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诞生地若水的历史地理考

2014-03-25 08:24杨名桂珍明
关键词:颛顼蜀山黄帝

杨名,桂珍明

帝颛顼高阳氏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于上古五帝中时序第二。他在华夏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上承黄帝之迹,下开帝喾、尧、舜之业,绝地天通,使民神不杂,居功至伟。然由于历时弥久,人们关于帝颛顼的记忆比较模糊,故徐旭生先生曰:“在各代古帝里面,最难明了而关系又颇为重要的莫过于帝颛顼。”[1]74关于帝颛顼的出生地,《吕氏春秋·仲夏纪》有载:“帝颛顼生自若水”。至于上古若水在何处,学界仍各持其说,其中以“四川说”、“河南及江淮说”、“东北及河北说”三种观点为主,而“四川说”尤盛。我们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帝颛顼的诞生地加以考证,认为若水当在河南南阳境内的丹、析之间,即古之上鄀、今河南西峡县。

一、关于帝颛顼诞生地的文献考证

先秦文献《大戴礼记》、《世本》、《山海经》对帝颛顼之诞生地均有记载,故形成了《史记》中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完整的五帝世系。

《大戴礼记解诂》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产颛顼[2]127。

《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载: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濁山氏之子,濁山氏之子谓之昌濮,产颛顼[3]12。

《山海经校注》载: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4]442-443。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第一,青阳降居“泜水”、“泯水”,昌意降居“若水”;第二,昌意(或韩流)娶蜀山氏(濁山氏)之女;第三,蜀山氏(濁山氏或淖子)之女于若水生帝颛顼。关于第三点,从《国语·晋语》中司空季子向晋公子重耳所举黄、炎二帝因异姓异德而军师相见的例子可以进一步推断,炎黄时期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形态,故有“同姓为兄弟”、“娶妻避其同姓”的观念。“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子孙以父系计,与之对应的婚姻制度当是“从夫居”。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濮产颛顼,故可知帝颛顼生于若水。于是《史记·五帝本纪》综合指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惪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5]10-11。

据《史记集解》记载可知,高阳当属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黄帝所葬之地桥山,即今陕西省黄陵县。从轩辕、高阳再到桥山,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黄帝部落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和迁徙。因此,在父系氏族社会形态下,同姓之孙帝颛顼在诞生于若水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黄帝之位。另外,《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云:“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颛顼之子善惊人小儿,与楚地“招魂”民俗关系密切。时至今日,楚地小儿若因不明原因受到惊吓,父母仍必于天黑之时在门口呼小儿之名,唤其回家。这在当地称为“喊黑”或“喊魂”,即招魂。可见,“善惊人小儿”之鬼所居之地当与楚地邻近或就在与南阳接近的楚地,“招魂”习俗于此地仍有留存亦不难理解。于是也就可以进一步印证黄帝部落四代居住集中,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和迁徙。

二、帝颛顼诞生地的历史地理考证

“昌意降居若水,……产颛顼”是考证帝颛顼诞生地的关键节点。 降,《康熙字典》:“《尔雅·释诂》降,落也。……又《尔雅·释言》降,下也。《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说文解字注》:“降,下也。此下为自上而下。”“黄帝居轩辕之丘”,青阳、昌意降居江水、若水,当在轩辕之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江水、若水即为河南新郑之南。

《水经》、《汉书·地理志》中有若水在“蜀郡”以及“蜀山氏”的记载,成为学者以若水必在四川的证据之一。钱穆先生考证:“《左》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过析隈’,《注》:‘鄀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 析,楚邑,一名白羽,今南乡析县。’析邑因析水为名。析水与丹水合,若水非丹即析,地因水名曰鄀,犹酆、鄗之例。”[6]53-54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在《鄀国铜器及历史地理研究》一文中认为:“据《世本》记载:‘r,允姓国,昌意降居为侯’(1),……《竹书纪年》云:‘昌意降居若水’,按‘若’与‘r’通,是则 r部族起初当因居若水而得名。

……

商密之r即郭老所说的下r(2),而上r更当在下r以北。在今西峡县城以西十五公里的丁河公社邪地大队,有一座古城遗址,当地人们称其为‘r国城’。该城址东临陈阳河,南临重阳河,两河在城址东南交汇东去,合称丁河。古城正位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西依群山,商县至南阳的公路由此往南从城址东沿穿过。整个城址呈长方形,长、宽各在500米以上,高出河床5-10米,有的地方残墙高1.3米左右。从东北角断面看,夯层清晰,每层厚约15厘米。在城址东、南、西三面城墙正中,有较明显的城门遗迹,北门情况不明。当地群众称这一带为r国城或古城岭,称城内中间为金变殿,西边土岭为练兵场,城内地面分布有周代、汉代陶片。”[7]51-60徐文中的河南南阳西峡县正在丹、析之间,与钱穆先生的观点相印证。

