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2014-03-25 08:49王平
关键词: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竞技

王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湖北 武汉 430212)

体育教学具有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功能,对促进高职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忍不拔、机智勇敢、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朗活泼的良好性格。就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言,体育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特点,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的培养上。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对高职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发挥高校其他渠道育人功能和作用的必然要求。

一、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和民族风貌,由此必然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道德品质:一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优良的意志品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业能否顺利实现,有赖于社会成员能否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拼搏奋斗,能否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操守去传承和进取。二是良好的合作竞争精神。社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合作与竞争,社会成员间良好的合作,能给予社会发展必要的凝合力,并创造“1+1>2”的协同效应;社会成员间良性的竞争,能给予国家和社会必要的发展动力,并创造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鲢鱼效应”。三是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则意识。组织纪律和规则是保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要素,公民的规则意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等诸多因素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1]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拓展和延伸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对包括高职生这一庞大群体在内的当代大学生加强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社会层面能够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给,这就要求社会成员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并由此形成团结、协作、互助的良性的社会关系。显然,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适应社会进步、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以关系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成员的人生实践活动中,每一位个体都要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友善,并以一定的责任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同时还要遵守必要的社会准则和规范,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夯实并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道德品质培养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其他品质的需要

素质教育对学生在知识、价值观念、身心健康、处世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高职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贯彻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意志品质,理解和尊重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情绪和气质修养,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应对人生挑战和实践。高职大学生也只有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培养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教学以其自身的趣味性、知识性以及更易为学生接受的特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和现实可能

(一)培养合作精神是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首要目标

一定意义上,“合作”可以体现为不同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彼此配合、协作共进的整体行为。在此基础上,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重在促使个体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培养,相互帮助,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协作。显然,体育教学在贯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方面必须关注到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对所有成员进行必要的思想动员,明确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二是形成统一的团队。为保证团队秩序,必须有一定的准则和要求来维持团队的秩序和运作。三是在不同成员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并采取有效的统一行动。从以上三个基本环节来看,体育教学可采取集体游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形成良好协作、密切配合的人际氛围;运用集体竞技的手段,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竞技规则展开统一行动。显然,体育教学在实践应用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全能满足上述环节的要求。

(二)培养竞争精神是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基础目标

竞争不仅表现为一种行为形态,也表现为一种机制形态。前者可以理解为不同主体为抢先实现或占有一定目标和资源而进行的相互竞争的行为,后者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团队或整体中为实现优胜劣汰或协调个体行为采取的组织机制。显然,竞争精神的培养必须关注三个环节:一是竞争关系应体现为在至少两个以上的不同主体间进行;二是竞争应以取胜为目的;三是组织内部应有一定的规则来保证竞争顺利进行。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竞争精神的培养是现实的,这同样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体育教学可以保证竞争的公开性。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游戏赛事都是在学生共同参与的环境中进行,胜负结果能够直观体现,这也给予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凭借自身实力夺取胜利的动力和压力。其次,体育教学可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学生在不同的竞技比赛中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各项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作为约束。值得指出的是,如果采取团队竞争的办法,体育教学还能在团队竞争中培养个体的协作精神。

(三)培养规则意识是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显性目标

规则是为规范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维持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秩序而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章程。在体育教学中贯穿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样需要关注三个环节:一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规则的认知。比如,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认知,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认知,对体育赛事规则的认知,等等。二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愿。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能自觉主动地适应规则要求,规范作息着装,服从活动安排。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在规则意识养成中进行合理的行为外化。学生不仅自身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则要求,还能关注和提醒他人遵守相应要求。体育教学中涉及规则的内容有很多,如在竞技赛事中强调要尊重对手,不得使用违规行为;在课堂考勤中强调要着运动服装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在其他体育运动中强调要遵守游戏规则,尊重裁判,等等。这些硬性或软性规则的制定,是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因而使其在执行过程中树立了一定的权威。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发挥个人的专长赢得最终胜利,可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反之,即为公众所不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严明纪律要求,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

(四)培养责任感是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隐形目标

责任可以理解为分内应做的事,或是因没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及强制性义务。从此意义上来理解,责任感就是指个人在充分认识其行为后果及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能够认真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并主动做好和履行分内事务和道德义务的心理倾向。由此可见,责任感是个人对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关系时产生的一种必须完成分内任务的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并要求全体成员为之奋斗且采取统一行为的集体中,每一位个体的行为同集体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每一位个体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或局部目标对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2]在实践中,体育教学通过变通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是能够适应个体责任感的培养的。在对抗性的集体竞技比赛如篮球比赛或是足球比赛中,每一位成员都担负着一定的局部目标,个体行为的处置失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整体目标的实现。这种竞技比赛对所有成员都提出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实践中能够激发个体产生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意识。

