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洁
根据2005年底对华累计投资的排名等相关资料,我国吸引外商投资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通过分析我国外资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外商投资来源国与地区对华投资均有不同的意义。可以根据外商投资国家在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将这些国家分为两组:一组在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大,如韩国、新加坡等;另一组在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小,如美国只有1.72%。对于前一组国家来说,在华投资对于其本国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后一组国家而言,在华投资只是其跨国公司开拓全球市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华投资的战略差异与其市场和需求等有一定的关系[1]。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和税收政策较为优惠并且市场潜力较大,这就让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不同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动机、行为方式、表现等存在很大的差别,笔者将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的动因与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有一定关系。而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外国资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基本动机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追求高额利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外资企业对外投资的最根本动机[2]。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是其最为根本的属性,如果对外投资比国内更有优势,资金必然会流向国外市场。统计表明,美国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其在国内投资中所获取的利润。可以说,高额利润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最大动力。
第二,寻求稳定廉价资源。企业为了寻求稳定廉价的资源也会进行对外投资,这里的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以自然资源为导向就是企业将获取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目的,如利用其他国家的石油、林业等;以人力资源为导向就是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廉价劳动力。由于自然资源如土地等是不可移动的,而人力资源的移动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要想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进行对外投资。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外国资本企业为了开辟国外市场进行的投资活动,这种对外投资分为四种情况:第一是企业为了在没有出口市场的国家开辟新的市场;第二是企业为了维护和扩大已有的市场,在开辟市场后进行对外投资有助于外资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第三是企业为了克服贸易的阻碍与限制,在第三国生产后将产品出口到这个国家,就减少了进出口贸易限制;第四是在竞争者入驻某个国家或地区后,为了维护竞争平衡企业也会不惜亏损进行对外投资。
第四,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对外投资,一方面如果企业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可以在国外设立工厂进行对外投资,以此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并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在自身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达到一定的规模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外资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市场容量等因素的限制,就会选择进行对外投资,将自己的闲置劳动力进行转移,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五,全球战略的需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安排投资的战略就是全球战略,这也是外国资本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投资动机[3]。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并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划拨资金、研发技术并组织生产活动,以此更加有效地利用市场资源,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
第一,企业结构与产业分布。不同来源国家与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投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4]。从在华投资的情况来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投资以大企业为主,而韩国等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根据韩国对华投资的研究,其在本国投资的大企业占到75%左右,而对华投资的大企业只有35%左右,相反韩国中小企业的对华投资约占到57%。由于韩国的对华投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这也是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不大的原因之一。此外,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外资企业在我国内地的投资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以上市集团公司为主。
第二,投资项目的规模。不同国家企业对华投资的规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华投资平均规模最大的为欧盟,然后为美国、日本。而从投资项目的数量来看,在华投资项目最少的为欧盟,其在华投资普遍存在项目规模大、数目少的特点。从时间顺序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外商对华投资平均规模有所下降,而在90年代中期之后得到迅速回升。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欧盟、美国等国家加大了对华投资规模,而在9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很多国家与地区减少了对华投资项目,但是合同投资规模减少的幅度远远低于项目数减少的幅度,这就出现了对华平均投资规模大幅度上升的局面。
第三,投资效益分析。反映企业运营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率,如果这个指标增加说明企业得到了很好的成长[5]。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看出,港澳台企业在2002年以前的工业增加值率比外资企业低很多,但在2002年之后迅速超过外资企业,同时港澳台企业在此之后与其他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显著缩小。而从亏损比例和资金利税率等方面来看,在2002年之前港澳台企业的亏损比例比其他外资企业低,但在此之后其亏损比例高于其他外资企业。这就说明其他外资企业在2002年之后的盈利指数在不断增加,并且企业的运营效益越来越好。并且从财务指标等方面来看,其他外资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和资金周转等明显好于港澳台企业[6]。这与港澳台企业在对大陆内地投资初期一般为中小型项目,以及台湾严格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有一定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跨国企业逐渐增加了对华技术转移的数量,并加大了对华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这不仅表现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我国的应用,也体现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分工的次数越来越多。从跨国公司投资理念的角度来讲,外国资本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行为与经营战略和市场目标密切相关,同时技术转移行为受到产业生命周期、企业控制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从事技术研发活动较多的国家为欧盟、美国和日本,他们对华技术转移的程度也较高,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开展了员工技能培训,并通过总部向分公司提供技术的方式进行技术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市场潜在着巨大的容量,很多产业技术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美国等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其主要动机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美国本土化的产品需求,并为当地推广新产品以及在中国进行产品制作与销售做铺垫。
而日本在我国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本国的产业分工体系服务[7]。日本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是母公司提供技术和核心产品,而普及
型技术研发活动由当地子公司负责,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当地市场信息。但近年来,日本企业逐渐加大了对华的直接投资规模,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营销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技术转移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以此适应中国市场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例如,汽车产业中以欧盟、美国作为主要投资者的结构体系逐渐被打破,日本一些汽车企业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开始同我国的国内企业进行合资,并在中国内地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技术研发活动。
由此可见,欧盟、美国等以市场占领和渗透为主的国家对华投资的规模和技术转移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与地区。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外国投资者开始将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东亚新兴的工业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对华投资主要以销售为目的,其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等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在中国的技术转移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应该根据不同外国资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投资规模、技术层次和市场表现等,从动态的角度制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此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婷.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转变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1(8).
[2]陆旦.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0).
[3]蒋燕.在华跨国公司本土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4]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10(4).
[5]姚战琪.不同来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结构与投资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42).
[6]王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交易成本的观点[J].亚太经济,2012(4).
[7]巩爱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对我国企业海外经营之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