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沙颍三川交汇”对明清时期周家口镇经济影响

2014-03-25 08:38:59于帅
关键词:贾鲁河沙颍河颍河

于帅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95)

一、“贾沙颖三河”及周家口镇地理位置简介

“贾沙颍”指的是贾鲁河、沙河和颍河三条河流。沙河是淮河流域中沙颍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沙河发源于伏牛山东麓,顺流向东,流经现河南中部的平顶山市和漯河市,在如今周口市川汇区中心城区的上游与北来的颍河相汇合,成为沙颍河。颍河古称颍水,是淮河最大的一个支流,流域范围广。颍河的主要水源是沙河,因此颍河在当地又有沙颍河之称。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占今周口市全市总面积的76%。贾鲁河,前人学者认为存在着古贾鲁河和今贾鲁河之分。古今贾鲁河非一条河道,不是在同一时间开凿的,河道的疏浚和开凿工作也不是同一人主持,并且所流经的区域有很大的差别。贾鲁河故道(古贾鲁河)所流经区域为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夺淮入海。今贾鲁河发源于中牟县西,所流经区域为开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汇入颍河后再流入淮河。贾鲁河是一条沟通着黄河与淮河流域的重要人工水道。

三条河流的河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明代中期随着贾鲁河的疏浚,三条河流在周家口汇合,因此,现今的周口市辖区中有一个区称为川汇区,即为三条河流的汇合处所在区域。三川交汇所成的河流,被当地百姓称作沙颍河,也可称作沙河,是淮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因此,从大范围来看,本区域属于淮河流域的一部分。

周家口镇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范围内,地处豫东南,淮河的重要支流沙河、颖河和贾鲁河在此三川交汇。周家口镇在明代前期仅仅是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小集市。至永乐年,淮河、颍河漕运开通,集市规模得以发展扩大到颍河北岸。据传当时为方便南北两岸交流物资,有一周姓船户在颍河南岸冲子午街(今老街)北口辟一渡口。时人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即由此得名。[1]周家口镇属于商业转运型市镇,是明清时期中原市镇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明清时期周家口镇发展情况概述

“周家口”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代隆庆四年刊行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的地图中,当时记载了周家口北上到达朱仙镇的水路:“周家口15里李方店30里西华120里李家潭40里朱仙镇。”[2]此时周家口还只是个小码头,集市功能尚不健全。从周家口沿着沙颖河向西上溯可达到北舞渡,从而连通南阳府;沙颖河向东下行突破省界,连接淮河入运河,从而可到达江浙地区。商路随河运延展,南北货物逐渐在此集散,商人纷至沓来,腹地不断拓广,周家口得以兴起。

明成化年间,贾鲁河的疏浚使其具备了水运功能,贾鲁河流经周家口之后沙河、颍河汇流。溯贾鲁河北上,可到达朱仙镇,从而连通开封府,进而通达北方各地;沿贾鲁河南下,向南可达于汉口,向东南可达于江浙。周围百余里的商贩亦多迁入,沿河三岸鼎足之势形成。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提及此地“控蔡、颖之郊,绾汴、宋之道。淮泗有事,顺流东指,此其经营之所也”,“又其地原湿沃衍,水流津通”,说明古代的周家口民素好贾,地理条件又比较适合生产,又是军事要地,三川交汇的良好地理条件也符合与转运贸易经济的驱动关系。明万历年间,一些商贾大户开设粮食、杂货、茶麻、中药等商铺,商业贸易繁盛。[3]至明末清初,周家口遭受战乱,从而陷入萧条时期。

到了清代,周家口逐渐发展成河南著名的商业城镇。清初,历经战乱的周家口发展仍很缓慢。顺治《商水县志》载:“周家口,在沙河南岸,明代居民不过百家。”周家口镇到了清中叶达到鼎盛。当时贾鲁河水深面宽,往来船只帆樯林立。周家口也成为中原、山东甚至京津与江淮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康熙时《陈州志》“乡村集镇”中列周家口为“新兴”集市。雍正十一年,陈州知州董起盛上奏雍正皇帝,奏请将陈州改升为府,次年奏报批准。乾隆时《陈州志》描述当时的周家口“旧在沙河南岸,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沿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连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至道光年间,周家口已是“商贾云集,称蕃庶焉。”

