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2014-03-25 08:38:59张静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工作

张静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59)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学校潜力与优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仍然处于工作能力的积累阶段,现实中的许多困难,阻碍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内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自主通过各种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途径和活动,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发展并完善专业认同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具有自主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其专业发展内容既包括教育实践与科研能力,也包括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的培养。而从新手到教育专家,至少要经历职前专业化、入门专业化、在职专业化三个阶段。专业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角度。近年来,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师专业认同是指以教师的身份,在各个专业阶段如何构建专业自我和对自身的整体看法;或者说,教师的专业认同是一个教师专业自我形成与专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1]因此,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自身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自我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认同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组织原则。它为教师怎样行动,怎样理解自己的工作和在社会中的位置,提供了参照框架。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其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工作能力和满意度以及工作热情。因此,从专业认同角度来调查和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是切实可行的。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认同度调查

本文以某省两所一般高等院校60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调查该群体的教师专业认同度。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教龄、学历、职称、教学投入时间,自我提升专业素质状况,科研意识等情况;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即对自己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专业发展条件的认同感。回收有效问卷153份。问卷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后,在受试教师中选取部分人员开展相关话题访谈。访谈内容包括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专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自己教育工作的反思。

通过对问卷调查中目标个案基本信息的总结,可以归纳出该教师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被调查人群中,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群体总数的77.8%,其中博士以上学历人数较少,仅占9.4%,但近年来进修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开展调查的两所高校都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对其给予报销部分学费的优惠政策。在被调查者中,拥有中级职称者占被调查人群的60.7%,约有22%的青年教师已经获得副高职称,仅有1人获得正高职称;此外,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年限问题,仍处于初级职称阶段。大部分青年教师的教龄在5~10年,仍处于教育工作的成长期。由此可见,高校的青年教师学历情况良好,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据教师专业成长周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段,高级新手段,胜任段,熟手段和专家段。因此,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已经度过了新手阶段,进入到胜任段,成为教学的中间力量。在被调查人群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课时量相应较大。根据问卷数据统计,64.2%的青年教师年课时量在400节以上,其中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年课时量超过500节。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每周超过11个小时。此外,根据调查,青年教师每日备课时间平均为2~3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评估测试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总体而言,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较高,教学工作量饱满,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力军;同时,沉重的教学任务也占用了青年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对其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在科研方面,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较强,但科研成果两级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科研成果优异者较少,大部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科研成果不多。在被调查者中,有87.6%的教师都曾参与过各类课题的申报,有78.6%的教师都有每年撰写论文的计划,但其课题申报的成功率不高,二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的篇数也不多。在学历进修方面,有54.5%的青年教师是在职期间获得的硕士学位,只有21%的青年教师有意愿继续博士学位的进修;同时,有53.3%的教师参加了各类专业实践和培训,但只有17%的教师参加的时间或培训时间超过半年,而有机会参加境外培训的教师比例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

在调查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认同度通过他们对自身能力、专业发展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认识来描述,笔者将其分为“完全符合”、“较为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等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工作态度都比较认同,77.9%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75.1%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这说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较高,在教学中充满信心与活力;但教龄超过五年的青年教师工作态度认同感明显低于教龄在五年以下的。也就是说,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显著的工作倦怠。此外,青年教师对科研能力和教学理论的认同度较低,73.9%的青年教师在“我很清楚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思路清晰”这一选项上,选择了“不太符合”,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我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这一选项上;而在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部分选项上,青年教师的认同度最低,只有12.1%的青年教师对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表示满意,当然,这也与他们的职称水平密切相关。在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帮助方面,63.3%的教师表示工作环境尚可,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但69.8%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多偏向学生的主观意见,有失公允”。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青年教师的认同度最高,尤其是与同事之间的关系,80.2%的教师觉得“所在教研室的工作氛围比较和谐,同事之间合作愉快”,对与学生和领导关系表示满意的教师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3.8%和71.1%。

问卷调查后,笔者选取了不同职称和教龄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访谈结果印证和补充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挥,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其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自我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以及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所调查两所学校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分别为:每学年280课时和240课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教学热情削减和工作倦怠等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在工作中很难体会到成就感和身为教师的幸福感。此外,很多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和科研方向感到茫然无措:一方面教学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足,又缺乏指导,没有能力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而在谈到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建议时,所有的教师都提到了应改善待遇,增加培训机会,改革考核制度等。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教学压力与科研压力的冲突,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多数高校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都有硬性的定额完成标准,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并举。沉重的教学负荷,使得青年教师尤其是处于新手阶段的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我,开展科研工作。教学理论基础薄弱与不理想的科研环境,也给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扰。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院校,其专业知识尽管很丰富,但却无法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与促进,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其专业发展。大部分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由于所处的科研平台层次所限,其科研存在方向不明、方法欠缺、经验不足等问题。此外,高校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种种困难与压力。除了在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外部障碍来自于职称评审压力。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大多沿袭传统评定机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2]职称评审政策与高职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现状的矛盾,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减少,工作重心与目标错位。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也往往偏重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其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待验证。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缺少产业实践的机会,缺少深层次的校企横向研究,这极大地阻碍了其专业发展。

由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不足与压力,以及教师自身能动因素,因此,突破困境的方法,也应当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应优化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教学和科研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首先,要提高青年教师待遇,了解青年教师的内在诉求,解决其住房等实际困难,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软件资源,鼓励其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其次,要厘清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避免出现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重点错位等问题。可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在职称评定上区分基础教学型和实践教学型,在教师岗位设置上区分科研岗和教学岗,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避免一刀切的考评方式。此外,还应制定高校青年教师中长期发展计划。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当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在专业成长的总目标前提下,分解出各个层次的子目标,通过目标分层来鼓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通过鼓励在职进修、企业实践、团队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优化整合资源,结合专业建设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或者组建有专业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营造科研人才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4](P142~143)。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确定自己学习者的身份,在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以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仅仅有了发展的动力和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青年教师还必须能够自主设计和管理其专业发展进程,要制定出自己的总体和阶段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完成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接受新事物,提高创新能力。除此以外,高校青年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合作。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谈儒强.从情感视角看教师的专业认同[J].教育与现代化,2008,(1).

[2]陈本敬.困境与转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3]黄文芳.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成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专业工作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