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帅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英国对苏谈判政策的形成
滕帅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英国提出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缓和危机的政策,主张把柏林问题的解决与德国问题、欧洲安全问题相挂钩的建议作为盟国与苏联进行谈判的议题。英国反对美国和西德的强硬态度,成功地把对苏谈判的建议纳入到盟国对苏照会的内容中;英国还反对美国使用有限武力的方案,主张通过谈判来改变苏联移交柏林管理权的行动。英国的对苏谈判政策不仅构成了盟国对苏政策的基本依据,还直接推动了盟国与苏联谈判的实际展开。
第二次柏林危机;谈判;麦克米伦政府;冷战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西方盟国对苏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博弈的过程,虽然美国一直起主导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盟国政策和意见的制约和影响。其中,英国作为柏林三大占领国之一,对盟国政策的形成和危机的解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以危机初期盟国对苏外交行动的应对为背景,以英国对苏谈判政策的提出和英国对美国的政策协调与劝说为主要内容,力求展现英国在盟国对苏谈判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关于柏林局势“正常化”的演说拉开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序幕。他提出,为了使柏林局势正常化,苏联将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移交管理柏林的权力,在此之后,如果西方要维持与西柏林之间空中和地面的交通,就必须与东德达成协议。①U.S.Department of State ed.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5.p542-546.11月27日,苏联又向美、英、法三国递交了内容相同的最后通牒式的照会。照会宣称,苏联准备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谈判移交柏林管理权的问题,建议三国在6个月内结束对西柏林的占领并将其设为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由联合国监督。届时,苏联将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单独签订条约移交权力[1]180-196。
面对苏联突然的政治攻势,美国主张要顶住苏联压力,守住西柏林,并以“代理人理论”(Agency Theory)②所谓“代理人理论”,是在苏联把柏林通道的控制权移交给东德政府的情况下,授权西方军事人员可以将检查站的东德官员视为苏联的代理人,向其出示证件,以获得通行。应对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管理权的行动。而英国则从危机伊始,就以积极的姿态争取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危机。③主要观点参见文献[2]。收到苏联照会后,英国决策层开始谋划对苏进行谈判的政策,提出了把柏林问题与德国问题、欧洲安全、裁军问题相挂钩的建议,并以此作为对苏谈判的前提和议题。11月28日,英国首相麦克米伦(Harold Macm illan)给外交大臣塞尔温·劳埃德(Selwyn Lloyd)送去了一份备忘录,认为“柏林问题,事实上是为期六个月的最后通碟。我们将无法避免进行谈判。怎么去进行呢?是否一定会导致讨论统一德国的前途和讨论可能提出的‘脱离接触计划’④1955年日内瓦首脑会议上,英国首相艾登就针对中欧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所谓的“脱离接触”方案。他认为,如果各方一致同意对于一个指定地区(大概沿现在的东西欧分界线向两边各伸展一定距离)实行监督和视察,那将有助于造成欧洲的安全感和开始缓和该地区紧张局势的进程。当时美国和西德十分反对,认为这个方案倾向于固定现存领土状况和默认德国的分裂。呢?……至于俄国,赫鲁晓夫也许真的在准备一次没有中国参加的最高级会议。那样的话,由我带头建议开这样的会肯定不是一个坏的策略”。⑤Prime Minister’sminute,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28 November 1958,PREM11/2715.至此,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已经开始把单纯的对柏林问题的讨论与更为广泛的德国问题、欧洲安全和高峰会议联系起来,他希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与苏联进行谈判,不仅是寻求柏林问题的解决,还希望借此机会实现欧洲的稳定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此外,进一步坚定英国通过谈判手段解决危机的另一原因,是苏联向英国传达了加强两国关系的信号。12月3日,赫鲁晓夫在给麦克米伦的信中透露出他愿意通过谈判与西方进行沟通的意愿。他不仅回顾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还提出了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建议,希望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英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当时国际问题的解决。⑥Mr.Khrushchev’s reply to the Prime Minister’s message about Berlin,3 Decmber 1958,PREM11/2715.