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在中牟决口,据史书记载,当时贾鲁河“河身淤成平陆,河身以上又淤高丈许,朱仙镇民房冲去大半”。贾鲁河上游帆樯林立的盛况不复存在,但其下游及颍河仍然可以继续通航,周家口得以继续发展。清朝末年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周家口等诸多同样以河道运输为依托而兴起的商业市镇逐渐衰弱。

三、“贾沙颖三川交汇”对周家口镇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明代中原地区的水路交通以省城开封为中心。东接苏皖,西连山陕,南抵湖广,北达京师。境内自北向南依次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都穿境而过,贯通东西,这一地区水路运输逐渐形成一个大十字、多支线的水陆交通网。加之河南地处中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繁多,商品流通周期短,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便捷的水陆交通大大增加了该区域及与周边地区的商品交换与运输的往来,中原商路得以拓展。同时,沿水运线分布的一些优良的转运点形成一批重要的商埠,转运经济型市镇应运而生。明清时期该地区商路的畅通对其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渡口(埠口)增加与商业贸易的繁盛

渡口也称埠口,是作为摆渡和装卸货物之用的地方,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当地与外地经济交往的程度。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颍河北岸、贾鲁河西岸设立集市。随着淮河、沙颍河漕运的发展,沙河南岸的子午街也开辟一个集市,因此也就有了上文中“周家埠口”的由来,这也是该区域第一个埠口。随着航运的发展,货场转运频繁,货物数量巨大,为适应市场之需求,沙颍河上又相继开设了新的渡口。

清顺治年间,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周家口也相应日渐繁荣,一时间,外省商贾竞相而至,经营商务。康熙年间,由于战乱停息,社会安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周家口的经济发展也随之趋于鼎盛。当时周边地区的大量农副产品以及牲畜均在周家口市场进行交易,这其中尤以粮食的交易为大宗。

至乾隆时,周家口地区沿贾鲁河、颍河的渡口已有6个。随着农副产品交易范围及市场扩大,行业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货物吞吐量增加。原有埠口已无法满足物资转运与过往商旅的需求,人们又先后开辟大小埠口17处,均分布于沙颍河两岸,其功能按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专门卸盐的盐渡口,以装卸杂货和山货为主的河北新渡口、河南大渡口和河北小渡口,以渡人为主的陈滩渡口和时埠口渡口,等等。[1]于是,沙颍河两岸房街相连,形成了东西集市长达十余里的繁荣景象。

周家口镇上游地区腹地广阔,遍及河南中部平原,下游联通江淮,并辐射到江浙富庶之地。凭借着便利的水运条件,周家口逐渐成为豫东乃至中原与江南地区商品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来自周边地区的商品货物在周家口镇进行转运,使得其经济腹地不断扩展。繁盛期的贸易辐射范围涵盖河南省的中部、南部、东部,地域面积约占全省1/4。商路突破省界,东南至安徽境内入淮河,经由京杭运河可至江浙,促进了华北地区与江淮诸省经济的交流。

(二)人口的增加

在近代以前,衡量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人口的多少,人口规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等同于市镇规模。因此,一定时期内周家口镇人口的多少也足可反映出其市镇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从市镇的人口来看,周家口的市镇经济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周家口镇的人口记载在清前期较为混乱,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近代之前,人口统计按惯例以县为单位,而周家口镇在当时分别隶属于商水、淮阳、西华三县,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二是周家口因商业中转贸易而兴,人口结构呈现出外来性、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统计的数字很难达到精确;三是从目前所见的方志及其它材料来看,有关周家口镇人口记载的大多语焉不详。

