解对于他们个体作为社会人又需要做什么。从而导致现在很多待业在家的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作祟。他们尚未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社会虽不缺少他们开疆拓土,但社会长治久安的发展,永远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历程。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受到法律基础教育的年龄也随之不断提高。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扩张,向各个区域与年龄层的人们宣传着法律相关理念。 90年之后所出生的这一代正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断成长,加之国际环境的渲染,对于欧美等国强烈“人权”思潮的影响,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
在校园内,常见的宿舍矛盾多发于宿舍同学之间缺乏一定的集体精神。来自大江南北的学子生活在同一空间内,难免会出现性格不合,生活习惯相悖的寝室[2]。但是如果宿舍生活中多一份关怀体谅之心,少一点斤斤计较之情,不过分在乎个人的得失,相信几年的大学相处定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是说明接触的事物越多,知识储备越多,眼界也就更加开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相比80后大学生读书时要多。相比前几代人,他们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与人交往,在各类信息化工具上分享自己的成果。
在90后大学生热情奔放的外表之下,有时又会藏着一颗孤僻的心。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习惯独立面对,不与人交流,甚至排斥与父母师长交谈。偶尔会与朋友聊及,但大多不涉及全面。加之孤独自闭的性格在很多90后身上出现,向朋友寻求的援助往往比较片面。并且由于阅历与处世的局限,能够得到帮助也有限度。从而导致了他们在遇到各类困难时更加难以与他人接触交流,排忧解难。
90后的父母多为70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已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下,教育制度也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受过大中专教育,甚至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自古的教育都有望子成龙一说,普遍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愿他们能够在文化教育上高出自己的父母一筹。所以广大70后的家长把学习这把利剑,架在子女的身上。家长愈过度重视课堂教育,就愈疏远社会的舞台,渐渐形成子女对社会的不关心,与对自我的愈发看重。
网络通讯工具不断发展,与信息交界的窗口不再是单纯的电视与电脑网络,手机技术的强大与无线网络的覆盖,几乎在大多数的公共场所用手机就能获得大量信息。微博,BBS,及时聊天工具,贴吧等更加速了各类信息的传播。[3]但关注度较高的信息,大多与时事政治关系甚微。信息爆炸使得90后大学生在易于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便于分享属于自己的生活。可分享的信息多数是开心的事件,久而久之,在面对摧折时,他们偏向于独自承担。
另外,社会舆论也偏向于讨论学生的课业问题,使得莘莘学子更愿意相信学习才是唯一重要的。很多时候忽视了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给予他人的关爱等问题,更加强化自我。
身处在不用担心温饱的大环境中,90后大学生对于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很多时候超出了自身所能负担的范畴。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多为六位一体的架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之父母的宠爱融于一身,相对容易引起骄奢的情绪。以自我为思考的中心点,以自我的利益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
与此同时,铺天盖地对于奢侈品的宣传,遍布大江南北各色餐饮小吃的兴起,使得他们对于此类消费的追捧更胜于前几代人。踏入大学校园,远离家庭的照料,比拼的不单是学业的成绩,也向着各类消费不断倾斜。在各类对比中失去领先优势而又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90后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承受能力较低。在逆境中无法得到良好的心理调节,长期下去会使自身缺乏信心,表现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的一面。
此外,对于爱情和婚恋又是90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对的问题,这一代学生在处理爱情和婚恋观上,一般偏向于了越来越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呈现出对婚姻恋爱价值的多元化和情感爱情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但同时,基于他们自身的道德理性上的不成熟,对于本体角色的不明确以及客观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事件的发生会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很多矛盾的方面。
现在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关注,教师应了解学生背景,通过心理普测,单独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掌握。
一般来说,家庭背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家庭背景的相关信息中关注贫困生的问题。走进大学校园接触的人群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其中不乏高富帅的存在。要先接触贫困生引导他们心理走向,告诉他们不能把一时的得失过分看重,要多在乎自身的努力奋斗,用行动改变生活。
从心理普测的普遍结果中掌握体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与该类学生找机会聊天,了解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并根据多次的谈话内容做出判断是否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在此期间注意建立各个学生的谈话记录与档案,为今后的各方面工作打好基础。
首先,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战场,也是最放松的接触环境。教育工作者多走进宿舍,也能更容易走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在宿舍里,通过与宿舍各成员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到他们各自的生活也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更能通过多次走访宿舍发现各同学在宿舍的生活习惯与合群程度。对于明显不合群的学生也能给予较早的干预。
其次,走访宿舍能够拉近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远离家乡上学,更需要师长的关怀。尤其是首次独立生活的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有更多的疑惑[4]。也可以号召学长走进低年级学生的宿舍,同辈的交流更容易引起共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同辈之间的交流比师长会更加轻松。
首先,课堂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相处的时间,也是培养班级群体意识最好的平台。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心理学相关的理念,多创造机会给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是很好地增强大学生团体意识的机会。尤其是体育课教学的契机,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能够改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使得学生心情愉悦,积极向上。并且在群体形式的身体练习时,为了完成特定的动作,不仅需要个人主观意志的努力,更需要团体的配合与帮助。在此基础上,通过运动中的交往能够改善个体在人际交往问题上的顾虑与担心,提高群体间的适应性。
其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团体之间组织的各类活动也是大力提倡的。活动的组织与发起过程就是锻炼学生团体之间互相协助,默契程度的过程。一次活动的举办,无论成功与否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组织者与参与者双方的人际关系,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在一次次社会化活动组织的时候,也能更完整地了解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文明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90后大学生,对于婚恋方面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为广泛,这也就决定了学校有必要提供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信息筛选方面能够少走弯路。
首先,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相关类型的活动,交流沙龙,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名家讲坛,听大师的意见和建议。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建立最基本的自信[5]。从认识自我到发展与他人的友情,从而形成文明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基础。
其次,重视大学生恋爱方面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生理的日益成熟,情感亦随之越来越丰富。对爱情的渴望、追求和执着的倾向也是无法阻挡的。在此背景之下,恋爱在当今的大学不应作为一个晦涩难开的话题,学校有必要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深层涵义。恋爱艺术、技巧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关键所在。高校可通过开设相关礼仪、艺术、赏析、心理等方面的选修课,教育学生在各方面完善自我。
最后,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在恋爱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如意的情况,就像单恋或失恋的情况可能会时有发生。当一段恋情结束的时候,有些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节自身,尽快走出失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有的学生则可能陷入阴霾难以走出,甚至影响个人及他人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可能会出现极端的行为,伤害自己乃至他人。心理学家认为,孩童的不安往往起源于他们的恐惧,害怕失去他们爱着的人。成年人有时与孩童相似,当其欲望不能满足时,便容易把它化为焦虑。换句话说,当一个成年人因此产生焦虑时,也表现得像个孩子。所以有些大学生失恋以后,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像自杀、伤害他人等。
拓宽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内外的各种实质性场所,而且要采用目前流行的各类通讯网络的方式,多角度地了解学生。
90后大学生更加推崇快速便捷及多人的交流方式。微博、微信等快速多方位传播信息的方式在90后大学生中广泛使用,且此类方式能更加便捷地认识陌生朋友。关注学生的QQ、微博、微信、博客等的更新动态,也便于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一般来说大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生活,会在微博中晒出近照,刚去过的地点等等。通过对此类信息的更新比较,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喜怒哀乐,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干预。
90后大学生,只是一个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有着比前几代人更多想法的群体。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2]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费导刊,2009(1).
[3]苏耘.浅析学校体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2).
[4]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1).
[5]曾美英.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