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华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在我国,上千万的人学习英语,但费时低效,语言表达僵硬、缺少变化、没有思想。当前的问题已超越了表层现象,思维模式即认知范畴上的差异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正如语言学家科德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还不认识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一切外语教学的研究就都带有盲目性。因此,教学只有从思维层面着手,深入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中,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1](P2)
Lakoff 和Johnson[2](P3)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想和行动的概念本质上都是隐喻的。普通语言中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可见,能够理解和运用隐喻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Danesi[3]首次将隐喻能力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国内外学者认为培养隐喻能力有其必然性。Littlemore[4]认为,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培养隐喻能力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胡壮麟[5](P131)指出,对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严世清[6]也认为,在二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外语材料,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Danesi[3]指出,隐喻能力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在教学法上平行于传统意义上第二语言教学所注重的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王寅等[7]提出语言、交际和隐喻能力三合一的教学观。Littlemore[4]和Danesi[3]都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外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十分薄弱。
在外语教学中,隐喻教学也不乏具有可行性的案例。Boers在比利时对母语为荷兰语和法语的中等外语水平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控制组接受传统词汇教学,而实验组接受他设计的隐喻教学。一段时间后,两组接受同样的词汇测验,结果证明,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8]Deignan等人要求学生完成翻译任务,同时对外语与母语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然后通过讲解、交谈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外语隐喻意识,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大纲并未涉及隐喻教学,教学过程中鲜有含丰富隐喻性表达的材料和专门项目的练习。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学生进行词典介入的英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用了《英语常用隐喻辞典》、《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等,其中,后两者涉及到了概念隐喻。另外,像英语习语词典、词源词典等对于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帮助。
用英语谈论某个话题时,几乎不可能不使用含有隐喻的词汇。例如,很多用来指“argument”的常见词汇都是隐喻性的。两个人在争论,就像两个国家在进行战争,所以,谈及“争论”时,许多词汇都与战争相关,如:a battle of wits,shoot down his argument等。
通常,我们并没意识到自己在用隐喻说话,但基本的隐喻思想已影响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隐喻专栏为切入点,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隐喻概念,也可以讲解一些隐喻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帮助学生认知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培养其隐喻思维。
通读《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隐喻专栏,我们发现:Success is up.Failure is down.Large quantities are up.Small quantities are down.Happy is up.Unhappy is down.这样,“up”,“down”具有的关键思想分别是:成功、大量、快乐;失败、少量、不开心。学生再去理解“I feel really down”,“Profits were up”就毫不费力了。
英语习语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英语国家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方式,很多习语是隐喻性的。比如,短语“get one’s goat”翻译成汉语是“令人厌恶,使人生气”。其语源出处是,古代斗牛开始前,会把一头山羊放进斗牛场,目的是为了激怒公牛,使后面的斗牛更为激烈,更具观赏性。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语言现象,承载了目标语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隐喻的普遍性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以狐狸比喻狡猾。另一方面,概念隐喻因各个国家种族、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而不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指出了两种语言在看似相同的概念隐喻上的共性与区别,特别是对两种语言概念隐喻用法上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隐喻的文化差异大有帮助。例如“peppery”和“辣”的差异。“peppery”用来形容脾气不好的人,特别是老年人,而不仅限于女人。“辣”用来形容冲动、易怒的人,特别是女人,也指那些用心险恶、无理的人。当然,汉语中的“辣”还有其特有的隐喻意义。“辣”和热的感觉很相似,所以我们有“热辣辣”、“火辣辣”等词。“辣”还可以用来映射语言的犀利,比如“语言辛辣”。
英语中许多隐喻是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隐喻本身是文化的构成部分。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知识。在英语词典中有很多承载文化和历史的隐喻。很多隐喻源于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等,如:the boy who cried wolf,the emperor’s new clothes,an Achilles’ heel等。《莎士比亚全集》和《圣经》更是对英语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gild the lily,the salt of the earth等。名言以及历史人物也成为隐喻的来源。拿破仑在1815年遭遇了滑铁卢,就有了“meet his Waterloo”这一表达。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尽可能广泛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文化能力和隐喻能力。
在课堂中可尝试进行多模态隐喻教学,将其渗透于听说读写中。以下面的歌词片段为例:
The Climb
…
Every step I’m taking
Every move I make feels
Lost with no direction
…
There’s always gonna be another mountain
I’m always gonna wanna make it move
Always gonna be an uphill battle
先给出一个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帮助学生剖析出:生活就像旅程,各种经历有如旅程的不同阶段。再让学生读歌词,让他们找出哪些地方用了隐喻,并尝试做出解释。也可以就这首歌进行挖空听写(比如“direction”,“uphill”等跟这一概念隐喻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可以配上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至于说和写的练习,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尝试句子的翻译,慢慢再进行看图说话和写作练习。
本文尝试从英语词典入手,提供相对具体的方法,更为系统地训练学生的隐喻性思维,使其对隐喻能更好地辨识、理解,从而更好地产出和创新。希望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英语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与实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Danesi,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A].E.Alatis.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Language,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
[4]Littlemore,J.Metaphoric Competence: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J].TESOL Quarterly,2001(35/3).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2).
[7]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8]Boers,F.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