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教育中的他律机制

2014-03-25 08:38:59谢家建
关键词:诚信机制大学生

谢家建

(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建设。”诚信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作为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传承优良的诚信传统,是否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是社会对他们予以评价的重要条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转型转轨,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也逐渐蔓延。在大学与象牙塔的关系日趋疏远的同时,大学校园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社会上的诚信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也愈演愈烈。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现在甚至未来的社会诚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校园诚信缺失现象成为制约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因素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塑造大学精神,进一步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处于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大学生仍然是同龄人中的高知识群体。他们在经过12年寒窗苦读和近乎18年的家庭、社会教育后,绝大多数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会不良风气,学校管理存在不足,以及部分家长价值观偏差的影响下,其诚信缺失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据笔者调查了解,多数学生对于诚信不诚信均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于可为不可为亦有自己清晰的认识,但当他们看到很多不诚信行为并未得到有效惩处的时候,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他们的侥幸、从众、走捷径甚至违反校纪校规的不诚信行为。从当前来看,在考试、交费、评优评先、找工作等涉及到自身切身利益的环节,其诚信缺失现象呈高发频发态势。在应试教育体系下,三好学生、奖学金、入党等学生关心的各类评奖,均要看考试分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考上大学就幸福了步入大学校门的部分压抑者,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后,除了打游戏,看小说,睡懒觉等,似乎就无事可做了。每到考试前夕,忙于准备小抄,拉通合作伙伴,便成了他们的正事。部分学生将父母给予的学费用作他途,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缴纳贷款。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入学,同时也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父母下岗的学生,学校无法一一核实,这就使恶意欠费有了可乘之机。据笔者调查了解,越到高年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越严重。在好工作的诱惑驱使下,在奖学金、三好学生的利益驱动下,部分学生不惜冒被师生、招聘者发现的危险,制造虚假材料、证书、签字、成绩单等。有少数学生更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或是在签约后看到更好的单位时,甚至不惜提供虚假的就业协议书,给用人单位、学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与老师、家长、身边的同学交往时,部分学生表现不够诚实,说谎现象严重。一些学生贪慕虚荣,追求享乐,不惜向家长、同学编造谎言,骗取钱财、信任、同情与资助,严重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些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抱着游戏的态度,责任心严重缺失。

大学生诚信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可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

社会环境的冲击,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节节攀升,但与此同时,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并未完全跟上,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真空,悖道德不违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执法过程中诸多人为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得守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功利行为、唯利是图现象的发生,使整个社会开始出现诚信危机。

部分家长的价值偏差,导致大学生价值偏离。据了解,部分家长在子女找工作、入党、评优评先等环节中,不但未教育孩子要诚信为人,反而与子女一同想办法,或出点子,或给予经济资助,帮助子女办成事,使孩子的价值观一步步扭曲。部分家长不但不以身作则,甚至错误地将自己平时生活、工作中如何对付领导,应付同事的招数教与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只看分数,对子女平时存在的说谎、逃学等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一切,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

学校自身的不诚信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教育工作者是守望社会道德的灯塔,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神圣职责,然而,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也正遭遇着诚信危机。近年来,针对高校、教师的检查评比多如牛毛。在此大背景下,部分高校为迎接检查,找学生造假,招学生演戏,找学生充人数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为取得好的评比结果,找学生写假材料、假记录亦不少见。这些现象,在给学生造成困惑的同时,更为他们自己的失信行为提供了解释的理由。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他律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他律是指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作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1]探索建立完善的他律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诚信的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律机制可削减因传统观念局限性所造成的失信行为。传统社会的诚信观以人伦为本,强调血缘共同体,建立了以家族为核心的亲疏远近人际关系秩序。在此秩序中,人们对自己的亲朋好友、邻里熟人诚讲信,而对与自己关系较为疏远的身边人及非身边人,则不大讲诚信,正可谓“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2]。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而传统的诚信观却将诚信局限于个别人或小团体之中,进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失信。因此,这种基于血缘、地缘、人缘的狭隘诚信观,显然需要通过强制的制度手段予以冲破。

他律机制可减少因制度建设滞后所造成的失信行为。当前,诚信完全靠自觉,是否存在失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自己知晓,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人知晓。如此,导致失信成本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诚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信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相关的诚信立法相对落后。这种制度的缺位,使法律与道德之间出现了真空层,使一些不良分子有空可钻。与此同时,高校也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因制度建设滞后未得到相应的惩罚,守信者未得到应有的鼓励时,就会引发更多的学生效仿,以致出现更多的诚信缺失行为和现象。法律可以协调人的行为,科学的制度是秩序形成和约束的基础,如果他律机制作为一种法律准则、校纪校规被明文规定,对于学生诚实守信品性的奖惩将更加分明,其失信行为必将随之减少。

他律机制可降低因大学生从众心理所造成的失信行为。从众作为多数人的思维定势,既可产生积极影响,亦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因其经历简单,接触社会较少,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敏锐,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尚有待继续培养和发展。[3]因此,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感到迷茫和彷徨,容易因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所致,带来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大学校园既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下,形成良好的从众行为,但也有可能使非诚信行为演化成为一种从众行为。许多时候,大家虽明知做某件事情不好,但当群体中仍然有人在做,且没有产生相应的后果时,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出现集体越轨行为。在诚信品质培养中,要克服从众和侥幸心理的消极作用,关键在于他律机制的建立。应制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诚信考核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还可以将其在网上公布,以增强诚信档案的透明度和约束力。

大学生的诚信养成,需要外在的诚信约束机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定和制约。这种他律作用下所养成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习惯,不仅是简单的行为定型,更是心理结构的潜默跃迁。长期的他律习惯行为,有可能使大学生养成在自觉考虑社会准则、道德要求的背景中,考虑个人的正当利益,而当这种思考本身也变成习惯时,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情感均可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心理认知结构,是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最隐蔽机制。[4]

三、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他律机制的途径

他律是一种依靠外力强制的社会约束。高校在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他律机制的研究。

建立健全个人诚信档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用记录体系的意义日益显著,在金融、贷款、消费等各个行业,无不体现着信用记录体系的重要性。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每个公民都有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一旦形成,将伴随人们的工作、学习各个方面,对其个人行为、道德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可在高校推行诚信档案制度,如学生在考试、评优评先、找工作时,有说谎、造假、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则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这样便可威慑学生,使其不敢失信,并养成文明守信的行为习惯与思维准则。

设立推行诚信评价制度。学生是否诚信,是否会产生失信行为,他人无法约束,但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对于对方的品质都有一个基本客观公正的判断,对于对方是否诚信,也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因此,若设立推行诚信评价制度,让同学之间彼此相互评价,以相互监督,并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当掌握其评价结果,以对部分诚信评价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既有助于帮助教育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亦将有助于诚信教育他律机制的建立。

全面推行诚信奖惩制度。一个完善的诚信体系,应该包括一个系统全面、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通过对守信和失信者的奖励和惩处,让诚信者受世人尊重,让“诚信无价,信用有价”成为校园文化。奖惩制度应包括精神、物质两个层面,在对守信者进行精神鼓励的同时,应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奖励,以使其不断发扬;对失信者除了将其失信行为记入档案,适当时候公之于众外,还应限制其参与奖学金的评选以及其他相关奖项的申报等。

加强诚信监管力度。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教育是前提,制度是根本,监督是保障。因此,在建立相应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设立相应的诚信监管机构,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制度、他律机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同时,接受违反诚信行为的举报、查处工作,使不讲诚信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以保护守信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邓才彪.浅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的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增钊新,李建华,等.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诚信机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