《世本》、《山海经》、《大戴礼记》、《史记》 虽载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但并未明言蜀山就是蜀地之山。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北魏阚骃《十三州志》将“蜀山”理解为蜀地之山,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亦沿袭常、阚旧说。 《尔雅注疏》曰:“独(獨)者,蜀”。 《疏》:“‘独者蜀’注‘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蜀,《唐韵》、《集韵》、《韵会》徒谷切,《正韵》杜谷切。 独(獨),《唐韵》市玉切,《集韵》殊玉切,其音相近,二字可转。《世本·帝系篇》亦载“颛顼母濁山氏之子(校注:案本条引自《山海经·海内经注》,原本漏注,‘濁’原本作‘獨’)”因此,蜀山也可称作“獨山”。 《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名为“独山”的地方很多,而出产美玉则是河南省南阳市之独山,即今日有名的“独山玉”产地,此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符。同时,独山是南阳市的至高点,登山南眺,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俨然有一股鹤立鸡群的气势,故称其为“獨(蜀)”也自在情理之中。若水在河南南阳丹、析之间,与独山十分接近。从部落发展的史实来看,昔日黄帝居轩辕娶嫘祖之地——西陵,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正与今日新郑毗邻,符合上古时期相邻地域部族通婚的习俗。而今昌意又娶蜀山氏之女,可见这里的“蜀山”应该是在距若水不远的地方。

关于“濁”、“淖”之称,清代郝懿行云:“《大戴礼记·帝系篇》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僕氏,产颛顼。’郭引《世本》作濁山氏,蜀,古字通濁,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4]444吕思勉认为“獨从蜀声,獨蜀一字,蜀山实獨鹿之山,亦即涿鹿之山”[8]64,《逸周书汇校集注》亦举例说明:“‘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獨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集注》卢文昭云獨鹿,即涿鹿也,亦名濁鹿。”同时,从《战国策·楚策一》关于“(秦)与吴人战于濁水而大败之”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濁水源出今湖北襄樊市北,北邻河南南阳,南流注入陕南白河,这种位置关系从中国古代 “山南水北”的地理观念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由此观之,“蜀”、“獨”、“濁”、“淖”四字相通。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昌意所娶“蜀山氏之子”、“濁山氏之子”以及“淖子”等,实为一人,这从当时的婚姻观念来看也是合情理的。

之所以出现四川若水说、东北及河北若水说,是基于民族融合或政治统一的原因。四川、河南、山东有很多相同的地名,如:蜀。山东有蜀,《左传·宣公十八年》载“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再联系到“蜀山”,我们知道,西周时期,黄帝之后封于祝,即今山东省汶上县,汶上西南四十里亦有蜀山。巴蜀本土文献《华阳国志》明确记载:“(《巴志》)……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候伯。”[9]4“(《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 ”[9]113这两则材料或许成为“四川若水说”的证据之一,但也正好可以看出“蜀”并非“蜀山氏”而是作为黄帝、高阳之支庶。学界关于以巴蜀有涂山、帝禹之庙为据来推断帝颛顼生于四川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夏后氏是帝颛顼的后裔,“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10]159,其后代虽迁往巴蜀,该部族的风俗名物制度仍可得以沿袭。正如夏后氏虽居阳夏,而后来其中姒姓一支迁至汉中郡褒城建立褒国一样。进一步说,既然夏后氏一支已经迁到汉中,其他部分迁至巴蜀亦不足为奇。“分析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痕迹。……如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云纹,青铜神人大面像鼻额间上伸的夔龙等,都是中原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而为蜀文化所采借……”[11]120四川的青铜文明与陕西汉中城洋青铜文化、中原青铜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能折射出这一部族的迁徙历史。

再看“东北及河北若水说”。《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仲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吕氏春秋》亦有相同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则更明确地强调了五行和方位观念。同时比较《逸周书》和《史记》,可知其中的“涿鹿”已由前者记载的彭城迁到后者认为的河北涿郡。另外,夏族分支北迁草原成为匈奴族,《山海经》和《史记》中也有关于匈奴为华夏族后裔的记载。尽管先秦及汉代文献突显颛顼北方之帝的地位有其实现政治大一统的主观因素,但这些记载仍反映出颛顼部族向北迁移的历史痕迹,从而为“东北及河北若水说”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三 、结语

无论“四川若水说”,还是“东北及河北若水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颛顼部族的变迁。但就帝颛顼诞生地的考证而言,则必须沿着这条历史变迁之路追根溯源,对其作以尽可能全面的、动态的认识。结合考古遗址、历史文献、社会发展、民俗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相关资料,我们认为,帝颛顼的诞生地若水在河南南阳境内丹、析之间的古之上鄀,即今河南西峡县。上古时期,华夏族多活动在中原一带,五帝始于中原是可以确定的。五帝活动区域及其后裔的繁衍、迁徙,反映了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民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昌意降居若水而产颛顼,发生在河南新郑之南,对其具体位置的推断,我们正是综合以上诸多因素得出的。尽管年代久远,迁徙的族群依旧保持着对祖先、故里的怀念、对传统的继承,这就是中华民族积淀厚重的文化特性和“民德归厚,慎终追远”的历史延续精神。本文对帝颛顼诞生地的考证也正是基于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而展开的。

注释:

(1)“r”为文中“鄀”之代字母。

(2)“下r”为郭沫若结合铭文材料和文献记载研究鄀国历史而首倡“上、下r”的观点,徐少华教授在文中有所引用并作进一步论证。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世本八种[M].宋衷,注.秦嘉谟,等,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钱穆.史记地名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徐少华.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J].江汉考古,1983(3).

[8]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常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徐元浩.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邹一清,段渝.古蜀文明:璀璨的四川古代文明[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颛顼蜀山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川游记之蜀山传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秦人的祖先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