(五)培养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意志品质可以理解为个人在克服困难或障碍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毅力等精神性的人格特征和人品素质。意志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其他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着力五个方面:一是行为自觉。学生要对自己的行动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行为之于自己、集体、社会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节和支配现实行动。二是处事勇敢。面对困难和调整能够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三是处置果断。个体在复杂环境下能抓住主次,明辨是非,及时并采取合理行为坚决贯彻既定目标。四是行为自控。学生在处置各种复杂事务时不受任何干扰因素的影响,理性控制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五是作风顽强。为实现既定目标,个体能保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状态,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在实践中,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播体育精神,鼓舞学生的进取心,磨砺学生的意志。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本身就是对参与者意志品质的培养。

三、体育教学贯穿道德品质培养的方法和要求

(一)在学习和集体项目中培养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遴选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实践中养成合作精神。在学习各类运动技术技能时,学生需要同教师密切配合与协作,才能掌握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巧。学生需要不断地观察、模仿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相关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能与教师进行各类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信息交换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合作。此外,学生还可观察其他同学的练习,有效地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并把自身的不足以某种形式反馈给对方,双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同学学习的提高。学生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中获得的成就感,不仅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能有效提高彼此的信任度。在集体运动或竞技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承担和进入一定的角色,并指导学生明确相应的位置和职责,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战术中场上队员的位置和职责,队员对队友的特长和不足要有一定认识,并懂得扬长避短,默契配合来化解整体遭遇的劣势,最终实现整体效应的最大化。

(二)在循循善诱和游戏竞技中培养竞争精神

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但培养动手能力的愿望较为强烈,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也很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这种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体育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竞争的策略和技巧,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公平竞争中逐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竞争精神。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充实丰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或运动竞技来培养竞争精神。教师可组织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寓教于乐,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组织一定规模的竞技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深刻感知由此带来的成功与失败等情感体验。教师要因势利导,奖先惩后,并帮助后进学生适时总结提高,鼓舞信心,在良性的教学互动和师生关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三)在行为矫正和规范讲解中培养规则意识

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能够更好适应集体规范和道德要求的重要保证。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也有着严格的教学规范要求,对学生上课、参加体育运动和处理同学关系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明确强调课堂纪律,矫正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开小差等课堂不规范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遵守体育教学特殊的上课要求,上课前师生要相互问好,相互提醒着装;参加体育运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爱护和合理使用体育器械;教学结束时要提醒学生整队告别,按要求归还器材器械,打扫场地等。所有此类行为的教育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对违反此类规则和要求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此外,教师还可围绕不同体育运动的规则要求,向学生进行强调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禁止性规范,明确相应的竞技规范和道德要求,进而使学生懂得尊重秩序,遵守规则,遵循体育道德,在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提高和完善自我。学生在参与各类体育竞技中对规则规范的直观体验,必将潜移默化为习惯和性格,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外化呈现。

(四)在责任体验和关系处理中培养责任感

体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责任教育教学要素,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课中组织和课后告别环节中对学生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教”与“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一堂课的教授失败,每一位个体能否积极主动地配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可在学生中指定体育学科代表,协助教师开展课堂管理和监督,让所有个体都能直观感受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比赛为载体来开展责任教育,让学生直观感受自己在竞技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验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和竞技中,能够深刻理解并认同“个人行为不得损害集体利益”这一原则性规范,从而真正理解并建立基于整体利益的责任感。此外,在各类具有对抗性质的竞技项目中,学生之间难免发生碰撞和冲突,教师不应视其为麻烦或逃避或无视,而应视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契机。教师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冲突的原因,剖析和明确双方的责任,并教育学生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协调和处理师生、生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能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承担自己的使命。

(五)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体验中培养意志品质

对意志品质的磨砺和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某些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加强日常锻炼,培养行动自觉。在教授学生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进步带给学生的正面激励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习跳高、单双杠等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时,难免承受恐惧等心理压力,但通过成功尝试,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点进步,也将激励其树立自信,体验成功与快乐。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这种自信扩大化,营造为学生自觉锻炼和意志培养的动力。这种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和体会,也将激发学生参与其他生活实践的信心,最终使学生磨砺出坚强、自信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竞技精神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