12月4日,外交大臣劳埃德在英国下院进一步清楚地表达了英国方面解决危机的立场和政策。他说:“我们想保卫我们在柏林的权利以及觉得苏联建议不能接受的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放弃谋求同苏联讨论整个德国问题……我们准备同苏联从各方面来讨论这件事。”⑦英国议会议事录(1958年12月4日),转引自文献[4]。他还强调:“英国应该考虑给予苏联和东欧国家承诺,确保他们免遭来自统一后德国进攻的危险。”[4]4612月5日,劳埃德会见苏联临时代办罗申(Roshchin),认为现在是苏、美、英、法四大国举行会谈共同商讨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的时候了,只有四国的共同商讨才是促成德国统一的唯一方式。当罗申问及有关德国的谈判可以在何种级别上进行时,劳埃德认为一个具有充分准备的外长会议可能是合适的。⑧Mr.Selwyn Lloyd to Sir Patrick Reilly(Moscow),Conversationbetween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d the Soviet Union Charge D’Affaires on December 5 1958,8 December,1958,PREM11/2715.显然,此时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与苏联就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进行谈判的想法,认为这不仅是保证苏联安全的有效途径,还是解决当前柏林问题的根本办法。
为了使英国形成一个针对柏林问题的短期政策,以应对12月中下旬在巴黎召开的西方四国外长会议和北约理事会会议,12月10日,首相的首席私人秘书弗雷迪·毕晓普(Sir Freddie Bishop)递交给麦克米伦一份名为《柏林及其相关问题》的文件。该文件揭示了英国决策层的政策意图和利益考量。文件首先批评了盟国的政策,认为等到最后通牒生效的时候再去顽强地维持西柏林的地位最多只能算是一种防卫性的政策,而非是一项最好的和积极的政策。英国应该在一个宽泛的政治创议背景下来考虑柏林形势,因为只有当柏林问题作为某些政治提议的一部分的时候,才有可能达成西方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形成这样宽泛的政治创议呢?文件认为有两方面值得考虑:第一,应当考虑通过达成有关德国统一的某些协定来解决柏林问题,但是又认为德国统一的可能性要比大多数人预想的还要小,所以不能对这一提议抱有很大希望。因此,文件重点讨论了第二个提议,即有关柏林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置于裁军或者脱离接触的框架下进行。①Berlin and all that,10 December 1958,PREM11/2715.
从整个文件来看,毕晓普主张英国首相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采取政治上的主动,其表现就是把柏林问题的解决与德国统一、欧洲安全问题相联系,这完全符合麦克米伦先前的想法,也体现了英国希望以柏林问题为契机来启动东西方关于欧洲安全问题解决的真实目的。12月13日,苏联政府给即将召开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参加国送去一份宣言,其内容除了重申其原先的观点外,再次呼吁召开最高级会议[3]564。这一信息传递了苏联希望与西方进行谈判的意愿,有利于它争取世界舆论的支持,但同时也为英国协调其他盟国进行对苏谈判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在1958年12月的中下旬,为协调盟国对苏政策,美英法三大国与北约其他国家分别召开了四国外长会议和北约理事会会议,就柏林危机的形势和对苏联照会的回复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关于盟国回复苏联照会的基本立场问题,盟国的意见几乎一致,即保持坚定并维护盟国原有的各项权利。12月14日,英美法德四国外长会议发表公报声称,四大国“坚决维护他们在柏林的地位以及自由进入柏林的权利,不接受苏联单方面放弃自己对英法美政府有关驻守柏林和自由出入柏林的义务,更不接受由苏占区的德国机构代替苏联政府行使那些管理柏林的相关权利”。②Communique of Meeting of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United Statedof America,the United Kingdom,France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n Berlin,14 December 1958,PREM11/2715.12月16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的宣言再次重申了上述立场和观点。③Declar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 on Berlin,16 December 1958,PREM11/2715.
关于盟国是否在照会中就苏联“自由市”的建议提出反建议,美国与其他盟国之间的分歧较大。英国主张提出反建议,即照会中应包含盟国只愿意在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的框架下与苏联讨论柏林问题的建议。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认为:“盟国的坚定态度必须与解决整个德国问题的建设性提议相联系。……我们应该尝试着使公众相信,这些建议为欧洲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公众对我们这些建议也非常感兴趣。赫鲁晓夫是一个精明的战术家和公众意见的操纵者。西方需要抢在公众反应之前加强自身的立场。”④U.S.Department of State ed.,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as Abbreviation)Diplomatic Papers,1958-1960,Vol.VIII,The Berlin Crisi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p215-216.在这里,英国认为,反建议不仅可以向公众展现盟国愿意与苏联进行谈判的诚意,还可以向公众指明,是苏联的背信弃义为双方的谈判制造了障碍,可以让苏联处于西方舆论和道义的压力之下。
美国则反对把反建议纳入到对苏照会的草案当中,认为此时提出任何有关对苏谈判的建议都将会被苏联看作是盟国软弱的反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甚至还批评了英国政府的看法,认为英国把上述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讨论的做法至少在现在是不理智的行为。⑤FRUS 1958-1960,Vol.VIII.p192.虽然美国的强硬主张得到了西德的认同,⑥FRUS 1958-1960,Vol.VIII.p196.但大多数北约盟国还是赞同英国的意见。法国认为“西方大国应该重申与苏联讨论德国统一、欧洲安全和和平条约问题的意愿”。⑦FRUS 1958-1960,Vol.VIII.p191-192.加拿大外长认为,与苏联进行有关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的谈判是必要的,这一点应当反映在北约公报以及四大国对苏联照会的回复中。比利时的意见也与英国一致,认为西方大国拒绝与苏联谈判是不明智的,因为公众将不会接受这一点,所以盟国需要做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努力,以置苏联于尴尬的境地。此外,意大利、挪威也持类似的看法。①FRUS 1958-1960,Vol.VIII.p208-217.
