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 230039)
贵州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潘云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 23003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城乡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全省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措施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全省城乡协调发展。
贵州;城乡;协调发展;主要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城乡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全省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城乡协调发展,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大,收入增幅不同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全省人民从本省省情和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得到了较多的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城乡收入之比的差距却很明显。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50.96元,双方收入比为2.39∶1。1979年,全省城乡收入比为2.91∶1,1982年缩小到2.24∶1,1985—1992年大致稳定在2.27~3.77∶1,随后又有扩大的趋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为3.86∶1,3.98∶1,4.20∶1,4.25∶1[1]。2008年全省城乡收入比为4.21∶1。虽在回落,但差距仍然明显。城乡增幅不同步,197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9.30元[2],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797元[3],与1978年相比,增长24.59倍。而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26元[2],2008年达到11 759元[3],增长44.01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
(二)城乡居民拥有固定资产价值差距增大
从居民拥有的固定资产来看,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50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1.08平方米[2]。城镇居民住房绝大部分经过装修,拥有完善的有线电视、供电、供气和通讯线路等设备,平均每户房子的价值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而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54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0.70平方米[2],但农村居民拥有的住房绝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积蓄所建,装修简陋甚至没有装修,配套设施不足,房子价值与城镇不可比。
(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目前,贵州仍然有86%左右的农村人口,全省大部分人口滞留在农村,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8亩,农民人均仅1亩多耕地[4]。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有资料显示,西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比重是48.1%,外出劳动力只有69.8%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基本上均从事传统的行业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劳动力素质低已经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障碍。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效果还不理想。
(四)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与城镇有很大差别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前提。但长期以来,与城镇教育投资相比,贵州对农村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农村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低于城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村人口的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又反过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医疗方面,长期以来贵州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主要向城镇大医院倾斜,对乡村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在交通方面,一些偏僻山村的交通条件仍然很差。
(五)农业剩余人口规模扩大与城市化发展缓慢存在矛盾
未来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实现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将其变为城市人口,即取决于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贵州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城市也吸纳了部分农业剩余人口。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比起80年代明显放慢了脚步。目前,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估计已达1 000万人[2],这么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其转移,只能通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途径。然而,贵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却比较缓慢,目前贵州城市以小城市为主,除贵阳市外,缺乏50万~100万人的次中心城市,以这样的城镇化水平为起点,要实现1 000万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六)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不强
贵州省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农业基础条件差,耕地零碎贫瘠,表现为:山多地少,土多水田少,人多耕地少,坡耕地多平地少,中低产田多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少。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农村的交通、供水、通讯、电力设施建设还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全省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好的途径是积极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在贵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市小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渠道[6]。一是要打破城乡壁垒,逐步推进城乡通开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实现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7]。第三产业是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主要渠道,城市化加速、工业园区的兴办本身就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服务业兴起,对于贵州部分地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是一条很好的渠道。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及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贵州可以集中打造一批旅游亮点,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贵州广大农村有很多投资优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如果立足于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投资效率和回报率一般都比较高[4]。与其他加工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具有投资少、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贵州目前农村资金少、劳动力素质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无疑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就地吸收和消化。四是实行对外开放,让外地的资金、技术、人员进入贵州,开办各种企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
(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贵州农民文化和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现代职业技术的传统学习和培训,适应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城乡差别也表现在城乡居民素质的差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此当前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培训[8]。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在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上加大培训力度。要建立健全科技知识培训推广体系,全面启动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可以每年组织文化、教育、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专题培训,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培训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等公用事业的投入
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滞后的教育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要协调城乡发展,必须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要有针对性地向农村教育事业倾斜。要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广泛筹集资金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让全社会都来支持、共同参与农村教育事业。
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债投资和新增财政资金,首先应向农村倾斜,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
要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构建城乡快速便捷的交通网,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同时要加快建设一些偏僻山村的公路,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贵州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贵州的农村人口比重大,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4]。相比之下,目前贵州大多数小城镇由于人口规模小,经济活动集聚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客观上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和加强建设,这也为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提供了现实需求[4]。同时,由于目前小城镇的土地价格与中心城市相比较为低廉,各种居住和生活的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农村人口进入和定居。因此,发展小城镇是贵州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之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展小城镇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要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
(五)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贵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现有的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必然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广大农村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还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巩固和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各业,有利于综合利用农村资源。贵州具有特殊的气候特点、土地类型和生物资源等优势,为全面发展农、林、牧、渔提供了条件[4]。目前,农村除了耕地资源以外,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坡、池塘、河流等尚未开发利用[4]。因此,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各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熊宗仁,肖良武,罗凌.贵州区域地位的博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2008)[M].贵阳:贵州年鉴社,2008.
[3]戚本超,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陈扬.贵州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5]韦苇.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梁兴华.迈向小康社会的探索[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7]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邱欣.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J].农业考古,2006(6):234-236.
(责任编辑 代应)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urse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s of Town and Country in Guizhou
PAN Yun-cheng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own and country of Guizhou h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the income of residents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and the living standards have raised remarkably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more than thirty years.But in themeanwhile,whole province has faced many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s of town and country.These prominen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promoting transferring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increasing the synthetical quality of the peasants,pushing o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ctively and othermeasures,thus vigorously promoting coordinate developments of town and country of the whole province.
Guizhou;town and country;coordinate development;main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F241.2
A
1674-8425(2014)07-0040-04
10.3969/j.issn.1674-8425(s).2014.07.008
2013-12-14
潘云成(1970—),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潘云成.贵州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 (7):40-43.
form at:PAN Yun-cheng.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urse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s of Town and Country in Guizhou[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7):40 -43.