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与端午习俗①

2014-03-25 08:38刘守华
关键词:神舟屈原习俗

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和春节、清明、中秋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在全国范围内安排节庆假日以便利民众欢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按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意见作了概括性说明:

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说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1](P344)

关于端午习俗同纪念屈原相关的说法,最早见于后汉应劭《风俗通》: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2](P415)

到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述,已将这个节日的形成和一则屈原传说联系起来了:

屈原五日五日自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栋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所粽,并带五色丝及栋叶,皆汩罗之遗风也。[3](P277)

《太平寰宇记》一书所引《襄阳风俗记》,其说大同而小异: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蛟龙之患也。[3]

由此可知,距今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民特别是荆楚地区,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等流行习俗,就同悼念爱国诗人屈原壮烈殉国的史实与传说联成一体,获得了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

屈原的伟大诗篇与人格距今已两千多年。将端午节的古老习俗和屈原传说相结合的文献记述也有一千多年了。而在屈原故乡湖北宜昌市秭归一带,有关屈原的口头传说更是脍炙人口,世代传承不息。在近年实施的非遗保护工程中,屈原传说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之中,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对屈原传说的采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一盘棋编纂故事、歌谣、谚语这三大民间文学集成开始的。我当时作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在宜昌市兴山县举办民间文学工作骨干培训班,采录整理宜昌地区的民间故事,当时就将屈原传说置于重要位置,由秭归县文化馆的宁发兴承担这一工作。他和当地的谭光沛、周功伦、王健强、张新明等口述者合作,采录整理出16篇作品,后编入《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之中,于1980年问世。它们的篇名是:《读书洞》、《女须砧》、《伏虎降钟》、《灵牛》、《米仓口》、《照面井》、《金粳稻》、《濯缨泉》、《玉米田》、《擂鼓台》、《么姑鸟》、《神鱼》、《菖蒲剑》、《纱帽翅》、《红漆棺》、《屈原庙》。

1999年正式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选录5篇,即《屈原夜读》、《夜明珠》、《灵牛》、《照面井》、《神鱼送屈原》。

2007年,王作栋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湖北宜昌市卷,将以前因出版条件所限未能正式印出及新采录的故事汇编成书,秭归分卷中选辑的屈原传说达48篇。除保留宁发新采录的基本篇目外,采录者增添了郑邦清、郑承志等,口述人增加了杜青山、谭光沛、屈克科、谭众孚等。这部秭归故事集中的48篇作品,展现了湖北屈原故里有关屈原口头传说的完整风貌。

它们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特色呢?

第一、鲜明的地方特色。钟敬文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总序》中指出:“一般群众进行此种作品的创作不一定直接从书面记载中取材,不一定以正史定论为依据,他们往往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的遗迹同历来的口头传承结合起来,编讲故事,因而许多传说常常把本地的历史、民族、宗教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屈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世代传承的口头记忆已经十分稀薄,可是在他家乡还有不少物质文化或者习俗化的遗迹留存在今,有关屈原的种种传说故事便依托这些遗迹在人们口头传承下来。如《红漆棺材》,笔者1980年赴秭归,就听人讲,其他地方的老人去世,都是把棺木漆成黑色下葬,只有秭归这里是用红漆棺材装殓老人遗体,据说这就是乡民哀悼屈原留下的习俗。一说是屈原在汩罗投江后,一条大神鱼将他的遗体吞下,穿越峡江汹涌波涛送回家乡,妹妹拔下头上金钗划开鱼肚,屈原的身子被鱼肚的鲜血染红,人们便用红漆棺材将其安葬;一说是当时楚国皇帝死了,想上天成仙,就睡红漆棺材。于是家乡人说:屈原大夫是一位爱国忠臣,这样的忠臣死了,也应该上天堂,我们就用红漆棺材装殓屈原大夫!久而久之,用红漆棺材装殓死者,就成了归州世代相传的独特风俗直到如今。其他传说,如《照面井》、《濯缨泉》、《屈原庙》、《女须砧》、《灵牛》等,大体都是按照这一构想编讲而成,在虚实交融中寄托着对伟大诗人的不尽怀念。

第二、屈原传说不只是以屈原故里的实有风物为依托而是显得分外亲切,还常常将屈原亲人形象楔入故事,在神奇幻想中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如《我哥回》,传说屈原有个叫屈么姑的妹妹,天天爬上家乡山顶盼望哥哥平安返乡,在屈原抱石投江后的那一天,她突然化作了一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小鸟,张开翅膀飞向东南方,一边飞一边凄厉地叫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后世人们便把它做“么姑鸟”或“我哥回鸟”,这篇故事的结尾说:

后来,神鱼托回了屈原的尸体,“我哥回鸟”又飞回西陵峡啼叫起来。从此之后,每逢端午节那天,在屈原故乡的苍山翠林中,在西陵的山崖雾岭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我歌回鸟”,到处都能听到“我哥——回哟”的喊声。

民间文艺学家认为,民间传说就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它一端通向历史,一端通向文学。屈原传说这类通向古老历史的作品,其文学虚构性更强,“信鬼而好巫”的楚文化因子更浓重,可是人们在驰骋浪漫主义幻想构造故事时融汇于其中的对诗人的尊崇怀念之情也更为浓烈深沉,至今仍有着激荡人心的魅力。

从见于《续齐谐记》等古典文献记述来看,端午习俗中的划龙船、吃粽子等,其实均源自几则关于屈原托梦的神奇传说。近几年来,由宜昌市秭归县采录的屈原传说故事,已被列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遗保护名录之中得到彰显,龙舟竞渡习俗和口头传说故事的交融,使得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丰厚。在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1990年端午节在贵州举办的一次全国龙舟文化研讨会上,秭归民间诗人刘光愚所作的一首深受好评的龙舟诗:

龙舟千载溯遗踪,楚水湘江岁岁同。游客涌来山带雨,轻舟过去水生风。不甘落后胆弥壮,奋力争先劲更雄。屈原有知应含笑,华场辉映满天红。

值得高兴的是,湖北省不仅把屈原故里的龙舟竞渡,还把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也一并申报,列入了非遗保护的首批国家名录之中。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这样介绍西塞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每年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五月十五日至十八日为正式会期。五月十七日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宫,由16名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此时江上众多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州入江处的大堤上,有成千上万的村民双手合子、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4](P479)

西塞神舟会从制作神舟,到唱戏,巡游,直至送神舟入江,可延续40余天,由道士主持,是最隆重完整的祈福禳灾活动。建国后这一活动长时期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遭致世人误解。这里特别值得提起的是,早在上世纪初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1898—1983)就在1926年2月10日—20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端午竞渡本意考》这篇被评为民俗学经典之作的论文,认为端午龙舟竞渡的本意就是送瘟除灾。

总而言之,古人认为五月或建午之月为太阳或阳气始衰之月,……他们又把阳衰阴盛之现象,与五之数或午之干联在一处想;于是端五或端午被他们认为该月之中阴始盛之日;此月中命舟遣灾和其他禳除不祥的举动,也因此而渐渐移至端五或端午。有些地方关于此事的俗传或真实的举动,是明指竞渡的目的在禳灾。[5](P32)

他的结论是:“竞渡起于送灾”,“竞渡本是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

文章还告诉我们,“离现在不远的年代,我国各省在五月都有划船送灾,或命意与此相同而表现法不同的风俗”,其中就有鄂东的大冶、广济、黄冈、应山等地。黄石的西塞神舟会就是在当地民众奋力坚守和各方宽容庇护下历久不衰的一个难得盛举。湖北省文化部门和有关学人,早就关注这一奇特端午民俗,但不事声张,更未匆忙进行“开发”,而是冷静观察、用心研究,几年之后才将其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关于端午的古典习俗仪式,其他地区早已踪迹难觅,黄石“神舟会”一枝独秀,是非遗保护传承这一文化工程中一项难能可贵的成果。鄂西屈原故里的龙舟竞渡和鄂东的西塞神舟会同质异彩,相映生辉,成为中华节日文化的华彩篇章。

关于端午龙舟竞渡的起源,经学人研究,有多种说法,著名学者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附会到某些著名历史人物身上,都是后来的事。到南北朝时期,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深受国人爱戴的爱国诗人屈原恰好在这众人忌讳的恶日投江而死,于是人们以龙舟招屈并送瘟禳灾,把两项活动联成一体,相沿成习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纸船明烛送瘟神”的习俗逐渐淡化,而屈原忠烈爱国的崇高品格却在近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备受崇敬,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舞台上跃居重要位置,1953年屈原又进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更是光耀全球,从而使中国端午节和屈原的名字融为一体,获得了更辉煌的光彩。

我们应当珍惜端午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让划龙船、吃粽子、纪念屈原和做好公共卫生以祛病消灾等习俗世代相传,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闻一多.端午考[C].闻一多全集[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8.

[4]《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辑委员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5]苑利.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神舟屈原习俗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神舟十一号与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