在这种形势之下,美国的主张逐渐开始发生变化。12月17日,在北约理事会外长会议中,国务卿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虽然继续坚持对苏的强硬政策,但同时也提出联盟不应拒绝与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进行谈判。②FRUS 1958-1960,Vol.VIII.p209-212.正如美国负责政策计划的助理国务卿史密斯(Gerard C.Sm ith)所阐明的,盟国应该保留谈判的意愿,同时寻求一种可容忍的暂时性妥协,因为如果盟国与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达成协议,那么一个经自由选举的德国政府倒向盟国的可能性很大,不仅盟国不会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下风,柏林地位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则所进行的谈判至少暂时缓解了柏林的紧张形势,也可能为后续柏林问题的谈判提供契机。③FRUS 1958-1960,Vol.VIII.p213.这些考虑需要美国在当前的政策上保持一定的灵活,不能完全关闭与苏联进行谈判的大门。所以,美国最终同意了在对苏照会中提出反建议的要求,这既是美国为自身利益所作的正确选择,也是以英国为首的其他盟国影响美国政策的体现。
在英国政策的影响下,美英法三国于12月31日回复了苏联的照会。④Wolfgang Heidelmeyer and Guenter Hindrichs selected.Documents on Berlin 1943-1963[M].München:R.Oldenbourg Verlag,1963.在照会中,西方盟国拒绝了苏联想要撤销西方占领权的要求和“自由市”的提议,但同时也放出了“试探性的气球”——建议东西方进行谈判解决柏林问题,希望苏联愿意与盟国在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的框架下来讨论柏林问题[1]214-230。这些内容基本体现了英国在会议中所呼吁的一点,即盟国的对苏政策既要在原则上保持坚定,又要在策略上保证灵活。⑤FRUS 1958-1960,Vol.VIII.p216.因为这其中既有对苏联不合理要求的否决,又有能开启双方谈判的新提议,而愿意谈判但拒绝在威胁下进行谈判的表述既获得了西方公众舆论的支持,又把可能破坏谈判的责任推给了苏联。无论盟国的目的如何,它至少为避免危机升级以及开启盟国和苏联之间的谈判提供了一种可能。
在商议如何回复苏联照会的同时,盟国有关对柏林应急计划进行变更的讨论也在进行之中。由于苏联在照会中提出,要把柏林设置为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将东德作为主权国家而向其移交柏林交通管理权,这严重动摇了西方“代理人理论”的根基。
面对苏联的步步紧逼以及同盟内部西德坚决的强硬立场,12月11日,艾森豪威尔召集会议,商讨新的应对之策。在这次会议上,副国务卿赫托(Christian A.Herter)代表国务院提出了新的柏林应急计划。此计划最为突出的是D部分,强调在柏林交通问题上盟国在必要时准备使用武力。其具体内容是:“在此事态发展阶段(指如果盟国不与东德人员进行交涉且柏林与西德之间的地面交通被阻断的情况下),需在考虑动用飞机空运之前,尝试有限使用武力打开地面通道,籍此展示我方维护地面交通安全的决心。”⑥FRUS 1958-1960,Vol.VIII.p240.
英国明确反对D段内容中的有关“有限使用武力”的主张。12月15日,美英法三大国就新的柏林应急计划展开了讨论。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认为,D段中涉及使用军事行动的内容显然不应列入应急计划的讨论当中,它应该被单独考虑。法国同样支持英国的看法,认为有关D段计划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考虑。⑦FRUS 1958-1960,Vol.VIII.p200-201.面对英、法的反对,美国不得不同意于1959年1月5日再次就“有限使用武力”的问题在华盛顿举行三方会谈。但英国决定在法国加入会谈之前先与美国进行双边会谈,期望提前说服美国放弃“有限使用武力”的计划,为未来三方会谈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首相麦克米伦亲自指示英国驻美大使卡西亚(Sir Harold A.Cassia),要求他在法国进入会谈之前尽力缓和美国的立场,一方面要使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怀疑他们相关结论(指有限使用武力措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劝说美国不要在一个固定立场的基础上展开三方会谈,而要允许其他国家阐述与之不同的观点。⑧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5/59,1 January 1959,PREM11/2715.