顺治年间的《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在沙河南岸,明代居民不过百家,永宁集,位于沙河北岸,东西五里,南北二里,商贾辐辏,称巨镇云。”这一时期记载周家口的人口数字较为模糊,具体人口的多少则无从查考。乾隆年间的记载则稍微具体一些,“乾隆初年增设7个地方,周家口是其中之一,所辖居民1919户,加上永宁集地方所辖1132户,共计3051户”,虽然仍没有详细的人口数,但根据每户4人来计算,可以推测出乾隆初年周家口有12204口人。据民国年间的《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的人口又有所增加,其记载也更加详细,“周口沙河南岸有居民4219户,20385口,沙河北岸1874户,9301口,二者合计共6093户,29686口。”当然,这个数字只是针对常住人口和常驻周家口的商户的一个统计,除此之外,尚有大量来往行商以及流动人口,如果再加上这一部分,那么其人口规模则不算小了。

(三)商业会馆的繁盛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商业向近代商业过渡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事务。会馆是在外埠长期经商的异地商人或同业人员,为了互通商情,协调商务,扶危济困,同乡寄寓的需要,筹资建造而成。会馆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保护商人的利益免受当地人损害,扩大自己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联络乡情,与同业、同乡加深交流,以获取更多商业信息。会馆建设需要耗费较长时间,需逐年添建、维修,才成最终规模,需花费大量金钱。因此,会馆规模往往是反映其地商人经济实力的一个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周家口作为较大规模的商业市镇,自然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进行贸易,其中山西、陕西、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以及本省商人纷纷在周家口镇修建商业会馆。至清末,周家口共有20余座商业会馆。这些会馆大多占地较广,规模宏大,主要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等等。

在这些会馆中,规模最大、现保存最完整的当属位于沙颍河北岸的山陕会馆(即现今的关帝庙),从1693年始建,到1852年全部建成,历时159年,历经沧桑,颇具价值。目前仍存有大量的碑刻碑文存世,这其中尤以《重修关帝庙记》、《重修关帝庙岁积厘金记》等重点文献保存完好,两碑记载了重修关帝庙的盛况,以及出资商号商行及款项等具体内容,尤其是后者,如实记述了道光十八年众商户协议重修关帝庙这一事件。根据当时捐资所反映的情况,富商众多,参加捐献的商行共有杂货、山货、京货、鱼米等行,商号共300多家,仅杂货行就有行东179家。[4]可见当时周家口山陕客商的经济财力和规模以及当时两岸贸易的繁盛场景,也能从侧面展示以周家口为代表的转运经济市镇在当时的地位。

四、结语

通过研究明清时期周家口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交通运输是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保证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的畅通,实现商品贸易不断扩大。作为当时中原地区重要水陆交通重要枢纽的周家口在清中叶发展成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是有一定客观因素的。但由于该地在当时仅仅依靠水路转运贸易,而不是利用资本就地发展加工业,因此未能形成自主特色产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单纯的商业市镇,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周家口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清末持续的水患威胁着周家口的河道,而连年的兵灾也严重影响了周家口的市镇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铁路兴起,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得周家口以西的漯河、驻马店成为新型交通运输城镇,而相比较之下河运的便利性以及速率都不如铁路运输,比较优势的丧失,诸如周家口这种类型的城镇呈现逐渐衰弱之势。

参考文献:

[1]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周口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黄汴.天下水陆路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田冰.论明清时代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J].中州学刊,2006(1).

[4]徐永杰.漕运重地周家口[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贾鲁河沙颍河颍河
清风贾鲁河
资源导刊(2021年11期)2021-12-06 10:57:59
贾鲁河生态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
河南科技(2020年2期)2020-10-21 06:09:53
颍河生产圩治理探讨
沙颍河流域管理
洗耳
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通航水位分析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40
S102颍河特大桥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6
贾鲁河大桥先梁后索施工技术探讨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0:48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
沙颍河流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