在1月2日、3日的英美双边会谈中,英国明确表达了不愿意因为柏林交通管理权的移交问题而诉诸武力的看法,并提出了对“有限使用武力”计划的两点怀疑理由:其一,英国政府担心在地面使用武力会迫使苏联做出非战即降的选择,主张暂时搁置陆路行动的方案而先实施空运。因为这可以有时间去观察事情的发展并选择我们最好的行动方案,毕竟盟国的目标是使苏联能够参加会议并就整个德国问题进行谈判;其二,英国认为,除非西方盟国已经做好了一战到底并取得合理战果的准备,否则就不应该进行地面上的军事试探行动。因此,盟国需要在行动之前采取诸多预备性的措施,美国应该处于比英国更高的准备状态,而且所有的北约成员国也都应该有所准备。①FRUS 1958-1960,Vol.VIII.p225-228.
实际上,英国提出这一点,并非是肯定美国的方案,而是认为如果美国把准备实施陆路武力探测的计划提交给北约盟国,必将遭到反对。首相麦克米伦就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面对未来的战争,欧洲的北约盟国所承担的风险显然要比美国承担的更多,这些国家的人民将不会支持任何使苏联陷入非战即降境地的危险政策,公众意见更不会支持本国政府为美国实施“有限使用武力”政策而去采取预备性的措施。②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5/59,1 January 1959,PREM11/2715.为进一步劝说美国缓和立场,1月8日,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亲自致信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阐述他对柏林应急计划的看法。他认为苏联最后通牒的目的并非是要在6个月之后主动实施封锁,而是想迫使盟国在对自己施加封锁或与东德进行交涉之间做出选择。所以,盟国当前既需要在公开场合保持坚定的态度,又需要研究相关的计划来配合这种坚定的态度。
为此,他提出有两点有利条件可以加以利用: (1)整个世界都认为苏联是以封锁来威胁我们,所以盟国现在越是谈论克服封锁的计划,苏联越有可能表现出退却;(2)通过谈判或是任何会谈来迫使苏联接受它的责任,以确保西方的军事和民用补给能够顺利通过。③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14/59,8 January 1959,PREM11/2715.麦克米伦这封信意在劝说美国不要贸然实施地面的有限武力,否则必然造成盟国的自我封锁,落入苏联的圈套之中,而面对地面可能出现的封锁情况,则建议盟国要么计划实施空运,以打破苏联的封锁威胁,要么就与苏联进行谈判,以求为柏林通道的畅通提供更为广阔的政策选择空间。
在1月13日的美英法三方会谈中,英国仍然不同意在陆路实施有限武力的方案,但与之前情况不同的是,法国的态度已经明朗化,倾向支持英国的主张。法国认为盟国现在还不能对其重申柏林通道权利的准确方式做出决定,而是应该对各种紧急情况和所有可能的行动方式进行军事上的研究,同时鉴于D计划可能带来的后果,建议三大国进一步与其他盟国举行政治上的磋商。所以,法国主张通过空运方式表达盟国维护柏林通道畅通的意图。英国则表示完全同意法国的意见,认为与陆路和水路相关的有限使用武力计划都是不灵活的,而空运方案则是最佳的。④FRUS 1958-1960,Vol.VIII.p250.这样,在英美法三方关于柏林应急计划的争论中,英国和法国已经就基本意见达成一致,即共同反对美国陆路上的“有限使用武力”计划。
面对英法对美国“有限使用武力”立场的阻挠,美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重新修改了新的柏林应急计划。在1959年1月29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的柏林方案获得通过。新计划虽然保留了原方案中准备在陆路施加武力的内容,但在实施前将动用世界舆论和加紧军事准备的措施来作为缓冲,而不是在交通受阻后直接使用有限武力。更为重要的是,新计划同时提出了力求在4月中旬召开对苏外长会议,研究德国问题的诸方面,并认为这些会谈可以作为掩饰,以方便苏联无限期地推迟或修改关于柏林的最后通牒。⑤FRUS 1958-1960,Vol.VIII.p305-306.杜勒斯的方案又称“双管齐下战略”(double barreled tactics),其一是摆出准备武力对抗的姿态,其二是通过四国外长会议,积极寻求危机的政治解决。
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英国积极主张盟国应当以谈判的方式来缓和紧张局势,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谈判框架和议题。从预先谈判的理论来看,把柏林问题的解决与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相挂钩的建议,是在盟国和苏联之间为建立谈判需要所提供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5]33。苏联照会中所提出的关于柏林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自由市”还是单方面移交给东德管理柏林权力的建议都不可能被西方所接受,因此就现有的解决柏林问题的方案来说,双方已经陷入僵局,其结果也必将是等到最后期限到来,危机局势进一步加剧。英国显然反对盟国当下的政策,提出在政治上采取主动,力图促成西方盟国与苏联之间的谈判,而这一主动的具体方式则首先要把双方有争议的问题与其他有分歧的问题相挂钩,以扩大双方权衡利弊的范围,为双方建立谈判的需要奠定可能的基础。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向来是与西方和苏联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议题,但由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巨大,一直悬而未决,而柏林问题的化解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述两大问题的解决,所以把柏林问题纳入到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的框架内来考虑,即符合盟国和苏联的利益需要,又可暂缓双方在单独探讨柏林问题上所陷入的僵局。
在实际效果和影响上,英国无疑是推动盟国形成对苏谈判政策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对苏照会的回复问题上,英国坚决反对美国和西德的强硬态度,成功地把对苏谈判的建议纳入到盟国对苏照会的内容中,确保了盟国对苏谈判大门的敞开。在制订新的柏林应急计划问题上,英国也坚决反对美国使用有限武力的方案,主张通过当下的谈判或者会议的方式来改变未来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管理权的计划和行动,最终迫使美国做出妥协,同意召开四大国外长会议来缓和柏林局势。应当说,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的英国对苏谈判政策有效地影响了盟国对苏政策的形成,为此后盟国与苏联之间谈判的实际展开提供了政策依据。另一方面,其他盟国对英国对苏谈判政策的认同以及美国对召开四大国外长会议的肯定,进一步加强了英国通过会议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在此后柏林危机的解决过程中,英国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逐步开启了从麦克米伦访苏到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再到四大国首脑会议的进程,为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积极主张并说服盟国与苏联进行谈判解决柏林危机,主要是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它希望盟国与苏联之间的谈判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维持德国分裂的现状。原因是“一个统一的德国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它的危险太大,而且英国也不可能把赌注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统一后的德国一定是支持西方的”。
(2)对通过裁军和脱离接触来实现欧洲安全。英国反对美国对西德的核武装,认为西德的军事力量自身不需具备核能力,没有任何理由在西德装备中程弹道导弹。更重要的是,英国极不情愿为西德的防务提供财政支出,认为西德应该为它自身的防卫承担所有的成本。①Berlin and all that,10 December 1958,PREM11/2715.在英国看来,盟国与苏联进行谈判,并坚持把柏林问题的解决与德国统一、欧洲安全问题相挂钩,可以实现它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多重目标,即通过裁军和脱离接触计划不但可以解决柏林问题,缓和危机,而且还能在减少财政支出并降低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保持德国的分裂,实现欧洲的和平与安全,进而保证英国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1]Wolfgang Heidelmeyer,Guenter Hindrichs.Documents on Berlin 1943-1963[M].München:R.Oldenbourg Verlag,1963.
[2]滕帅.试论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的英国外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英]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Kitty Newman.Macmillan,Khrushchev and 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0[M].London:Routledge,2007.
[5][英]杰夫·贝里奇.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
(责任编辑 张佑法)
Formation of 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
TENG Shuai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Britain proposed a policy on negotiating with the Soviet Union to ease the crisis,which advocated of the proposal that the solution of the Berlin problem linked with the German Question and European security issues as the framework and topic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estern allies.Britain opposed the tough st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 Germany,successfully putting the proposal of negotiation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to the reply to the note of the Soviet Union.Britain also opposed the plan of using limited force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had proposed,advocating the adoption of negotiations to change the actions of the Soviet Union handing over themanagement rights of Berlin.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constituted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allied policy on the Soviet Union,but also directly had promote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All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negotiation;Macmillan Government;Cold War
D819
A
1674-8425(2014)07-0092-06
10.3969/j.issn.1674-8425(s).2014.07.017
2013-12-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的英国缓和政策研究(1958-1963)”(13CSS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11&ZD133)。
滕帅(1980—),男,山东青岛人,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滕帅.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英国对苏谈判政策的形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7):92 -97.
format:TENG Shuai.Formation of 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7):92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